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一个时期以来,政府官员因为工作不力或失职而公开向公众道歉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通过媒体神态凝重地向公众公开道歉,成为官场生态中一大热点。前不久,因对“在火车上吃了一份价格达15元的白菜”表示不满,昌平市民姜海程写信将此事反映给了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为了这件事,部长公开道歉,列车餐车长还被停职。  相似文献   

2.
由铁道部长到阶下囚,刘志军又一次让人们看到了"大人物"的辉煌与落幕。在缺少监督的封闭系统里,养路工人出身的刘志军精心编织了他的权力之网,他将农民的勤奋带入工作,也用江湖气浸染了官场。有人称他是高铁王国的"独裁者",寡权独断;又有人称他讲江湖义气,为人圆滑;他在反腐倡廉会议上称干部要有法纪观念,自己却在项目招标中以权谋私。他一边大刀阔斧地推进高铁建设;一边又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3.
由铁道部长到阶下囚,刘志军又一次让人们看到了“大人物”的辉煌与落幕。在缺少监督的封闭系统里,养路工人出身的刘志军精心编织了他的权力之网,他将农民的勤奋带入工作,也用江湖气浸染了官场。有人称他是高铁王国的“独裁者”,寡权独断;又有人称他讲江湖义气,为人圆滑;他在反腐倡廉会议上称干部要有法纪观念,自己却在项目招标中以权谋私。他一边大刀阔斧地推进高铁建设;一边又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功与罪之间,转换得如此让人瞠目。从1986年,在武汉铁路局办公室里战战兢兢收受第一笔5000元贿赂,到最终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数十亿元。20余年里,刘志军边贪边升,边千边腐。成也铁路,败也铁路。刘志军身后,中国的铁路仍在前进,目前承受着转型压力,但改革的趋势无人能挡。同样,公众的聚焦点不应在刘志军的个人命运,而应在此背后的权力运作公开与监督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4.
形式主义作为官场顽疾,一直以来被鞭挞、批判。毛泽东曾指出"形式主义害死人",邓小平同志"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当前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强调反对形式主义,将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形式主义为何如此顽固?本文通过广泛调查,采取网络调查、书面问卷、记者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公众对官场形式主义的态度、看法及"反对形式主义"措施的评价、建议等,为读者解析官场形式主义及其背后隐藏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4,(23)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激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致使外在于司法的"审判阵地",逐渐从"媒介审判"转移至"网络舆论审判"。频繁发生的网络舆论审判事件虽然常常因非理性因子的存在而招致许多质疑与争议,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这样一种特殊语境下考量,会发现这类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如果在一定规范的引导下进行,会在推动司法审判信息公开、透明,倒逼"媒介审判",牵制权力干预等方面保障司法审判的独立性。我们不能将妨碍司法独立的因素简单归结于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司法独立性、公信力的真正来源,在于信服于公众的客观、理性、全面、透明的审判立场。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已经在我国成为最具公民性的媒体,在社会转型期,网络发挥着建设公民社会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对于"媒介审判"中的"媒介",应对其做一定的扩大化处理,现在的"媒介审判"有时带有"公众审判"或"舆论审判"之意。在此特殊的环境下,所谓的"媒介审判"就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后指出我国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舆论审判"或"媒介审判",公众和媒体在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中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权力对舆论和媒体进行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日本法院权衡审判公开和审判公正之间复杂关系的经验得失。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日本更注重保障审判公正,因而对媒体在庭审中的摄像报道等取材行为设置了相对严格的限制。本文首先论述日本审判公开的传统限制及其发展,然后讨论1989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庭笔记案"及其后的制度进展,最后探讨日本目前对庭审摄像与取材行为的规制。从日本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审判公开是未来方向。在日本公众和新闻界的不懈努力下,日本法院最终将在审判公开和审判公正之间达到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9.
法制节目以其报道案件为主要内容而具有特殊性,有时会形成一种所谓的"媒体审判"现象,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既误导了公众,也对法官的审判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庞海峡 《新闻知识》2012,(10):99-100
面对"媒体审判",司法应有更多反思。单方指责媒体对"媒体审判"的责任,或过分夸大媒体对司法的影响力,并试图通过控制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的方式去解决"媒体审判"问题,无异于头痛医脚,隔靴搔痒。司法把"更高的法官素质、更多的司法公开、更强的判决理由、更好的沟通互动"作为努力的方向与应对的突破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18)
<正>个人简介王和岩,财新传媒首席调查记者,曾任《财经》杂志记者。代表作品《李庄案大转折》、《调查刘志军》、《西藏农行窝案》、谷俊山系列报道。2010年"三鹿奶粉大审判"报道,获得首届中国金融与财经媒体论坛"学院奖"优秀财经新闻作品奖。2011年最佳环境报道评选中,凭借《舟曲警报》获得最佳深度报道奖。2013年获年度风云记者称号。2014年作品《检验"免费午餐"》入围第二届"中国公益新闻报道奖——益人奖"。  相似文献   

12.
"媒介审判"的机理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中,"媒介审判"具有极大的负面作用,它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媒介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自由为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媒介审判"的产生归结于司法的缺位、新闻界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公众人治情结的执着及制度建设的空白等多重因素.防治"媒介审判",新闻界重在明确媒介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规范监督行为,信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司法界则应在增大司法的透明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保护司法独立,限制过度的舆论压力的司法屏蔽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对于腐败的"零容忍"是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目标,应在权力配置上实现异体监督,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5月28日,中共中央纪委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委员、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是自去年2月中央纪委决定对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进行立案检查以来,中央再次发布刘志军案的官方消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有关"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新闻报道,发现媒体基于媒介责任,在报道该案过程中不断对媒介审判进行自我修正,以达到向公众传递新闻事实的目的。研究发现在报道司法案件过程中,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都存在相似的自我修正过程,均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司法审判,该结果对此前大多数研究批评媒体过度进行媒介审判、干预司法的传统理念进行了补充和反驳。  相似文献   

15.
牛月 《中国广播》2014,(4):47-49
当前我国司法报道中出现了新闻媒体与法院审判工作冲突的情况,究其实质是公众知情权与独立审判权之间的冲突。文章提出了司法审判中公众知情权的内容和界限的学术观点,分析了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如何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问题,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平衡公众知情权与独立审判权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艺 《东南传播》2012,(7):45-47
公众舆论对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其责任要求其实施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媒介作为舆论与司法的桥梁,很容易引导舆论,进而影响司法独立。"舆论审判"对司法独立有很大危害,它源于舆论与司法之间的相互矛盾,最大的冲突表现为情超越法。实际上,二者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存在根本矛盾。笔者相信从法律制定、司法审判、媒介自律三方面入手有望解决"舆论审判"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加强司法开放,通过媒介加强法律对民意的逆向引导;以法承情,制定出完善的体现民意的《新闻法》;加强媒介自律,提升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一轮受审的足协官员,杨一民案折射出了中国足球的体制弊端和官场潜规则2011年12月19日,中国足球反赌系列案件陆续在辽宁铁岭、丹东等地开庭审理。经过800多天等待,中国球迷终于等来了"足球大审判"。5天12案,共涉29人,多起被球迷怀疑为"假球""赌球"的足坛悬案也被一一验证。杨一民,中国足协原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足球管理中心副主任,是本轮庭审中  相似文献   

18.
茹希佳 《新闻实践》2012,(12):75-77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跟风采访、暴力采访、舆论审判等各种新闻媒体的"过度采访"、"过度报道"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大部分的新闻信息不但达不到让公众获得知情权的初衷,更对当事人甚至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媒介审判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1.媒介审判可能影响司法审判,司法活动的威严受到影响,司法机构威信降低。由于公众和司法机构两者对案件所掌握信息不对称,大众媒体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告知公众案件信息的中介者。因而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司法的审判。如果媒介的负面影响成为一种常态的话,那么司法活动的威严就会受到影响,司法机构的威信就会降低。  相似文献   

20.
黄俊华 《新闻界》2012,(5):31-33
媒体审判在发挥着监督价值的同时,也会干扰司法审判过程。越来越多的媒体审判事件出现,使得人们开始从媒体审判转向审判媒体,理性反思媒体引导公众舆论现象。正确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要转变理念、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以及优化网络时代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