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言之"瘾"     
欲海无边,快感无度。一头扎进去,久而成瘾。欢乐是短暂的,痛苦是持久的。当有一天,瘾君子需要与瘾道别时,才发现那是一种旷日持久的自我决斗。研究者们说,瘾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行为。随着新物质或新生活方式的出现,就总有  相似文献   

2.
“鑽”     
新聞記者,必須会“鑽”。有人说这是資产阶級新聞学观点,我說不然。因为新聞决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鑽”,作为一种采訪艺术,不但资产阶級的記者需要,工人阶级的记者也同样需要。所区別的是立場、观点和方法。“鑽”必须要有耐心,必須要和颜悅色,如果摆起什么“官”的架子来,我看即使多么乐意与記者打交道的人,也会远远离开的。有一个资产阶級的新聞記者——一个名不見经傳的法国記者,由于他在采访中耐心、坚毅地“鑽”,終于打动了习惯于不见客的当代世界著名画师毕加索的心。这次会见的产物就是一篇八千多字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创新与问号     
一般说来,新闻的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生的事本来就新,另一种则是需要记者深入挖掘,反映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深刻内涵,也照样能出新。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专家型记者。很多人这样评价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才能当一个好记者。今年5月,淄博市多家媒体以“品牌之重要”炒作“蓝海集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5.
说“敬畏”     
美洲印第安人每次耕耘土地时,都要先膜拜忏悔一番,因为他们认为是尖锐的犁头划破了大地的胸膛. 印第安人的膜拜忏悔,其实是对土地的一种敬畏与感恩.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倡导要敬畏天地.古人说:“头上三尺有神灵”,又说:“天做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活”,还说“人在做,天在看”,强调的都是对上天的敬畏.有了这种敬畏,当一个人心头恶念一起之时,他就会立马惊觉:冥冥之中有人在盯着自己.于是,果断地把恶念掐死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6.
办报"幼稚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不成气候的报纸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逼上梁山”,上不了“梁山”走投无路也会退出些病来。时下报业的流行病,以下面三种为最甚。不妨列出,供报业同仁参考,并加戒慎。一曰“大话病”。唯有说大话才惊心动魄,横扫千军。过去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是“人有多大话,报有多大版”,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说追星族,就说得中学生一个个都是歌痴加情痴;说汽车走入家庭,就像人人都做汽车梦;说鳖精营养液,就叫人以为马俊仁拿冠军是靠秘方。说大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好极端。说人道事,或者好,或…  相似文献   

7.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8.
"拔苗助长"是带有贬义的成语,多用来比喻有些人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但是,我也听到有人用这句成语表示自谦的.2011年某出版社下属的公司请我去给新编辑讲课,中午请吃饭,陪同的有几位总监,总经理席间介绍某女士,说她是新任的编辑总监.这位年轻女士,前几年也是新编辑,入公司时听过我的课,请我审过稿,她说,我们公司年轻编辑多,总经理让我当总监,是"拔苗助长".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说“味”     
味,是人的味觉与嗅觉对物质所具有的某种特性的判断或选择。可以说,人与味有不解之缘。物质具有的味,是物质的特性;那么,精神产品是否也具有“味”的特性呢?回答是肯定的。当人们观赏一部好影片时,会情不自禁地说:“有味道!”在人们读过一篇好作品后,会赞不绝口地说:“真够味!”  相似文献   

10.
王凤刚 《中国档案》2005,(11):24-24
文章和作品是人智慧的结晶、劳动的果实、付出的回报。作者在发表自己研究撰写的学术论文时署名本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可近年来却十分混乱,不少文章署名少则两三人,多则四五人甚至更多。这在档案界也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应该说这是一种学术腐败现象,也称得上是一种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一上瘾,报上几天不见铅字,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苦闷。1979年,我在乡村遇到一位报社记者,在他的带动下,开始染上了写新闻的瘾。如今,已在市以上发表稿件二千多件,最多一年发稿340篇次,人们说我是“高产稿匠”。其实,我们县以下基层通讯员高产并不难,关键是把握规律,勤于笔耕,根据“市场”出产品。 一、用漂亮优美的眼睛“迷惑”编辑。标题好似姑娘的眼睛,如果大而传神,秋波悠悠,定会让人一见喜欢的。一件稿子邮到编辑部,编辑第一眼就是看标题。即使内容好,若标题平淡寡味,稿件也可能被打入冷宫。所以,标题一定要制作得新奇简洁生动醒目,才能“迷惑”住编辑。抓住特点,突出重点,留下悬念,巧用比喻,都是使新闻醒目的具体方法。我有一些标题曾给编辑留下过深刻印象。如:“双胞胎竟是两妈生”、“一胎儿在母腹中自动消失”、“乌鸦协助破盗案”、“穿裙子的男人”等。要知道,标题一般就是新闻点子,你忽略了,  相似文献   

12.
大概是去年的冬天吧,有一个朋友替某单位约我去吃饭,说是希望我替他们宣传宣传。当天又派了车子来接我,盛情难却,只好去了。吃饭的当口,主人拿出几只小包,分送我和我的同行。事前我的那个朋友也告诉过我,说那个单位要向每个客人送一笔钱,当看到那些小包端出来的时候,我想就是那话儿应验了。我这个人,从1932年开始作新闻记者,迄今将近60个寒暑,跑过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13,(3):45-45,47
陈虻:我更在意你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方法。这是一个人的价值。一般来说我们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与知识相比,有一个更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思维方法。我所说的思维方法,包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包括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应该比知识更重要。我以前当制片人招人的时候,我给应聘的人讲我的想法,然后我就听你接哪句话的下茬儿。下茬儿接对了,说明你有悟性  相似文献   

14.
说到企业报道,有些人第一个反应是:“现在效益不好、能宣传的典型少。”不少人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缺乏经验的采访环境。这种感觉有它对的一面.工业企业效益普遍滑坡,现有的典型经验已反复报道过了。也有不对的一面,这便是这种报道定位出编了──看重事物发展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看看成套、成型经验的报道而忽略了不完善经验中的有价值成分。再往深处说,一些搞经济报道的记者还不善于在新的情况下.运用“过程论”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由此使企业报道陷入这样一种境况:面面俱到大而全的经验报道多,一事一报…  相似文献   

15.
政治经济学本是一门妙不可言的学问,然而,我们在投奔它时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我们已经习惯了被自己的某一种偏见所劫持,宁肯让其死死框住自己的视线,也不愿敞开思维接受多元化的观点,给自己多一份选择。我们总是喜欢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却不能站在中间地带静下心来细细地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6.
“骑马句”是一句俗语,它是指文句模棱两可,用词含糊不清,读后易生歧义。先说一个实例吧。有个在湖北黄州工作的人接到他爱人从上海发来的电报:“二月十五日二点到黄盼接  相似文献   

17.
“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可是又有区别。“有”通常有两种意思:“我有一本书”,这个“有”表示“领属关系”,(书“属于”我,我“领有”书);“有这么一个人”,“这种情况是有的”,这两句里的“有”表示客观存在,不表示领属关系。表示领属关系的“有”不能换成“存在”,“我有一本书”,不能说:“我存在一本书”,“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中国存在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说“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是指“有”的后一种意思说的。请看下面一段话: (1)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但存在着强大民族敌人。而且存在着强大的实际上帮助民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但已经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的觉悟程度,而且有了强大的中国解放区和日益高涨着的全国性的民主运动。(《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18.
“风格即人。”很多人都认为这话是马克思说的,也有人说不是,并且旁征博引,搬出好多资料。我到图书馆查了查,证明后一种说法正确。我认识上的一个错讹也由此得到纠正。“风格即人”是谁说的?是18世纪法国一位博物学家布封说的。布封是科学家,也是著作家。他写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人们说的“彩”,其实指的是物或人的外在模样与浅层标志,如色彩、光彩、丽彩、多彩等等。有“彩”,毕竟是好事。一块石头能成为彩石,一件瓷器能有光彩,一朵花能有艳彩,总比很粗、很俗、很土的东西要多一点观赏价值。人也一样,做一个有光彩的人,例如名响、位显、誉高的人,显然是比愚人、庸人、俗人要好些。  相似文献   

20.
写稿子的年头长了,采访过许多单位和个人,但从未采访过名人.有人说名人名气大,脾气也大,更看不起干通讯员的“土记者”,因而一直缺乏采访名人的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总算当了一回“追星族”,过了一把“记者”瘾.同时,对名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