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第一次投稿     
我的处女作《短歌》,1951年4月28日发表于《浙南日报》,当时我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这首小诗的发表,影响了我的一生。在这首小诗背后,有着有趣而感人的故事一””’温州——东海之滨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我的家在市中心。离我家不远处,是《浙南日报》社(今为《温州日报》)。报社门口,有一只大木箱高挂着,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大字。我常常从那里经过。我不知道这“投稿箱”是什么意思。听说只要把稿子投进箱子,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登出来。我不由得心动了。每当我走过那只投稿箱前,那箱于仿佛在向我招手。正在念小学五年级的…  相似文献   

2.
巴丹 《出版参考》2006,(29):49-50
那时我四岁。已开始上一年级。每日黄昏小凳子上看《岳飞传》,一颗字一颗字按着结结巴巴地念。奶奶给一粒水果糖含在嘴里,到吃晚饭时按一按小腮帮子,硬梆梆地还在。十二岁时我已升人中学,日日城北走至城南,成绩差强人意。整整六年的时间,我一直留着“日本头”——也就是齐眉齐耳的短发。衣  相似文献   

3.
我有三本《现代汉语词典》,分别放在长岗镇我的单人宿舍、办公室和随州市区的家里。在我眼里,这“三兄弟”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谁都借不走、讨不到。两年前,上五年级的女儿玉莹自量蛮有把握地向我讨要一本,却吃了“闭门羹”。她小嘴巴一撅:“一个人用几本词典,吃着碗里护着锅里”。我得罪不起“小公主”,只好到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呈上”。 其实我并不是“吃着又护着”,只是我实在少不得这些词典。多年来,我一  相似文献   

4.
曾云 《军事记者》2005,(10):59-59
5岁的女儿拿着今年第6期《军事记》,跑到我跟前,“爸爸,你看,鳄鱼头,这是它的牙齿”,边说边用小手指着封四“军事摄影赏析”图片上的画面,我和妻顿时感到惊讶——她竞能联想到鳄鱼头。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缘(散文)晓丁依稀记得上五年级时,有一天母亲翻阅着报纸对我说:“滨呐,长大以后,妈妈能在这上面看到你写的文章吗?”母亲一定想不到她随意一句话,促成女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护校毕业后分配到晋南一座小城,火热的军营,启动了我的思维,尽管我还不懂得主题结构,只知道写了一篇又一篇。一天,好友送来一张《健康报》的稿费汇款单,这是一月前完成的小散文《产房随笔》,没想到宣传干事略加修改后寄往报社,竟被采用了,版面上还加了围框和题图。初尝成功的甘甜,手中的笔就把不住关了,开始把那些难以称之为“文章”的文字四处…  相似文献   

6.
巴丹 《出版参考》2006,(10):49-50
那时我四岁。已开始上一年级。每日黄昏小凳子上看《岳飞传》,一颗字一颗字按着结结巴巴的念。奶奶给一粒水果糖含在嘴里,到吃晚饭时按一按小腮帮子,硬梆梆地还在。  相似文献   

7.
张全铭 《新闻三昧》2005,(12):30-30
1993年的一天,仍是采煤工的我,偶尔参加一次矿上召开的基层区队通讯员例会,宣传部门的同志一边讲述着从事新闻工作的艰辛、作用和自豪,一边让兼职通讯葡传阅着数量并不多的《新闻三昧》。初次与《三昧》“亲吻”,就让我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早在高中一年级我就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一个因素是语老师把宣传工作这一政治“武器”夸得锐不可挡;另一个原因恐怕是已在“海”畅游多年的舅舅留下的基因吧。  相似文献   

8.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9.
笔者几天前在《浙江日报》看到一篇文章,其中讲到杭州市民何女士向记者诉苦: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10岁伢儿小宾居然在网上与人“注册结婚”,在网上过起了二人的“夫妻生活”。何女士告诉记者,如今小宾更加疯狂地迷恋网络了,与“网妻”过“夫妻生活”已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0.
“现在,是我们青春中的青春。”这话是李大钊先辈说的。对于正处二十年华的《生活报》来说,非常适用。十年前为庆贺《生活报》十岁生日,我曾著文《生活,多么美好卜“一个孩子长到十岁,还是一个孩子。一个报纸长到十岁,该是成熟的时候了。生活报已经十岁了,她正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不觉间又是十年过去了,我已从《生活报》的友人变成了《生活报》的同人,就更应该为他们写点什么了,于是我便想起了大钊先生的这句赞扬“五四”青年的话。以此送给每天都给我“美好生活”的《生活报》的同事。  相似文献   

11.
1985年春,我跟母亲一起到当乡武装部长的表哥家串门,受着“大人说话小孩儿听:’的世俗影响,我坐在沙发上听着大人们从东拉到西的闲聊。发闷之时,随手从茶几上拿起一份报纸──《解放军报》。那时我已上五年级,一般的书都能读了,便从头看了起来。本来,我这个“顽皮鬼”因首次到表哥家不敢轻举妄动,想借此来打发时间,不料这一看,却被报中的内容所吸引:“兵器常识”,“论文杂谈”,“部队新闻”等栏目丰富多采……当年我还没满12岁,正值幻想年龄,一种我也要去站岗放哨当一名解放军的愿望在心中萌生、我和军报的这初次相会,她就…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天地》2007,(10):50-50
《终端家园》像一朵淡雅的新花,展现在我这位《新闻天地》的老读者面前,不由得连声为这个栏目叫好。这组稿件共有4条稿件,分别介绍了4位在一线从事销售“芙蓉王”、“白沙”的“小老板”,然而。读了之后深切地感觉到“小老板”不“小”,自强不息精神可敬!  相似文献   

13.
“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结束,我也要栽我的小苹果树。”这是美国诗人贾雷尔的诗句。《红尘梦影》的作者把这句诗写进了他的文章里,那篇短文的题目叫《栽你的小苹果树》。  相似文献   

14.
章读懂了才有味道。近日偶读《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愈读愈觉其饱涵意蕴。老师很不满意爱因斯坦迟迟送来的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一只说:“这是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另一只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是总比这两只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15.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16.
细想起来,我当业余通讯员已足足有25个年头了。25年来,我写的稿子由短到长,由浅入深,从县城走向全国,每年发表稿件达到250篇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写稿专业户”。我深深体会到:这是沾了滚动发展的光了。 一是舍得花钱订阅相关的报刊杂志。我每年都坚持订阅《中国化工报》、《中国机电日报》、《新闻爱好者》、《新闻知识》等十几份报纸杂志。 二是购买相关工具书,充实家庭小书橱。俺只读过小学六年级,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每年至少要拿出500元左右的钱来购买书,眼下,俺的小书橱中不但拥有了《辞海》、《中国百科大辞典…  相似文献   

17.
读《羊城晚报》,偶然发现这张报纸上有这样两个小小的栏目:《故事新篇》和《旧文新读》。在今年3月30日二版的这两个小栏目里,发表了这样两篇文章:一篇是《1958,“高产卫星”神话──闻名全国的天津新立村水稻亩产12.5万斤的惊人纪录,是这样“凑”出来的》;另一篇是《关于“放卫星”》。前者,是一篇记叙当年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孟繁兴对“放卫星”那段历史的追忆;后者是从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搞出的一段有关“放卫星”这一时髦用语和浮夸风形成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我饶有兴趣地读着这两篇不长的文章,思绪起伏…  相似文献   

18.
1 昨晚,又看《蜡笔小新》,小新一犯错误他妈妈就生气,他总是对他妈妈说;“别生气了,美人。” 小新好色(他只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遇到美女总是问:“你喜不喜欢吃青椒?”或“你喜欢什么样的冰淇淋?”但就这几招已经逗得许多少男少女甚至像我这样不大年轻的人民的喜爱。 今年年初还有一套漫画很勾人阅读,那就是《我是豆豆》.小学生豆豆6岁.比蜡笔小新大一点儿,也是一个小活宝,他不喜欢上课和做作业,但招人喜欢,老师让他写日记.星期一他写上:“今天爸爸妈妈吵架了”,星期二他写:“今天爸爸妈妈没吵架”.星期三是:…  相似文献   

19.
“学习,永远不晚”这句话,是我去《解放军报》学习前,丈夫送我上车时对我说的。从此,我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并时时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今年9月初,我欣喜地得到一次去解放军报社学习的机会,这对于已28岁、有丈夫、有儿子、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我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艰难的跋涉。一年前,当丈夫还在浙北的一个小岛飞行场站工作时,我常在工作之余,夜晚孩子入睡之后,拿起笔写写划划以消除空闲时光的寂寞,偶尔间也有几篇小稿在《人民前线》、《解放军报》变成了铅字,原先的随意写划意也渐渐转变成一份不可缺少的热爱。今…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个农村教师,新闻写作爱好者。在教书之余,酷爱阅读、收集小言论。 爱读各种报纸杂志,《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工人日报》的“小论坛”、“随感录”,《农民日报》的“大家谈”,《中国青年报》的“新语丝”等报刊的言论文章吸引了我,每篇文章我都要认真地读上两三遍,有的剪下,有的抄写,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