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文章从平台、内容生产、用户等三大维度预测了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结论是:传统的PC机可能被淘汰,以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会“一统天下”;用户创造内容的web2.0模式会与传统的新闻编辑“把关人”模式并存,社交媒体正逐步成为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走进了web2.0时代,基于web2.0网络上不断涌现了博客、社会网络、播客等由公众进行内容传播的草根媒体,草根媒体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条件和环境。本文通过对web2.0下草根媒体的情况来分析其公共领域的形成以及特征。  相似文献   

3.
随着web2.0技术应用的广泛深入,如何充分利用web2.0的技术性能以及全方位体现传播者与受众共同创造核心价值的传播理念,已经成为各级各类电视媒体网站进一步完善发展的难得机遇。本文着重探讨了电视媒体网站在传播领域、服务内容和经营模式上的拓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陈皓 《青年记者》2012,(18):88-89
社会化媒体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不断普及,而快速占据重要传播地位的新媒体.关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种类繁多,但其核心是指允许用户创造内容、互动交流并传播内容的在线信息技术平台.就技术层面而言,社会化媒体可以表述为基于Web2.0技术,用于用户发布和分享的媒体. 流行文化,区别于代表历史的沉积的传统文化,是以时效性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或译社会性媒体)是利用web2.0传播技术,在人群间分享信息、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交互从而达成传播、分享与交流的。2.0新闻业(Journalism 2.0)是指适应web2.0传播技术而构建的新闻业,是传统新闻业的延伸和新生。两者的核心都是web2.0在2004年Tim O’Reilly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出现的词汇。  相似文献   

6.
孙琳 《新闻窗》2013,(4):31-32
社交媒体是近几年出现并流行的“热词”,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传播学者安德烈·开普勒和迈克尔·亨莱因对它的定义是“一系列建立在web2.0的技术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UGC)’的创造和交流”。社交媒体的传播建立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上,同时它拥有更完备的个人信息平台与关系管理系统。这是社交媒体的鲜明特色,也是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中更容易形成舆论压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社会化媒体用户进行了在线随机抽样调查(N=754),旨在探究中国网民如何评价社会化媒体的可信度,并比较传统媒体、web1.0网站和社会化媒体的可信度高低,还探讨了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研究发现:在三类媒体中,传统媒体仍被认为最可信,社会化媒体尽管被使用得越来越普遍和频繁,但其可信度却在三者中最低.在具体指标上,准确性是社会化媒体得分最低的方面,客观性则得分最高.教育程度与年龄对社会化媒体可信度评估有负面影响;传统媒体及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用户的获取信息动机积极影响着社会化媒体的可信度;但社会化媒体使用经历越长、参与行为越多的用户,反而对其可信度评价越低.  相似文献   

8.
随着web2.0的流行,信息构建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诞生了信息构建2.0(IA2.0).IA2.0以用户为中心,强调构建、挖掘和充分利用用户之间的社会关联,促使社会信息构建(Social IA,SIA)的诞生。SIA是IA2.0的核心内容,与IA1.0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例如自下而上的构建方式、社会性关联、结构的复杂性、显性与隐性等特征。在IA的设计与控制方式上,SIA主要包含用户行为的捕获、对用户行为结果的聚合和显示、用户反馈环这三个要素,这是IA2.0相对于IA1.0所新增的内容。SIA通过这三个要素,使web2.0网站这类开放的、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得以稳定和谐的运行和演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内容聚合对于其开放平台建构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理论框架以及超人际传播模型,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而探索其社会性的传播线索图景,最终为探析社会化媒体的本体意义寻找出路.本研究发现,内容聚合为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突围与超人际模型的探索推进了社会化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而内容聚合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彰显着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提倡个性化的web2.0时代的到来,UGC也开始兴起。用户自己创造内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渐渐消失。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生成自己的内容,并上传到网络。也正因为这样,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虚假新闻,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信息的变异和流失。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用户的心理探析,以便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web2.0的内涵与技术,并针对目前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与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web2.0模式下应用Wiki和网摘使用户参与资源的提供和创造,应用Tag、Blog、RSS、IM和Toolbar等技术为用户使用数字馆藏提供个性化的、交互的、自由开放的资源组织、用户培训、参考咨询、信息推送和资源访问等服务。最后对用户创建内容的质量评价和标签质量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指以Web2.0技术为支持,允许用户创造、分享与传播信息的实时互动的在线媒体,其常见的形式有博客、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维基百科、播客、点评类社区和内容社区等。尽管社会化媒体的存在以互联网为基础,但其与Web1.0的应用(如门户网站、E-mail、搜索引擎等)有很大不同,UGC(用户创造内容)和CGM(消费者产生媒体)是其独有的两大属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公众的媒介接触由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移向转变的框架内,网络媒介内部受众行为由传统门户网站与搜索引擎等信息内容获取向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的创造与分享转向;在社会化媒体内部,亦发生由最初网络邮件、博客等媒体向社交媒体、微博等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特性媒体的结构性转移.从中可发现两条演变主线:个人逐渐掌控创造并传播内容的权利与能力,分享与关联而创新了媒介与人的社会化属性.  相似文献   

14.
联合数字传播及出版发行等方式利用“用户创造内容”是促进媒体深度融合,推进数字版权生态系统建设的微观要义。实践中网络用户服务协议对利用“用户创造内容”的约定存在跨媒体利用关注度不高、未有效联合版权法的制度优势和网络空间的技术特色、标准缺失等不足。结合跨媒体利用“用户创造内容”的已有实践,同时以遵循版权法的二元价值目标及价值共创理论等为逻辑指导,提出在多场景中以类型化方式推进“用户创造内容”跨媒体利用的观点及方案,旨在高效发挥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各自优势,整合信息资源,实现“用户创造内容”版权价值的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发展,带给传统媒体近乎颠覆性的变革.2005年."自媒体"更是随着博客和web2.0的迅猛发展而异军突起.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人都能成为自媒体的内容制造者和传媒主宰."媒体"自此走下神坛,剥去了服务于统治阶层的神圣外衣.两年过去了,互联网的跃进式发展并没有止步于自媒体和web2.0,自媒体基数趋于无穷大的增长以及日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之逐渐聚合、连接在一起,扮演起表达一类人或一群人观点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Web 2.0下网络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Web 2.0 成为互联网的产业亮点,也成为了网络传播研究的热点.Web2.0的特征主要有:开放性:Web 2.0鼓励用户参与、创造并分享信息内容;社会性:Web 2.0 强调个人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充分"动"起来,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并产生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武云 《出版参考》2016,(6):24-25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性媒体或社交传媒,它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WEB2.0技术为支撑,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在日新月异、形态各异的新兴媒体中,社会化媒体是最受关注的热门领域,也是对传统出版业影响最大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是web2.0的产物,能针对用户做阅读分析,能够实现用户细分,融入了多媒体因素,接收是多元的,发行很便利。然而,目前电子杂志赢利模式尚未明朗,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为此,电子杂志需要与信息媒体合作,以提高内容质量。扩展及深化其他赢利模式,同时还需要提高技术,以保障电子杂志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微博的出现使得自媒体的发展成为一大趋势,基于web2.0技术的微博用户的大量聚集,UGC即用户生成内容产生的魔弹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将以"海底捞"人性化服务为例,对"海底捞体"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微博传播对海底捞公司人性化服务的宣传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媒体融合的研究大多脱离用户的能动主体视野,如将其等同为媒体形态的叠加或技术的对接等。媒体融合不应仅作为内容的集成或用户的聚集,更应是以用户为导向的智能场景匹配。从实践维度而言,媒体融合需切实关注“自利式用户”,提升其互动性与控制力。理论层面,基于用户导向的媒体融合机制表现为,用户需求、新媒体技术等共同创造的媒体融合新样态,通过智能场景匹配为场景化的用户提供新型服务,并在感官重组、新需求促发中,重塑媒体融合的动态演进。用户核心的媒体融合,需反思个性化定制的推荐“过适”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