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强调文化生活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运营档案文化产品是当前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档案文化产品类型与特征、线上购物平台网站的设置及运营规则三方面,论文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线上购物平台出售的档案文化产品及其网络销售进行探析.基于美国国家档案馆在线购物平台销售档案文化产品的经验,我国档案机构需要突破原有的观念,拓展档案网站功能,结合社交媒体,完善运营,保障有关政策或制度,满足社会对档案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美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在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上得以蓬勃发展,形成了"结合特色馆藏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品","推动跨界合作,创建资金保障机制""借助社交媒体,推广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立足公众需求,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等开发模式,产生了创意衍生品、特色主题展览、线上文化教育活动和年度发展报告等主要成果。这启示我国档案文化创意相关工作应该争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系内合作;寻求多元社会力量的支持,搭建合作平台;完善文化产业保障机制,发挥市场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心悦 《档案》2023,(9):70-76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的背景下,社交媒体在公众参与式档案服务上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在阐述美国国家档案馆基于社交媒体的公众参与式档案服务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剖析其在开展公众参与式档案服务时具有自始至终坚持战略规划的指引作用、由浅入深落实公众参与的核心目标、从“点”到“面”打造丰富多元的参与服务的演变策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我国档案馆基于社交媒体的公众参与式档案服务提出重视战略规划建设、拓展平台协同布局和聚焦中国特色文化三项启示。  相似文献   

4.
杜笛 《兰台世界》2019,(12):43-46
文章通过归纳档案文创产品的内涵与意义,剖析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国家档案馆开发的档案文创产品成功范例,分析当前档案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制约因素,包括版权保护、质量把控、忽视文化和创意匮乏,最后从设计思路、专业人才、档案馆角色和产品宣传推广四个方面提出档案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以其突出的社会化和技术性,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全面介绍美国国家档案馆与档案管理局(简称NARA)社交媒体战略的主要内容、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提出创新档案收集、整理、服务利用工作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6.
档案文化产品的宣传工作离不开社交媒体的运用.文章基于网络调研和现状梳理,借鉴“故宫淘宝”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方式,分析其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文章认为档案文化产品的宣传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平台,构建多平台推广,丰富传播形式,及时发现社会热点与传播内容相结合,并与大众保持联系,不断完善宣传工作机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国家档案馆先后出台了《社交媒体战略》 《Web 2.0/社交媒体平台文件管理指南》和《社交媒体文件管理指南》等社交媒体策略,有效推动了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工作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交媒体策略在美国档案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对于我国档寨工作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借助Web2.0平台迅速发展,并正在逐步改变包括传媒、电商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式,成为一种新兴的趋势和工具。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从档案文件管理行业的视角积极应对,提出了社交媒体战略,出台了《Web2.0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文件管理指南》,积极倡导社交媒体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美国国家档案馆开通多种官方社交媒体,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与利用;还在档案馆网站上开辟更多社交媒体板块,创新档案工作的形式。这些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创新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玉  王健 《档案与建设》2015,(12):35-37
同美国国家档案馆一样,英国国家档案馆在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档案工作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文章主要介绍英国国家档案馆在线社交媒体档案库建设的背景、归档范围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0.
<正>2009年,美国国家档案馆就社交媒体同档案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最终针对如何应用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平台管理档案记录这一问题,为联邦各部门负责人和白宫提出了工作指南。首先,必须符合相关规范。根据建设公开、透明政府的有关规定,美国国家档案馆要求使用社交媒体技术发布政府信息的部门必须遵守美国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  相似文献   

11.
英国国家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的类型包括公共教育服务、文创产品服务、游戏化服务等。其主要特点有:公众参与形式丰富、文化休闲活动多样、服务方式注重社交媒体的作用、环境优美气氛温馨等。通过借鉴英国国家档案馆经验,可为“局馆分离”后我国档案馆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档案界一直致力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探索,而“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则为其开启线上运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美国国家档案馆以及全美州立档案馆中,8家机构开辟了档案文创产品线上商店,其销售模式较为成熟、运营基础较为坚实,但也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售后反馈不及时、媒体融合不够等问题。总体上可为我国档案文创发展在链接开发主体、拓展合作渠道以及创新产品形态上创造更多“线上”未来,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家档案馆基金会自1992年建立以来,成功吸引了大量资金支持国家档案馆各类服务项目建设,为国家档案馆提供资金和创意支持。本文探究美国国家档案馆基金会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策略,以期为其他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在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效用、服务于档案事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我国公共档案馆的社会化服务发展趋势,通过档案文化休闲利用的视角对公共服务型档案馆的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从档案馆的公共属性与文化属性、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与精神需求的扩大、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提出等方面出发,提出公共服务型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开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从资源、服务及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其实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郝伟斌  肖祎星  陈健 《档案管理》2020,(3):14-17,21
通过对《档案事业发展"七五"计划》到《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分析,发现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信息化经历了自主探索、目标确定和大力发展三个阶段的发展。国家综合档案馆在面对当前机构改革、"单轨制"实施以及大数据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综合档案馆信息化未来的发展也面临新的要求,为此国家综合档案馆应调整档案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做好档案馆工作数字转型以及重视档案信息化治理。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档案网站用户参与模块的建设完善程度往往决定着网站的优化程度,北美国家档案馆网站设置多种用户参与形式。本文选取美国和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网站用户参与特色模块“DocsTeach”和“Co-Lab”进行研究,详细介绍并分析模块特色。研究发现,“Doc⁃sTeach”和“Co-Lab”模块分别从教育和贡献入手,创新参与形式,提高用户参与度,最终产生增强用户体验、培养公众档案意识以及使档案资源达到高度利用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的文化属性是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源泉。在文化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人们对档案的文化属性认识还不是很清晰,这直接影响到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笔者从档案的属性、档案是不是文化的积累和积淀、档案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纠葛等几个问题切入,分析了制约档案馆文化功能发挥的几个重要因素,针对档案馆参与地方文化事业规划和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两个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转变给档案馆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原有评估体系上进一步丰富与完善。针对档案机构的现状与未来管理的需要,本文介绍了职业认同调查,并论述实施该调查工作的必要性;结合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对实施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调查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文科背景下,传统档案行业逐渐和各行业相结合催生出“档案+”新行业模式。文章认为,“档案+”新行业模式下档案助力红色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具有必要性,通过明确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价值、加大红色档案财政支出和社会参与、整合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渠道、重视年轻化群体、与时俱进发掘红色档案资源等助力红色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新路径,能够促进“档案+红色文化产业”升级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档案行业影响力,在新文科背景下发挥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与旧《档案法》相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面临着过时的危险,亟待全面修改。新《档案法》的内容存在十大亮点,我们要从坚持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改进档案管理工作等方面来把握其实施意义。现有档案法规的制定程序缺乏专家论证,科学性不强;部分内容与新《档案法》冲突,体系性不强;法规与上位法及彼此之间高度重复,未凸显地方特色,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国应当从整体上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具体路径包括各地区在修订档案法规时,对档案法规草案进行专家论证,必要时委托第三方起草,提升档案法规立法的科学性;通过立法后评估、定期清理和备案审查,增强档案法规立法的体系性;在档案法规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凸显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