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全党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做好民族工作。”新疆是边远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60%。在新疆,  相似文献   

2.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同题历来是关系多民族国家兴衰安危的重要问题.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就决定了民族报道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六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给北京7名中小学生的回信中指出:“非典型肺炎疫情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不仅增强了同疫病作斗争的能力,而且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宣传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始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正是由于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才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长期保持了国内局势的稳定和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广播电视对民族问题的宣传,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族人民中赢得很高的信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边疆万里行》,中央电视自的《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6.
一、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事业的特殊重要地位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高度估价了出版工作的重要作用,肯定了“书刊是思想文化科学的主要传播手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并且特别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把出版工作推到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出版工作的这种重要地位,对于各少数民族显得更为突出。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出版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是由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同一切资产阶级学说不同,它坚决反对用民族压迫和实行强迫同化的方法来解决民族问题,而是主张用民族平等、联合和共同繁荣的方法,以求得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如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一样,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否认一切民族最终要走向融合,民族差别要逐渐消失。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的目的不  相似文献   

7.
推荐理由: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各族人民以其独特的颖悟力和杰出的创造力,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信仰的追求,用织、绣、印、染、缝等工艺技法表现在其所穿着的衣物上,巧妙运用大自然的馈赠形成各自的服饰特色,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民族气质和生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工艺是服饰文化的载体,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和工艺充分见证和彰显了各民族传统精神的延续,也记录了国家和各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件要长期抓、经常抓的大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特点突出。民族团结、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进一步发展各个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民族问题上作出一  相似文献   

9.
推荐理由: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各族人民以其独特的颖悟力和杰出的创造力,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信仰的追求,用织、绣、印、染、缝等工艺技法表现在其所穿着的衣物上,巧妙运用大自然的馈赠形成各自的服饰特色,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民族气质和生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工艺是服饰文化的载体,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和工艺充分见证和彰显了各民族传统精神的延续,也记录了国家和各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主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各民族的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发展各民族经济和科学文化就必须重视各民族文献的积累和传播,只有将民族文献纳入信息传播的科学体系,才能使各民族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开发得到保障,才能使科学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1.
既然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相互渗透而成,即所谓多元一体文化,就应当以此理解中国的出版工作,把这种观念贯串到各项具体的出版工作中去。一、民族与宗教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有关文章中,看到的是“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以及涉及民族与宗教关系的”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的提法。但在不少文章及有的地方性文件中,有“民族宗教主管部门”、“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提法。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它不但经受时代和历史的筛选而长存.更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疆域而远播。茫茫世界.纵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人民的心,却是相呼应的。各民族、国家、地区的优秀民歌,都蕴含着人民的愿望和心声。对于民歌的概念,在某些国家同我国一样,主要是指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歌曲.但在另一些国家,将个人创作的民间格调的歌曲和个人创作但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曲也称为民歌。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在长时期的劳动、生活当中.结合本地区本民族  相似文献   

13.
在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不时读到或听到一些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新闻语言不符吾国家规定。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正确反映民族区域自治,也不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下面就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若干新闻语言的规范化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主体民族” 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语言中出现“主体民族”和“以某某民族为主体”的提法屡见不鲜。言下之意,既然有“主体民族”,就有与之相对应的“非主体民族”。在发展我国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下,新闻报道中为了突出某一个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把它分为“主体民族”,把同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不适当地分为“非主体民族”,显然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古今各民族的总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及其祖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虽然也曾经历过无数的坎坷、磨难,甚至战争、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友好的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语言文字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和地区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间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各世居民族大都有自己通用的语言文  相似文献   

16.
多民族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机制是从民族视角讨论影响国家形象构建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形象从内部生成的过程,其本质是国内民众建立国家认同的过程。建国初期多民族国家形象内部生成过程中,政治传播通过多种手段来构建国家认同:传播阶级认同框架和革命话语来统领各族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以传播新生政权下的民族合作、和谐、平等关系来强化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将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与传播阶段性革命任务、政治统治有效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样的政治传播文本营造新型民族关系的舆论氛围;从党和国家层面为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提供政治传播的制度保证。政治传播在多民族国家形象内部生成中的角色要随政治结构、历史情境、传媒行为等因素的转变而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7.
张荣华 《视听界》2001,(1):18-1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优,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具体的人和事,同样是如此。多年来,江阴市广播电视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发扬“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争一流”的江阴人精神,敢于竞争,敢于争先,使江阴广电事业得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多民族国家兴衰安危的重要同题。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就决定了民族报道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则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身为少数民族中的一员,穆青深明其中的道理。他任新华社社长期间,始终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关注民族报道工作,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显示了他作为少数民族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家的政治胸怀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9.
康锐 《传媒》2019,(14):56-5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论断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加强国家信仰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新时代的影像工作者而言,如何用影像的方式重塑新时代的国家信仰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影像的作用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娱乐大众,而是要作为传递时代精神,寻找民族自信之根源,重塑国家信仰的有力手段。在每一个时代,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王英 《大观周刊》2012,(52):312-31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