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中国广播》2012,(10):94-94
备受诟病的中国电视收视率造假难题终于有了新进展,这一次的解决希望落在了即将出台的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身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说,中广协会正在推动出台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的制订,2012年6月这一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提交给国家标准委员会。业内关心的是,这样一则国标能荡涤当下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乌烟瘴气"的现状吗?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看来,电视收视率造假是收视率调查行业的沉疴痼  相似文献   

2.
电视法制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体系中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据统计,目前经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的电视法制频道共有9套,广播电视法制栏目超过200个.特别是已经形成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名牌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等.近年来的各种收视率调查数据都表明,电视法制节目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优秀法制节目的收视率更是经常雄踞同一时段节目收视率榜首.  相似文献   

3.
陆地 《青年记者》2009,(23):5-5
中国电视媒体到底在追求什么?对这个问题,不少人可能会脱口而出:追求收视率和广告。不错,现在中国电视媒体重视的所谓名次,不正是主要以这两个指标为考评标准?但谁都知道,一个节目的收视率与其品质并无必然关系,更非正比关系。如果单纯地追求收视率,将导致节目的庸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当前不少电视台极力打造的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从育入、娱人向愚人沦落,很大程度上就是收视率导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置身媒体江湖,6频道有点"另类".它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定位民生休闲的电视媒体,是省内唯一不播电视剧的频道.历经五年磨砺,2013年节目收视率雄踞高位,广告创收接近2.6亿,去年底还被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杂志评选为全国地面频道综合实力十强,是浙江省唯一的入围频道.  相似文献   

5.
叶蔚 《视听纵横》2006,(4):119-119
中国电视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收视率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标志。它不仅成“为观众意愿”“的温度计”,更成为媒体内部运作管理的主要指标以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进行交易的“货币”,从而备受推崇和追逐。不错,电视应该重视收视率。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所说,收视率是把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收视率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命题,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伴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升温。各电视台末位淘汰制度的全面展开,对收视率的讨论尤其是批判迅速升温。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举行的“珍惜受众信任,树立健康形象”主题座谈会上,崔永元语出惊人。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一时间应者云集,人们纷纷批判收视率的各种弊端。正是在一片批判声中。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绿色收视率”命题。并很快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肯定。笔者认为,无论是“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论断,还是“绿色收视率——叫好与叫座的双赢”的阐述。都缺少基本的理论命题的严谨和科学。既是对收视率的内涵与功能的严重误读,也是对绿色收视率的理论建构和操作可能的盲目乐观,在理论发展和媒介实践层面都不会有明显助益。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电视硬件设备的快速更新、新的制作手段的不断介入、网络产业的迅速发展,既为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竞争更为激烈。诚然,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收视率是衡量一个电视台办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是,我认为,收视率不能说明一切,真正的收视率应该是你这个电视频道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就是“品牌效应”如何。靠轰动效应提高收视率是一种短期行为,不利于电视事业健康长期的发展。只有卧薪尝胆,苦练内功,创立自己的品牌.有充分的厚积薄发之力,才能在“风吹浪打”中,闲庭信步。  相似文献   

8.
李阳 《声屏世界》2000,(11):45-46
随着电视竞争的日趋激烈,电视生产部门对收视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视率可以说是电视生产的生命线,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往往成为电视生产的指挥棒。有人说,收视率是电视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有人说,电视观众、收视率就如同商场里的顾客,反映电视节目的水平。我认为,上述观点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不完备的一面。我们在对收视率问题  相似文献   

9.
电视收视率,本来是电视传播效果的一个客观测量数据,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如今电视收视率的地位已经提高到了压倒一切的高度。电视收视率真的那么可靠吗?依据电视收视率来投放广告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吗?电视收视率测量的究竟是一个多大意义的参照数据?如何认识电视收视率的本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待。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如今的电视荧屏变得绚丽多姿,荧幕形象也变得更加鲜明。包装,是电视栏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而一个电视台对栏目的包装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它的收视率。以下是本人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探讨关于电视包装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1.
电视军事宣传史作为我国广播电视史和军事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电视军事宣传几乎与我国的电视事业同步产生和成长,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12.
“策神”汪涵的主持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成功2004年,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这也是国内所有电视媒体中,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与形象区隔的第一家。也正是这样的一个重大改革,揭开了湖南卫视收视率创新高的序幕。尤其是2009年湖南卫视全年收视率位居全国第二,创下新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在国内电视市场上,综合频道总体收视率呈下滑趋势,而定位准确、节目制作精良的专业频道收视率呈上升趋势。事实说明,频道专业化代表了电视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电视在新世纪实现体制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如今的电视荧屏变得绚丽多姿,荧幕形象也变得更加鲜明.包装,是电视栏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而一个电视台对栏目的包装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它的收视率.以下是本人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探讨关于电视包装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受众对信息源--电视节目的反馈被简单,粗暴、肤浅地指向为收视率."唯收视率论"不仅忽略了中国收视率调查在数据统计上的缺陷,使电视节目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更遮蔽了观众情感表达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使中国电视制作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对话彻底缺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2012,(4):80-80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明确要求,从2012年1月1日起,“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重视社会公众对节目、频道的评判和监督,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不得搞节目收视率排名,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的优劣,坚决扭转唯收视率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收视率再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最早提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看法并非是要抹杀收视率的所有积极意义。收视率的负面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对矛盾之中:与主流意识形态导向间的矛盾、与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形成矛盾、与电视观众的真实需求间存在矛盾。文章从受众心理和方法学上对收视率进行批判。认为应该全力促成“收视率”样本结构的调整和大力开展分众定性研究。文章不认同“收视率”对中国电视的绝对统治。如果“唯收视率至上”,事实上是放弃了对文化理性的追求,放弃了对人文艺术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徐立军 《视听界》2013,(5):124-124
月初,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受众研究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会员大会,大会聚焦“电视传播的全媒体测量”主题。索福瑞公司以“CSM全媒体收视率的实现”为题,介绍了其运用Virtual Meter音频匹配技术和视频加码跟踪技术,监测并集成包含电视端直播收视率、电视端时移收视率、PC端网络视频收视率(在线直播、点播、其他各类剪辑视频)和移动终端网络视频收视率(在线直播、点播、其他各类剪辑视频)在内的全媒体收视率,从而实现视频节目和视频广告受众的跨屏跨平台分析。  相似文献   

19.
郭伟 《新闻爱好者》2008,(8):116-116
电视艺术片作为电视文艺大家庭的一员,多年来在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下,一直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在各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目前电视艺术片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一个又一个精品,带给广大电视观众美的艺术享受。创新、提高是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不懈的追求。2007年由笔者参与策划、撰稿、导演的电视艺术片《老李老杨》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七届百家电视台文艺节目一等奖,《这里的阳光更灿烂》荣获三等奖。《简板声声》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四届电视戏曲节目“兰花杯”二等奖、  相似文献   

20.
胡云 《今传媒》2012,(4):120-121
近年来,中国电视传媒业蓬勃发展,然而媒体竞争的"白日化"使得不少电视节目因不能吸引受众,收视率低从而被淘汰,作为普及各种知识的电视科技片境况更令人堪忧。众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研究科教片的收视评价以提高其收视率,这篇文章通过对科教片的现状属性分析,在现有收视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适合科教片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这对科教片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