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芳芹 《新闻窗》2009,(1):8-10
过去的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来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贵州电视40年;这一年是贵州电视台的挑战年、考验年,也是贵州电视台的奋进年、发展年。2008年,面对雨雪凝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抗洪救灾、瓮安“6·28”事件、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面对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周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要求高、责任大的宣传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2.
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这一突发事件再一次考验了政府的应急管理,而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南方风雪灾害中,广播因其独特的媒介属性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广播是兼具大众传播功能与通讯功能的“二合一”媒介,它在大灾发生通信、电力中断后,  相似文献   

3.
林强  刘汝山 《军事记者》2008,(10):32-33
“前线编辑部”,集“信息站”、“中军帐”、“突击队”、“加工厂”等诸多功能为一体,使舆论宣传作战指挥关口前移,使报纸新闻触角大大延伸,让相距千里的前后方报道力量同频共振。在今年先后进行的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两次战役性报道中,《人民前线》报大胆创新,果断开设“前线编辑部”,有效提高了报纸宣传的质量效益。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书目》2013,(10):67-69
内容简介:“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多年,但其惨烈与悲壮仍历历在目,犹如昨天。抗震救灾、重建汶川是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应对巨灾的人间奇迹,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在这场天地浩劫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又一次担负起了历史的使命,力挽狂澜,与人民群众一起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全书分为序曲、七日抢险、百日攻坚、千日重建和尾声,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背景,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完整、真实再现了重建汶川这个奇迹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2009年5月12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发表了编辑部文章《伟大的中国力量——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以下简称《力量》),对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以及灾后重建所展示出的“中国奇迹”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对支撑“中国奇迹”的伟大的“中国力量”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伟大的“中国力量”成长之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国力量”中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集中的展示。作为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此文激情澎湃,思想深刻,文采横溢。  相似文献   

6.
2008年对于中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重大新闻事件的接连发生,不仅考验着媒体的应对能力,也深深地考验着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年初在我国南方发生罕见的雨雪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世界,2008奥运会圆梦北京,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太空漫步…··所有这些都为广播媒体赢得了应有的传媒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川档宣 《四川档案》2010,(3):F0002-F0002,1
2010年5月12日.正值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我国第二个国家防灾减灾日之际,国家档案局在四川成都召开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我国档案安全工作。特别是汶川地震中档案部门积累的抗震救灾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灾区档案馆馆舍遭受严重损毁。日前,国务院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规划》第七章“公共服务”第三节“文化体育”要求:“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  相似文献   

9.
冯李婷 《大观周刊》2011,(14):11-11
一、汶川地震对四川省财政收支的影响分析 5·1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这场罕见的地震灾害对四川省经济、财政收支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的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其中灾区形象的重建异常迫切和重要。大量的地震报道使区域形象受损,尤其是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长期积累形成的“天府之国”、“休闲之都”、  相似文献   

11.
《四川档案》2010,(3):17-17
经过短短100余天的抢救,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受损的汶川映秀档案终于与世人见面。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后,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联合成立“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针对汶川地震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行定期磋商,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专业的指导意见。他们针对与地震孤儿的心理救助密切相关的收养问题,经过磋商,向民政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1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华西都市报》精心组织、倾情创意,以三年立川为主题,大手笔推出了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珍藏特刊。通过32个图片版、8个主题、32个关键词,以史诗般的全景呈现,直观、形象、生动地重现了汶川特大地震感人至深的抗震救灾场面,重现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成就,重现了汶川地震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奇迹。  相似文献   

14.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网络媒体成功组织了一系列重大主题网上新闻报道活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2008年里,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拉萨“3·14”暴力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报道中,网络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网民、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从2008年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到2009年西南大地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再到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各地洪灾,几年间,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国内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也日趋成熟,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现场出镜报道在大幅增加。那么,出镜记者如何做好自然灾害的现场报道?笔者认为,在自然灾害报道中,出镜记者把握好了“入”与“出”,就可以把报道做得既有“生气”又有“高度”。  相似文献   

17.
每次重大突发事件的出现,不免会激起人们对应急广播的高度评价,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7·21”北京大暴雨,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以来,地震新闻开始在各种媒介上出现。汶川地震以及其后世界上几次大地震的发生使得地震新闻开始成为受众较为关心的话题,为了适应受众需求,媒体开始对地震新闻予以特别关注。但是,地震新闻作为灾害新闻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对图书馆精神的丰富、拓展和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图书馆界广泛动员,迅速行动,给予了灾区图书馆和图书馆人前所未有的同行相助。大地震震出了全国图书馆人空前的行业认同感和对图书馆精神的深刻体悟。在抗震救灾中,图书馆人得到了一次大爱的洗礼,完成了一次对大道的守护,图书馆精神也因此得到了丰富、拓展和升华。如何将这种“非常态”的图书馆精神变成“常态”继续保持下去,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6日,一场特大火灾降临我国东北的绿色宝库——大兴安岭。对这场持续了25天、举世瞩目的森林大火,我国新闻界进行了连续的报道,不仅如实报道灾情,报道军民奋起扑火的英雄事迹,而且报道了灾害发生的更深层次的人为因素和种种反思。这在建国以来我国的新闻史上,是少有的,是对灾害报道的一次重大突破。报喜不报忧,是我国新闻界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新闻报道讳莫如深;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祸害,报纸上却连篇累牍地大唱“形势大好,而且越来越好”的陈词滥调;唐山大地震,灾情的规模“保密”;有些灾害在报纸上,或是只字不提,或是只报道抗灾救灾的英雄事迹;至于对历次灾害的人为因素,更是报道的禁区。这种对灾害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