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媒体外交日益受到重视,实践日益增多。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以媒体为外交行动者进行的外交实践,提炼媒体外交定义与特征认为,媒体外交是媒体行业作为国家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外交战略下以自身为行动主体进行的外交活动,具有外交性强、主动性强与规格高的特征。以媒体为行动主体的媒体外交是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进民心相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力支撑与补充。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与中国公共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成功召开.数以万计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国际媒体云集北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首先是一场典型的“媒介事件”。然而奥运会又不仅仅是媒介事件.由于在这场盛会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并存.对于中国而言.北京的奥运会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首要的公共外交契机  相似文献   

3.
浅谈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外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的交集谈起,探讨当代新闻传播与公共外交策略的互动.认为新闻传播要渗透"公共外交"的整体意识,设法让中国的声音通过新闻传播来告知世界.  相似文献   

4.
国际传播即国际新闻传播。它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跨越国家边界、跨越国家传播体制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对于传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就是通过天空直接传播的媒介,即广播和电视。外交是以和平方式来达到国家的国际战略目标的一种基本手段,“是代表国家和政府部门的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上将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的认知有所不同,本研究将国家对外传播的载体定义为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体育外交以及舆论外交(包括媒体外交)等。本文讨论的是其中之一的经济外交载体。文章从国际经济论坛、经济谈判、能源外交、公司外交与国际经济援助等方面,阐析了经济外交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国际关系角度,从政治文化外交、宗教文化外交、大众文化外交等方面,解析了文化外交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文化外交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外交、观念外交,它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巧,而是一种完整的价值观.文化是一种投入相对较少却极其有用的软力量资源,它往往不求物质回报,只要对方听之信之服之.其透过价值观的输送,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以价值观的改变带动对方态度和行为模式上的改变.正由于文化的这种柔软性、吸引力和摧眠术,使文化外交较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刚性外交,更易为目标国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自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可以说中国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一些国家对内对外的政策和发展模式开始被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认知,并且认同,慢慢地消除了一些原有的偏见和误解,舆论环境逐渐对我国有利。这些转变与改变适应我国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闻传播策略,同时也说明了我国把新闻传播作为国家战略来看待。  相似文献   

8.
程章芳 《东南传播》2021,(12):22-24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本文基于新公共外交视域,提出创设"省级国际传播体系"的构想,并结合福建等地国际传播的丰富实践,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将该构想落地的具体路径.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新方向,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在国际传播的历时性发展中,梳理"体育公共外交"的演进脉络,明晰其概念意涵和维度,并以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性赛事为切入点,前瞻智能传播时代以体育和科技为主题的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提升路径,为国内同行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软实力有优劣和正负,不同类型的软实力需要不同模式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理论揭示了新的传播模式,在这个视角下公共外交既包括国际广告、对外宣传等信源外推型公共外交,也包括国际新闻报道、人员往来等传受平衡型公共外交,更有秘密信息传播等受者主动型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的分析表明,不断挖掘中国软实力资源,提升软实力、积累公共外交势能,是提升公共外交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在高度媒介化、高度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媒体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媒体外交中的媒体具体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扮演这些角色?现有研究鲜有答案。为此,本文以斯诺登事件为例,通过对我国四家全国性主流报纸(《人民日报》、《环球时报》、China Daily和Global Times)在事件发生前后近八个月时间的相关报道和评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媒体在国际热点事件中发挥外交角色的策略主要有四种:音量调节、声源管理、主题驯化和话语争夺,这四种策略在以面向国内公众为主的中文报纸和以面向国际公众为主的英文报纸中表现略有差异,但总体而言,这些媒体在事件中都扮演着本国政府利益的表达者和声张者角色。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外交的途径包括4方面,即教育交流、艺术交流、倡议互动和大众传播等。其中书籍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方式,在互动性和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解决好诸如翻译、受众分析和共享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将会使书籍传播在文化外交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在全媒体整合传播背景下,结合跨文化与跨语境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及国际关系、外交政治等理论,综合运用个案研究、质化研究等方法,剖析其在全媒体整合传播下打造中国文化软外交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两方面的表现。其深层“可视化”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凭借优良品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发展的准确解读,在品牌构建、国家传播、文化表达、全媒体营销等多领域的开拓式探索,为中国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传媒外交"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媒外交 ,作为外交概念和传媒概念的交叉 ,被媒体和外交界广泛应用 ,但对其准确的含义 ,仍众说纷纭。本文借用传播学理论 ,从传者、传播渠道、传媒效果三个方面对传媒外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情感传播的重要性和城市传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使用文本分析法对“淄博烧烤”和“天津大爷跳水”两个热点事件进行词频分析,得出在短视频平台上,城市中的情感活动事件能够让受众对城市产生喜欢和热爱之情,并在不断观看情感活动事件过程中加深对城市的认识、记忆,并产生行为和再次传播。因此在以后的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将城市中的情感活动事件作为传播切入口,从而更好地传播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7.
对于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及我党所持的态度,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描述和分析,其中有些文章部分地描写了事件的过程,但也有些文章不乏演绎的成分,有些甚至讹误颇多.  相似文献   

18.
从美国的公共外交认识国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的研究,西方所谓的国际传播从来就是"一种战斗话语",服务于战争和冷战。而作为国际传播的公共外交,虽然可以理解为以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克服国家间政治壁垒和文化间交流障碍、通过与对象国公众的沟通而影响其政府对外政策的国际政治形态,但它的"战斗性"仍然没有获得必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隋岩 《当代传播》2012,(1):31-32
全球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国际传播再一次获得了信息传播的时空优势,即哈罗德.英尼斯所谓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倚性,①实现了信息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即时自由传播,真正进入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时代。在此情势下,国际传播营造的"拟态环境"建构了国家形象,通过"培养"他国受众对该国家的认知和共识,实现对该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通过引导他国公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重构人的主体性。不仅如此,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史、现实两个层面观照,阐析了宗教文化外交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之功能。宗教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媒介,有其双刃剑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国际交往中,宗教文化可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沟通情感交流、增强友谊的桥梁。善用之,对国家的国际形象也能加分。反之,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宗教文化,也会成为世界和谐发展的一种阻碍和破坏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