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乐 《青年记者》2020,(13):60-62
收视率造假的背景及学术观点梳理近年来,收视率造假现象一直是电视产业内颇具争议的焦点,特别是2018年导演郭靖宇微博实名揭露某省级卫视总监要求其花7200万元购买假收视率的事件被曝光后,该问题引起行业内外很大震动。收视率造假事件被曝光后,广电总局先后出台了各项改善措施和行业规制,2020年4月13日,总局下发《广电行业统计管理规定》(第6号令),进一步针对收视率统计的责任进行落实。  相似文献   

2.
《视听界》2010,(5):13-13
事由: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7月5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文章《收视率调查样本户讲述被电视台收买作假经历》;7月1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收视率造假这趟浑水深着呢》;7月16日,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召开“维护收视率数据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座谈会。一时间,收视率问题受到业内外各方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电视节目收视率成为整个产业运转的通用货币之后,为电视机构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交易尺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视事业和产业的进步。但是,一些电视机构过度追求收视率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日渐显现,有识之士开始追问:收视率尺度真的那么有效吗?如果出现收视率数据造假的情形,该由谁来调查和追惩?收视率数据造假现象的存在,究竟什么力量才是其真正的推手?怎样才能保  相似文献   

4.
利益驱动下,当前收视率造假现象层出不穷,给电视传播生态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电视传播生态样貌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态势,这给电视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笔者通过对收视率乱象影响下的电视传播生态样貌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收视率乱象的应对之策,以促进电视传播生态系统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5.
信息·数字     
正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实施日前,国家标准委批准颁布了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GB/T 30350-2013),于7月1日起实施。《准则》指出,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与国际通行准则须保持一致,调查方法和技术与国际上保持同步,同时又要符合国内电视收视市场的具体情况,保证调查顺利施行。《准则》规定,数据提供方必须对样本户资料严格保密,严防受  相似文献   

6.
由中广协会受众委员会主持制定的《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下称"《准则》")是我国开展商业性收视率调查十几年后,关于该领域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时间上似乎略显滞后,但是就我国新兴的变化迅猛的电视市场而言,进程上并不晚。  相似文献   

7.
收视率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广告公司WPP恶意收购了TNS以后,与AC尼尔森公司进行了部分资产互换,尼尔森公司从2009年起退出我国电视受众收视率调查领域,独留下TNS下属的央视一索福瑞公司,造成了独家垄断的局面.本文从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冲突角度对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现状提出新的批判观点:由跨国广告公司独家垄断的电视收视率调查领域应该受到监管;对广告收入过分依赖,陷入"收视率战争"的我国电视体制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损害;"收视率至上"的行业思维是电视内容"低俗化"的内在动机;在收视率指标摆布下的中国电视媒体正在丢失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早在2010年7月1日,《人民日报》就刊登了《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一文,并连续数日报道关于电视收视率造假的黑幕。当时曝光范围还仅限于卫视频道。现如今,以省级频道为代表的地方台却“后来居上”,成为了收视率造假的“急先锋”与“敢死队”,猖狂的欺骗着广大企业的巨额广告费。  相似文献   

9.
当电视媒体的经费来源全部或部分地依赖于广告,而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广告收入的多少时,收视率被看作是评估和衡量电视媒体影响力及观众行为的一项硬指标,无论是频道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市场定位的选择,还是频道节目编排的决策,抑或是在节目评价等媒体内部的管理措施上,收视率都起到了类似"通用货币"、"杠杆"、"标准"的作用,收视率调查数据及其分析方法在电视媒体运营中的运用空间得到空前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的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受众对信息源--电视节目的反馈被简单,粗暴、肤浅地指向为收视率."唯收视率论"不仅忽略了中国收视率调查在数据统计上的缺陷,使电视节目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更遮蔽了观众情感表达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使中国电视制作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对话彻底缺失.  相似文献   

11.
收视率,电视行业永远不得回避的一个话题,伴随着电视行业的兴衰发展而存在,是评价某个节目受众市场大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是电视节目组招商引资、维持自己节目发展的资本,成为行业的硬通货。由于收视率对每一家电视台的生死如此重要,因此收视率的调查衍生出了一个近百年的产业。本文起手于描述美国、中国的收视率发展历程,随着中国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市场化,剖析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来弥补之前的弱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电视行业特别是收视率调查,电视媒体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现已不局限于电视荧屏这一"大屏",电脑屏幕"中屏"、手机等移动媒体"小屏"终端分散着传统电视节目视频的受众,单一以电视终端为收视调查的手段,已难以准确反映全媒体环境下的收视结果,重建收视率调查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正收视率是检测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在中国电视媒体发展进程中,它扮演着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角色。在眼球经济风靡的时代,收视率成为商业逻辑下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点"论价的交易模式使收视率成为电视市场的"通用货币"。然而,收视率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电视媒体机构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因引发的种种负面影响饱受诟病。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收视率至上的商业逻辑使电视媒体产生泛娱乐化和低俗之风的倾向,不少学者和业界  相似文献   

14.
收视率是检测电视媒介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的量化指标,也是电视媒介实现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手段。在受众研究的课题中,收视率又是研究受众收视行为、心理规律的重要依据。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业对收视率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各种调查公司蓬勃发展.仅上海一地就涌现了40家能做收视率调查的公司。那么,收视率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公正性又如何?我们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常常遇到一些疑虑、困惑,有时甚至是无可奈何。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供受众研究工作者思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在国内电视市场上,综合频道总体收视率呈下滑趋势,而定位准确、节目制作精良的专业频道收视率呈上升趋势。事实说明,频道专业化代表了电视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电视在新世纪实现体制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收视率调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经过最初的酝酿和起步操作阶段后,在世纪之交开始进入迅猛成长期。目前,我国收视率调查在技术上已经接轨国际水准,在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甚至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在行业监管方面却显出明显落差——这个为电视市场提供交易货币的行业,多年来却一直处于监管缺位状态。收视率  相似文献   

17.
陆地 《青年记者》2009,(23):5-5
中国电视媒体到底在追求什么?对这个问题,不少人可能会脱口而出:追求收视率和广告。不错,现在中国电视媒体重视的所谓名次,不正是主要以这两个指标为考评标准?但谁都知道,一个节目的收视率与其品质并无必然关系,更非正比关系。如果单纯地追求收视率,将导致节目的庸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当前不少电视台极力打造的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从育入、娱人向愚人沦落,很大程度上就是收视率导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期,呈现出从婚介到速配再到"真人秀"的典型发展趋势。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三个问题,第一是创新能力不足模仿抄袭严重,第二是娱乐至上以致娱乐至死,第三是片面追求"收视率第一",放弃社会责任。节目有创新,娱乐有分寸,媒体有责任,这应该是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当收视率收听率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市场,并与中国广播电视行业评奖晋级等不由自主挂钩之时,收视收听指标逐渐成为中国广播电视最受关注的数据之一。电视收视率一度被视为电视节目评价的硬通货,是唯一科学正确的客观标尺,是电视剧以点定价的基石,置于中国电视的神龛圣殿。对此,有人说,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收视率概念和实践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6年,央视首先使用收视率,从此收视率正式确立了在中国电视领域的地位。面对收视率调查这个巨大的市场,近年来从事收视率调查的机构也开始逐渐增加。最近几年,各台都比较注重收视率的作用,纷纷斥资从统计局、专业的收视率调查公司或市场调查公司购买数据,也使收视率调查业成为目前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