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竹山县档案馆从县宣传、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征集到《女娲补天》、《女娲文化研究》、《炼石补天话竹山》、《女娲的故事》、《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等图书、画册及竹山县第一至三届女娲文化节档案200余件接收进馆,永久保存。《女娲文化研究》、《炼石补天话竹山》等资料从不同视角透视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传说的源流,探讨其与竹山地域文化的关系,解析其间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就以女娲文化为支撑,培植文化旅游产业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进馆,  相似文献   

2.
创意:MTV之魂王纪言,于爱群传说女娲造人的时候,先用黄土和着黄河水捏成了人的形状,然后吹了一口仙气,泥胎就有了生命,变成了人,这一口仙气就是人的灵魂。它看不见摸不着,可没有它,人至多是一具行尸走向。我们把制作MTV比喻成和女娲一样的工作:把一段词一...  相似文献   

3.
有关《洛神赋》“感甄”一说,是曹植与甄妃的一段公案,自南宋尤袤刻本《文选》李善注印有这段故事以后,流传滋广。本文指出尤刻本所附李善注为后人阐入。同时勾稽史料认为附会曹植和甄妃关系的传说,在中唐时期已经流传。但东晋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中宓妃所用的灵蛇髻,与晋陆翩《邺中记》中甄妃发明灵蛇髻的记载亦相印合,虽不能确证此传说产生于东晋时,亦不失为有趣且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曾在河南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历来被当地群众喜爱。在今河南辉县褚丘村和洛阳偃师石桥村,百年来流传着关于《西厢记》的故事传说。两地都分别提出有力证据,证明自己是西厢故事的源头所在,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山西永济。然而结合田野调查、地理方志等相关资料研究,上述两地的西厢传说应为元杂剧《西厢记》传播过程中的衍生物。所得结论虽然驳斥了西厢源头的说法,但当地的西厢故事传说却有着较高的传播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曾在河南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历来被当地群众喜爱。在今河南辉县褚丘村和洛阳偃师石桥村,百年来流传着关于《西厢记》的故事传说。两地都分别提出有力证据,证明自己是西厢故事的源头所在,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山西永济。然而结合田野调查、地理方志等相关资料研究,上述两地的西厢传说应为元杂剧《西厢记》传播过程中的衍生物。所得结论虽然驳斥了西厢源头的说法,但当地的西厢故事传说却有着较高的传播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祥林 《文化遗产》2013,(3):98-104
在多民族的中国,起源古老的女娲神话有着跨地域、跨族群的传播。考察川西北羌族地区可知,女娲神话亦流传在羌族民间社会中,尽管可确指的踪迹不多,但作为"地方性知识"也自有其族群叙事特点,是女娲神话羌族化、地域化的版本。从羌族口头遗产角度考察女娲神话踪迹,既能为中华女娲神话传说研究也能为羌族民间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鬼子母故事,佛经中屡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亦曾提及,但《西游记》中似未见,本文认为《西游记》虽未明述“鬼子母”故事,但有其痕迹在内;兼论鬼子母与九子母的关系,指出《楚辞》中九子母由类似于女歧、女娲一类的女祖演化而来,是生殖崇拜文化的产物,并非来自佛教中的鬼子母。但自佛教传入后,由于在多子这一点上的相似,才与佛教中的鬼子母传说相混淆。  相似文献   

8.
武计涛 《东南传播》2012,(5):117-118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传播形态随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因此《白蛇传》成为文化传播的典型样本。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白蛇传》,对其传播形态和传播过程中的内在特点及流传至今的原因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9.
据《工人日报》报道,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人传言职工的退休年龄将提前,男职工由60岁退休改为55岁,女干部由55岁改为50岁退休,女职工由50岁改为45岁退休,并且传说文件已经制定,很快就要出台执行。这个传说流传越来越广,引起广大职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周紫芝的诗文集《太仓稊米集》,由其子女编撰而成。《太仓稊米集》的编撰体例参考了苏轼的《东坡集·前集》,刊印后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文章重点对《太仓稊米集》的编集、编撰原则及流传情况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1.
“万里长城蜿蜒连绵,古老传说流传千年……”随着这悠扬婉转的唱词,人们一下子进入了越剧电视连续剧《孟姜女》的戏曲情境之中。这是一出改编、拍摄比较成功的好戏。好就好在正确  相似文献   

12.
神话是什么?《失乐园》的作者、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的回答是: 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 无边无际,苍苍茫茫, 在这里长度、宽度、高度 和时间、空间都消逝不见。看,这该有多玄!混沌一团,不可捉摸。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超逾五千年。上古神话自然也异常丰富,什么“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古来就编织进老祖母向孙辈讲述的娓娓动听的故事里。神话,太富有诱惑力了。半个多世纪前,稚气盎然的我,幼小的心灵即沉醉于神话的迷离恍忽的梦境。可是,真正促使我走上研究神话之路的,还是得力于闻一多先生的一本煌煌巨著——《神话与诗》。  相似文献   

13.
之道 《大观周刊》2006,(44):81-81
世代生活在丽江的纳西族有着自己悠久而丰富的民间文化。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长诗、歌谣等,而许多作品除民间口头流传外,还保存在《东巴经》中。  相似文献   

14.
黄勇 《兰台世界》2008,(2):58-59
因为上古人民常常沿用本氏族的历史名称来传说故事,造成了“共工”名称在从女娲到禹的上古史中频繁出现,共工氏族历史不断被神话化,以至于与后来的鲧混淆。  相似文献   

15.
一《金陵春梦》是唐人先生的代表作。从50年代开始,《金陵春梦》的1—4集便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当年,谁的手里有一套《金陵春梦》是很让人羡慕的。  相似文献   

16.
伏羲和女娲是我国上古传说中两位功绩斐然的古神,自古以来便被人们视为创世和始祖之神,因为两位古神对古代人们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介绍伏羲女娲图像入手,从图像艺术学视角对其隐含的意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电视电影     
近来有关电影《寻枪》的话题可谓方兴未艾。其实早在去年下半年,这部影片还未杀青的时候,关于它的传说就在网上流传——兰色百合陆四(导演陆川的网名)拍了一部电影,而且是由姜文主演的——这似乎给电影江湖带来了一场阳光雨露。随着今年《寻枪》堪称热烈的首映和媒体们一致的赞誉,更是让人感到了一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电视艺术片《捏泥造人——农民雕塑家于庆成》中的泥人作品,探讨其“夸张变形,丑极而美”的艺术特色,为电视艺术片提供可资借鉴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白罗衫"是唐代以迄清末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被多种戏曲剧种改编为剧本,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通过对该故事溯源,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以及从传说到民间剧本的演化路径,从而展现胶东地区茂腔传承和创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原妙善传说是国内各地妙善故事的母本。自11世纪《香山大悲菩萨传》以碑刻传世以来,从魏晋即已开始的观音由男相转为女相的中国化终于完成。唐宋时中原地区洛阳、汝州佛教的兴盛,也带来这种文化转变的契机。观音妙善传说给予了中国民众巨大的阐释空间,魏晋六朝的文化土壤、文化接受的期待视野、现实社会的巨大干预都是观音信仰中国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妙善传说自诞生之时起,以不同的文本形式在不同地区传播,不时出现文化过滤后的种种选择和变异,具有比较文学流传学的典型特征。从地域文献、民间传说的角度来重新探讨妙善传说,无疑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