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意义] 数字包容是减小数字鸿沟的重要路径,研究英国政府数字包容战略的内容、实施和结果,为我国实施数字包容战略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英国数字包容战略内容、实施结果及我国数字鸿沟的成因及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结论] 我国可以将数字包容上升到国家战略,深入调研数字排斥原因、创新数字包容方法路径、分层次分步骤实施、科学评价实施效果5个方面来实现我国的数字包容。  相似文献   

2.
袁一帆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3):108-117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的调研,为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管理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发展建议。[方法/过程] 采取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32所国外高校数字人文课程为样本,从其所属部门、课程设置、教育对象、课程内容、教育形式、培养目标等情况分析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并归纳出其特色。[结果/结论] 借鉴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树立技术思维和人文理念的教学观念,数字人文教育跨界融合,优化数字人文课程体系,强化以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为主的多种灵活教学形式互补,重视数字人文个性化能力、项目实践等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调查分析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的特殊群体包容性实践,总结其经验,为促进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群体均等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选取国外8个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作为调查对象,运用网络调查法,对其特殊群体包容性实践进行分析。同时,立足于我国现状,提出对我国的建议。[结果/结论]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主要从建设规划、可访问性、文化资源、文化活动以及项目服务这5个方面体现对特殊群体的包容性。立足于实际,我国应找准特殊群体项目建设路线、确立特殊群体可访问性标准、加强特殊群体文化资源建设、创新特殊群体活动形式内容、扩展特殊群体项目服务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借鉴大众传播理论开展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媒介引力场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与微信平台间的服务融合、创新优化与应用推广,对改善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方法/过程] 以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型(CMR)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指标因素,基于DEMATEL系统因素分析的大众传播视角,构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媒介引力场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根据各指标要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结合因果关系四象限图,提出若干提升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质量和传播效果的建议和对策。[结果/结论] 提出一种具有创新性、科学性、严谨性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媒介引力场模型和影响因素体系,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质量和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参考辅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通过对美国8所常青藤高校在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管理规范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内容构成与基本特征,为我国高校个人数字存档的规范建设和实践探索提供参照。研究以个人数字数据为内容对象的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管理规范,有利于推动个人数字存档信息合理合法的采集与利用,有利于提升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管理水平,最终促进个人数字存档信息成为未来开展数字人文研究一项不可或缺的珍贵社会文化资源。[方法/过程] 采用案例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以美国8所常青藤高校为例,对其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管理规范进行调研与剖析,梳理目前高校管理规范中关于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主体类别、内容形式和管理行为。[结果/结论] 在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类型与边界范围上,所调研的8所高校依据个人数字数据的隐私级别划分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所制订的管理规范确保了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规范操作、良好管理和再次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对10年来中外数字阅读领域内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我国研究提供参考,最终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方法/过程]基于词频分析构建可视化共词网络图,根据词频矩阵利用SPSS软件分析出研究主题类别,再根据不同年份的主题发展绘出流程图等,从主题分布和历史嬗变这两个角度对中外研究进行共性与差距的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探讨中外数字阅读文化不同的成因,发现国外在数字阅读素养对教育的重要性、消除数字阅读鸿沟等方面的研究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7.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用户画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通过构建用户画像的方式来识别与描绘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的不同用户群体,进而准确地提出符合目标用户期望的功能优化与差异性服务策略。[方法/过程] 通过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途径,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分析用户利用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的目标、行为和态度,进而聚类用户分型并构建用户画像。[结果/结论] 形成"自主进修型""镂心研究型""生活消遣型""资讯衷爱型"4类用户画像,通过解释分析不同用户画像模型中存在的群体特征与关键差异,提出优化策略以促进面向用户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更具针对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保存需求的增长,其成本问题愈受关注。通过分析和比较LIFE与CDL-TCP这两例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保存成本模型,为我国数字保存成本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归纳和梳理欧美数字保存成本模型的基本类型及特点,从简便易用性、广泛适用性、结果准确性3个方面共计7个维度对LIFE与CDL-TCP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结论]欧美数字保存成本模型在通用性、准确度、实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计算工具的成熟度方面还有待完善。建议我国在数字保存成本研究中调整和丰富成本归集的思路与维度,加强实证研究与计算工具的开发等。  相似文献   

9.
黄国彬  陈丽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3):137-145
[目的/意义] 旨在剖析WIPO可信数字证据服务的内容与特点,提出WIPO可信数字证据服务在数字版权保护方面的可行应用。[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研法,回顾数字证据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总结。进一步对WIPO可信数字证据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服务内涵、服务内容与服务特点进行梳理,提出WIPO可信数字证据在数字版权保护方面的可行应用。[结果/结论] 当前数字证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证据的概念辨析、特性分析、法律地位和相关法律制度、取证与保全问题等方面。WIPO可信数字证据服务具有权威的组织地位、可信赖的工作流程、稳定的技术支持和严格的管理政策与服务标准,可为数字作品创作过程提供可信时间戳数字证据、为数字作品绑定创作者身份、辅助科研人员和高校图书馆管理科学数据,以及帮助科研人员应对网络引用失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内容载体,也改变了数字移民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方式。然而,现有文献在数字移民使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和障碍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机会。[方法/过程]利用定性→定量的混合性研究方法,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对数字移民使用公共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障碍、需求开展研究,进而提出应对模式。[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数字移民存在的障碍更多来自于个人心理、态度等方面;其需求主要包括基础环境和设备、社群诉求、学习培训、数字产品使用、馆员服务及规章制度等。研究从4个着力点搭建公共图书馆联动服务模式,以期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并为数字移民信息素养的培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结合当前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囤积的普遍现象,厘清中式文化情境下大学生数字囤积的行为机理,规避数字囤积行为的病态性倾向,推进个人信息管理的发展创新。[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利用Nvivo 12对30份访谈材料和爬取的知乎热帖进行三阶段编码,最终构建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机理模型,对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的表现特征和前因后果展开探索性研究,据此,从个人信息管理角度提出突破数字囤积困境对策与建议。[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和多重类型;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数字信息本身和情感依恋,也包括数字个体、社会影响和技术赋权等方面的因素,且禀赋效应对数字囤积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数字囤积行为中未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受访者囤积的数字类型各有侧重。同时指出,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的潜在后果涉及成本、自我损耗、病态及恶性循环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信息管理关键活动,对大学生突破数字囤积困境提供若干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时莹  王铮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3):41-50
[目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需要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并探索和培育适合本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支撑要素。而数字化服务能力就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要素,需要对其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把握。[方法/过程] 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服务能力的内涵及层次进行阐述,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网络在线内容获取等多渠道收集资料,借鉴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结果/结论] 内外部支持、读者和数字化馆员的认知程度、读者和数字化馆员的行为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综合利用内外部资源、提升馆员和用户数字化认知程度、促进图书馆与读者的行动协同及价值共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通过融合不同来源数据的方式探索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为用户健康合理地可持续使用社交媒体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平台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信息。[方法/过程]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结合爬虫获取的包含部分受访者数据的用户行为轨迹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原因,构建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能够解决单一来源数据有效性不足问题。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因素(任务情境、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不良言论)和平台因素(系统功能、品牌形象、付费服务)通过内部个人因素(信息需求、认知差异、负面情绪、使用成本、使用习惯、隐私关注)影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产生潜水、屏蔽、间歇使用、转移、退出和抵制等不同程度的消极使用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作为弱势对象在技术环境下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探究大学生深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以期提高大学生深阅读能力并提高阅读实效。[方法/过程] 对重庆4所高校的28名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后,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内容进行实质性编码,深入研究基于移动终端影响大学生深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建构其扎根理论框架。[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阅读主体、阅读文本、阅读认知、终端技术和阅读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基于移动终端深阅读行为的5个主范畴,分别属于主导性、关键性、支持性、保障性和驱动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析提高大学生深阅读能力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交网站用户流失行为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通过对社交网站用户流失行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讨论目前用户流失行为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完善用户行为相关理论并为推进社会化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通过梳理目前用户流失行为的相关理论成果,侧重于主题内容分析。[结果/结论] 详细探索流失行为的相关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对于社交网站情景下用户流失原因要素,特别是要素间关系的探索尚存在很大研究及整合空间,同时有关用户流失行为方面的理论研究尚缺乏统一框架。未来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用户流失背后的原因、规律、流失模型构建及相应的流失策略等,有针对性地对社交网站的失败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并且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取用户流失行为潜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集团采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集团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方法/过程]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统计等方法,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对集团采购的组织管理、资源引进、利益平衡、资源存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结论]针对集团采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集团采购联盟组织管理、强化资源评估、采用更为合理的价格分级模式、建立集团引进资源的长效保存机制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从人文学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文学者如何看待数字人文,他们又如何被数字人文的浪潮所影响。通过对人文学者数字学术认知与数字学术需求的考察,为数字人文服务和系统设计奠定基础。[方法/过程]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4个领域展开比较研究,并以访谈素材进行饱和度检验,构建起"认知-预判-担忧-需求与应对"的质性主线。[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不同领域人文学者对数字学术的认知并不完全相同,但对其影响的预判也存在共性之处,他们普遍认同数字化对人文的研究素材、研究方法、知识传播和研究问题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面对数字化浪潮,人文学者的担忧主要包括对数字学术研究深度的担忧、对学科主体地位的担忧和对技术环境下学术伦理问题的担忧;最后,人文学者在自身能力提升、数据、技术、科研评价体系方面存在许多需求,其中对"基础设施"和"数字项目"的需求最为迫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探索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要素及内在机理,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信息服务和用户的健康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过程] 基于刺激-反应-机体(S-O-R)理论和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对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感知过程及影响要素进行分析,从关注诱发、态势感知、情绪发酵、统觉控制4个阶段,构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 阐释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生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要素与各阶段机理的内在关系,提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科研协同的效应取决于信息完整、正确、有效地流动,而在信息流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故意失真行为,即通过伪造、隐瞒和逃避等来操纵信息等行为.研究科研协同的信息操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科研机构掌握信息操纵行为的特征,制定信息治理策略,提升协同效应.[方法/过程]基于扎根理论,对111位科研人员进行深度访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