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频 《传媒》2001,(12):55
我一直惊异于他会在那个早上离去。他是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原主任聂玉海教授。 那是1999年7月13日,周一。我上班后不久,院办负责同志电话告我,说有人接到大兴县人民医院通知,聂老师去世了。我说不可能吧,他也感到太突然。要不派个人去看看?派去打听的人还没回来,组织部通知组成治丧委员会的电话又来了。这回我说不出话来了。  相似文献   

2.
一我一向敬佩和热爱陈毅同志,特别热爱他那忠诚、耿直、豪爽的性格,还有他那儒将风度和笔下充满革命激情的诗词。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各报刊上发表的陈毅同志的诗词,我都陆续抄录下来,并保存着。我第一次见到陈毅同志是在1963年6月13日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人民中国》杂  相似文献   

3.
德培 《出版史料》2007,(1):18-21
窗外寒风凛冽。忽然获知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许觉民同志(人们习惯地称呼他在文坛上使用的笔名:洁泯)于2006年11月13日因病去世!这些天,在我眼前时时晃动着他那熟悉的身影。  相似文献   

4.
近闻中国第一届艾滋病防治大会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不禁使找回想起采访“艾滋病村”的经历。 一条重要线索 那是2000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这天,我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采访,医院宣传干事高翔告诉我这样一件事。1997年,一位来该院进修的医生告诉他的老师、传染病专家桂希恩教授,近年来在他的老  相似文献   

5.
永志不忘     
1994年7月13日那一夜,我会永志不忘。作为一个名电视新闻记者,我经受了短暂生涯中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在这之后的十几天,我躺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问母亲:“这是真的吗?”母亲点头无言,我只有双泪长流。张鸣岐市长、杨晔战友的身影一遍又一遍闪现眼前,脑海不停地回忆着那一夜。  相似文献   

6.
梅益同志在2003年9月13日永远告别人世,倏忽过去一年了。从1946年6月开始,我就在他的领导下工作,风雨沧桑半个多世纪,往事桩桩、件件,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在危险的环境中并肩战斗的情景,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年来,他那鲜活的形象,经常映现在我的眼前,我总是默默地祝祷:“梅益同志,你走好啊。”  相似文献   

7.
4月26日,从巴基斯坦传来了噩耗,人民日报驻巴基斯坦记者钟逢准同志因翻车事故于4月25日不幸逝世。这怎么能令人相信呢?一年半前,当时我正准备赴英国进修,钟逢准同志也在积极准备赴巴基斯坦工作,那次在办公室里简短的话别,竟成了我们的永诀!一合上眼,老钟朴实的笑脸就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带广东口音的亲切语声,就在我的耳边回旋。我认识老钟已有三十个年头了。记得那还是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期间,他1952年在广  相似文献   

8.
在新华社上上下下,穆青同志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同志们见了他,很少叫他“穆社长”,都直呼“穆青同志”,有的干脆叫他“老头”。这位遐迩闻名的国家通讯总社社长,衣着朴素,作风朴实,没有一点架子,的确是个好老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去看望他,望着他那宽厚质朴的形象,听着那浓重的河南乡音,感到格外亲切。永远“勿忘人民”今年7月19日,我和《半月谈》杂志社负责人逯祖毅同志一起,再一次来到穆青同志的办公室。这是他今年元月从领导岗位上  相似文献   

9.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了他的死,想起了他的生。他在中国新闻界,当然是长辈,我原本不认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还是三十六年前在上海学新闻的时候。先是读他写抗日战争的几  相似文献   

10.
2006年3月26日下午,我利用在滨城大连度假的机会访问了高玉宝这位跨世纪的英雄模范人物。在促膝交谈中,我通过他那贴身的橄榄绿马甲和染黑的头发,尤其是他那至今还令无数人倾倒的语言魅力,得出一个结论:高玉宝风采依然。生活中的高玉宝  相似文献   

11.
1992年9月3日,是我编辑生涯中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钱学森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由潘琦同志主编、我做责任编辑、薄一波同志撰写序言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一书出版的消息,便让他的秘书涂元季两次打电话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转达他的意见:“购买几本《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学习研究用。”钱老的电话在我社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使我深为感动。我仿佛看到钱老拿着我责编的这本书,在认真研究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而钱老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他那渊博的科学知识,那坚忍不拔的毅力,那一腔火热的爱国激情,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眼前闪现……  相似文献   

12.
孙犁印象记     
我第一次见到孙犁同志,是在一九八○年的春天。在这之前,我和他的许多读者一样,是只见其文而未见其面。然而,我却久久地景仰着他。或许因为我也是冀中人的缘故吧,拜读他的作品,感到格外亲切。读着他的散文、小说,就象在麦收时节,坐在堤头大树下歇晌,听一位见多识广而又语多风趣的老人讲述乡里趣闻一样。那朴实明净的语言,那真挚深沉的感情,那栩栩  相似文献   

13.
我细细地品读了1997年4月14日《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共产党员的风采》这篇通讯,深深地被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档案科科长崔新一同志的事迹所感动.老崔从事档案工作十五年如一日,他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在我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找茬     
《大观周刊》2010,(44):60-60
第三回 锦囊 那一年夏天,我还在涿郡。一日,遇见一个道士,尖下巴,三角眼,手持拂尘,看起来有点猥琐。他拦住我上下打量着,我正因为赌钱输了窝了一肚子火呢,上去就给了他一个大嘴巴,骂道:“臭牛鼻子,你看太爷做甚?”那老道真的好涵养,眼瞅着五根手指印从他的脸上慢慢地凸现出来,他竟然唰嘴朝我美了一下,说道:“果然好力气。”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8月28日,很多年后也许我还会记得这样一个日子。正如1963年的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名为"I have a dream"的演讲,成为直到今天凡谈梦想必提及的经典;以及1981年的8月28日,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成为当时科技创新的代表和日后诸多科技创新的基础那样。正是在这一天,我为  相似文献   

16.
花园里开满色彩缤纷的鲜花,这是对耕耘者辛勤浇灌的回报。在通讯报道的天地里,他走笔20载,发表在省、市、中央级报刊上2300多篇文章为他编织了一串串瑰丽的花环。 他叫吕耿哲,现任陕西省眉县宣传部副部长。有人说,他那充满智慧的大脑和敏锐的观察力注定他是搞新闻的料。这话不假,13年的军旅生活,就是最有效的例证。 “18岁那年,我入伍来到令人神往的西藏高原。不久,副指导员就将团支部的总结报告交给我。两个晚上挑灯夜战,终于圆满完成任务。随后我接到一纸调令,去团部报道组报道。”身材魁悟、宽和待人的吕耿哲愉快地讲述20年前的那一幕。事情虽小,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却是个关键点,由此奠定了他走向新闻报道的开端,凭借刻苦  相似文献   

17.
“那就是我!”爱泼斯坦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说。这是去年10月12日上午,他在武汉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看到1938年庆贺《新华日报》创刊的合影照片时说的。现任《中国建设》主编的爱泼斯坦,从十五六岁起献身于新闻事业,1938年,他年仅二十三岁,就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到武汉采访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月9日,他出席了中共代  相似文献   

18.
规模宏大的中国出版成就展于7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观众达13万人次,这是我国出版界的一次盛会,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事业繁荣健康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一次大检阅。展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乔石、刘华清以及丁关根等领导同志分别于7月15日、16日参观了展览,李铁映同志出席了13日开幕式。江泽民同志在参观展览后作了重要讲话,他说,看了这次出版成就展,我很高兴,这次展览充分体现了改  相似文献   

19.
逼上书山     
16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关于书的“狂”话。 那一年,参加军区的业余创作学习班,管事的干事讲起上世纪50年代本部队的“业余作者”徐怀中和他的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知道那是他24岁时的作品,我居然脱口而出:“喔,我还有8年!”当时在侧的一个女兵记住了这句话,从此没少为这奚落我。多少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夫人。  相似文献   

20.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