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使直播电商这一新型商业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传播游戏理论角度看,直播电商与传播游戏理论实现了高度契合,受众在参与直播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游戏式愉悦体验。从受众角度看,直播电商受众在直播间形成了身份认同和集体归属,集结成了游戏共同体。从传播需求角度看,直播电商对受众参与式传播、场景式传播、反馈式传播的游戏传播需求满足,有助于提高传播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对受众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
网络视频直播适应了媒介样态革新对于场景要素的需要,开始大规模兴起。通过专业化场景内容生产和日常化场景内容生产两种形式,网络视频直播更加高效地进行场景建构,并发展出了新的社交群体与信息生产样态。在网络视频直播中,场景建构与生产即时化,受众不仅获得了场景需求的高效适配,更积极参与场景信息产品的再生产。但也需警惕网络视频直播场景产品同质化与过度个性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平台和内容不断迭代,场景的建构成为短视频内容传播的重要特征。场景建构有助于受众获得多维立体的感官体验,同时有效生成用户画像。短视频的兴起也为出版业开拓了新的品牌宣传形式和图书营销渠道。图书类短视频的常见场景包括学习性场景、故事性场景、社交性场景、生活性场景。在具体的场景建构过程中,需要短视频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受众建构合适的场景,其应该包含具身体验、情感连接、文化浸润三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4.
网络直播现象在2016年呈井喷式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直播平台已经进入了"随走、随看、随播"的 3.0 移动视频直播时代。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然后从传播主体、传播模式、受众分析以及场景融合几个方面探析网络直播现象,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网络传播的引导与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5.
短视频的出现迎合了智能移动设备的受众需求,带来了全新流量,以其渗透到的电商、直播、教育等形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多元化短视频传播格局下,主流媒体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本文以三峡广电在短视频融合传播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探析主流媒体精耕短视频战场的发展要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移动直播生成的场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认知.本文基于移动场景、社交场景和视频场景三种具体的场景类型,分析移动网络直播的时间和空间在三种不同场景中的重塑路径.移动场景的开发使碎片化的“中间时间”与“中间空间”投入社会生产,传受双方的适配与互动增强了场景生产力.此外,场景作为移动网络直播的入口,是把握移动互联时代个人行为、社交关系与社会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黄慧 《传媒》2021,(14):75-77
近年来,短视频原生广告凭借独特的传播场景与传播模式,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普及,在贴合受众情感诉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短视频原生广告的场景化传播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场景洞察、场景连接以及场景服务进行相关的分析整合,从而建立起对短视频原生广告场景化传播和管理机制的认识,优化受众场景体验的同时,切实拓展广告传播的效益空间,同时为其他类型广告的革新提供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8.
短视频与手机直播等信息传播形式的崛起,给地方台提供了更多传播方式和创作机会,为地方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短视频与手机直播的新媒体形式对地方台信息传播及受众的影响,然后探讨了基于短视频与手机直播的信息传播形式对扩大地方影响力、强化受众观看体验的策略,以期提升地方台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袁丽媛 《青年记者》2017,(11):67-68
2016年11月发布的《2015-2016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提到,发展如火如荼的移动网络视频直播成为关注热点,越来越多的手机网民成为移动视频直播用户.①2016年被称为网络视频元年,移动视频直播平台呈现出新的传播特征.下面,笔者对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的传播特征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许多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继涌现,网络视频直播就是其中一个独具代表性的新兴产业.它具有强大的传播性、互动性,广泛的受众性和独具特色的盈利模式.本文将重点探究网络视频直播的发展现状,分析它的目标受众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各大视频直播网站,探究现今网络视频直播内容和盈利等方面的发展模式,并且归纳总结现今网络视频直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立军 《视听界》2013,(5):124-124
月初,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受众研究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会员大会,大会聚焦“电视传播的全媒体测量”主题。索福瑞公司以“CSM全媒体收视率的实现”为题,介绍了其运用Virtual Meter音频匹配技术和视频加码跟踪技术,监测并集成包含电视端直播收视率、电视端时移收视率、PC端网络视频收视率(在线直播、点播、其他各类剪辑视频)和移动终端网络视频收视率(在线直播、点播、其他各类剪辑视频)在内的全媒体收视率,从而实现视频节目和视频广告受众的跨屏跨平台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视频传播成为受众最喜爱的信息接收方式,传统广播亟待将“传统可视化”传播升级为“融媒可视化”传播,以吸引移动视频端口的年轻受众.近年来一些先进广播电台正在进行融媒可视化的实践探索,包括构建广播节目融媒可视场景,实现广播产业的融媒可视化发展,合作共赢突破人才技术瓶颈等,其实践经验可供广播业界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闵卓 《青年记者》2016,(36):39-40
网络直播的兴起 网络直播是借助互联网快速、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利用视讯技术开展的网上现场直播.直播者通过直播客户端与受众在线进行语音、视频、数据的全面交流与互动. 2013年,电竞游戏直播的出现标志着网络直播这一新的信息传播形式的诞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5年网络直播从PC端开始走向移动端,进入全民直播时代.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网络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内容包括化妆美颜、才艺展示、手艺加工、体育赛事评论等.网络直播兴起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自移动视频直播平台兴起以来,低俗现象就一直困扰其良性发展。本文基于消费文化视角分析移动视频直播平台存在的低俗现象表征,结合消费文化中功能性色情、符号编码及受众窥私心理分析三个方面对移动视频直播平台存在的现象进行解读。基于这些现象对应的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移动视频直播的健康良性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务直播的发展经历了广播与电视现场政务直播、网络政务直播、社交媒体微直播和社交媒体移动政务直播四个阶段,并在近两年形成一股新浪潮.移动政务直播为政府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新平台,已成为当下互联网最吸人眼球的风口以及最大的流量入口之一.在这一形势下,政府如何使用移动直播有效地传播政务信息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型广告模式——移动视频广告应运而生,并凭借稀缺的价值、超高的点击转化率等优势一跃成为广告业界新宠.面对受众日趋个性化的需求,移动视频广告面临诸多挑战,还需以多元化传播样态抢占市场与流量份额.  相似文献   

17.
龚捷 《编辑之友》2016,(10):22-25
场景作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的第四大媒介要素,深刻改变着移动阅读方式与读者需求.移动阅读需求呈现出移动伴随与碎片化、时空合一的个性定制和提前“半步”的预测与服务等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为适应场景时代移动阅读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场景要素功能,移动出版发展可沿着运用场景进行移动定制出版、融入场景实现全媒体移动出版服务、构建场景生产移动阅读需求这三条路径渐次而行.  相似文献   

18.
龚捷 《编辑之友》2016,(11):21-24
场景作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的第四大媒介要素,深刻改变着移动阅读方式与读者需求.移动阅读需求呈现出移动伴随与碎片化、时空合一的个性定制和提前“半步”的预测与服务等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为适应场景时代移动阅读新趋势,充分发挥场景要素功能,移动出版发展可沿着运用场景进行移动定制出版、融入场景实现全媒体移动出版服务、构建场景生产移动阅读需求这三条路径渐次而行.  相似文献   

19.
因传播技术的推动、受众环境的转变尤其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网络视频直播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力发展.但用户需求导致的一味低门槛,也给网络视频直播带来了众多不利影响,如收益模式单一引起的平台数字造假,更为严重的是平台充斥的大量暴力色情内容.本文试图探讨在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下,网络视频直播的现状并就如何在政府、平台、网民的联动督查下实行引导规范提出建议,希望对网络视频直播的更好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曾捷 《东南传播》2016,(8):108-111
广播新闻直播在传统意义上只是属于声音的传播,互联网平台直播属于的是视觉传播的。广播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下实现视频的直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互联网直播平台这样的发展新鲜事物,在媒介日趋融合的今天,二者之间可以实现融合,并实现媒介发展的新的突破。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在于网络视频直播对传统广播直播的冲击与挑战,在网络视频的直播环境下,推动广播直播的新的发展和创新,这里面的优势在于其突破了原有视觉的维度,同时转变成以网红和明星模式为核心的新闻主持,把两个媒介的巨大受众实现汇聚和消融,最后就是广播新闻直播样式的改变与创新,让广播主持人更加的形象具体,让听众更加直观地接受全面最快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