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反叛“景观社会”符号机制掌控为驱动,在都市剧场中建构反对主体异化情境的可能性。是本文对所要考察的几个都市剧场案例思考的关键问题。简言之,当消费主义的定律规则将艺术的创作个性消弭其中,社会个体如何从自身的表演行动出发来寻求出路,如何以身体进行个性化的空间表达和重塑,从而建构社会个体自己的表演方式。  相似文献   

2.
充分阐述社交媒体对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有助于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记忆发展新态势,社交媒体档案记忆的多元化、智能化,亦可推进发展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理论与方法。从社交媒体孕育社会记忆建构传承的新环境以及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这三个方面逐层诠释社交媒体的社会记忆建构传承,并对如何发挥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积极作用,克服避免其消极作用在媒体平台、档案部门、互联网用户等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社交媒体具有记忆价值、人文情感等特质为社会记忆建构传承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树立数据思维、促进记忆“智造”、建立过滤机制等策略为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提供了普世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碎片化”“快捷化”的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纸质阅读却激活了身体的感知,成为不可替代的阅读方式.文章以物与“身体感”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身体感知方式层面的差异,回到身体的维度探究纸质阅读在新的媒介时空如何焕发生命力;从传播形态变迁的历史语境中,梳理人与媒介间交互影响的脉络,以“体物入微”的概念重新阐释纸质阅读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实体书店的空间也从传统的单一零售空间转变为具有美学价值和交流意味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空间属性的变化重构了身体与客体空间的关系,客体空间通过“身体”的参与具有了体验的意义,身体空间也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及其意义分布不断变化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4.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身体是物质身体与液态监视在具身实践中的产物,而物质身体是数据主体的本源,数据与身体在日常实践场域的互动中构建的具身关系生成数据主体。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液态监视环境下算法等媒介的侵入与身体的数据化引发人的身体权利危机乃至生存权危机,但数据建构的空间图式,也使数字身体在数字计算结构中的延伸彰显着能动的自我意志。量化自我等数据化书写作为自我技术的实践路径,使我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不再限于关注物质实体的媒介以及媒介的传播性,而是拓展到诸如数据、社交机器人等由具身性关系联结的数码物,在液态流动的数字空间中发现生产性、存储性的媒介,以及数字交往形态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许多人,特别是数字青年文化实践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场所。本文聚焦我国数字青年如何以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基础开展圈层化的文化实践,进而在数字平台上以圈层为名建构起自我和群体认同。在日益流动的数字化空间中,不同平台、不同文化圈层,特别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圈层之间并非完全区隔,在数字青年的主体实践和不同力量的介入下,跨平台、跨圈层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新哲学》是汉森思考数字时代身体的代表作。面对数字化发展对人类具身存在的瓦解以及媒体理论家对数字时代人类感知的质疑和担忧,汉森在书中从信息与意义的关联中挖掘身体的位置,于“框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艺术实践阐释身体“过滤”、选择信息以及跨空间虚拟综合的能力,以此论证身体与知觉、人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智能媒体时代,网红城市打卡成为一个显著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身体"为面向,研究打卡行为中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从身体的物理位移与媒介位移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媒介驱动下的个体感知如何建构人与空间、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改写了身体的意涵.本文认为,打卡中身体的物理位移是表演而非书写的参与式城市感知具身实践、打卡中身体的媒...  相似文献   

8.
牟向前  于德山 《新闻记者》2023,(7):78-88+100
本研究对电子健身游戏群体进行民族志观察与深度访谈,并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电子健身技术逻辑、媒介用户自画像、身体信息交流等情况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游戏媒介实践过程中存在多个行动者,社会文化环境、技术与用户群体构成核心行动者,出现身体、健身思维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转译,并依据身体利益、社区信息交流等不断加速转译,形成以数字身体为目标、情境元素融合与技术资源优化的“网络文化”形态。“作为媒介的身体”和“作为身体的媒介”边界变得模糊,作为连接的身体不断激发用户的健身经验性和游戏元素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8,(10):65-74
在线社交为透视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人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一面棱镜。交流中的身体悖论展露无遗:一方面,在线社交以身体缺席为前提,并且让非亲身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又以符号形式模拟、复写、再现身体,用虚拟空间的在场弥补物理空间的缺场,用技术化身的出席代替血肉之躯的隐退,以营造身体在场的虚幻假象。仪式性的交往被程式化的连接清除,以身体为中介的体化实践被以数字符号为中介的刻写实践接替。然而,在线社交产生的符号异化和技术异化反证了身体在场的重要意涵,传播的肉身性问题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0.
刘国强  韩璐 《当代传播》2020,(2):73-77,88
移动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演进,使社会交际中的身体与空间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身体被重新定义。本文试图通过大样本分析,呈现技术与身体传播研究关系的变迁。文章以Web of Science(WoS)引文数据库中以身体研究为主题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数据可视化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梁雪梅 《报刊之友》2012,(11):149-150
当下消费社会中,奢侈品消费中的身体文化传播研究可从“奢侈”的历史入手。“身体文化”卷入传播领域,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受人类“好奇”本性推动,人们不断追求“奢侈”,将“身体”进行“自恋式投入”,因此奢侈品得以推陈出新。“身体文化”进入奢侈品消费的过程,好比“红楔刺白”:首先“身体文化”(楔子)在消费文化(蛋白)中不胫而走,成为主导论述话语,再直击核心(蛋黄)——奢侈品消费。结果,“蛋黄”穿破,和“蛋白”融为一体,意味着奢侈品消费充斥、填满了整个消费文化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石磊 《新闻传播》2022,(1):49-50
普通短视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进行日常呈现逻辑是利用技术的可供性来修饰、包装和人设一个"完美"的自己,身体的呈现部位中包括美颜的脸、完美的身材等,但是有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残疾人,他们的身体呈现则相反,集中放大呈现"残缺"的身体结构是这个群体的主要策略.这个弱势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身体呈现背后有着三重逻辑:自我建构逻辑、身体资...  相似文献   

13.
在5G、脑机接口、裸眼3D和R系列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共同建构下,一个能够全面激发空间资源活力,深度融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延伸时空的元宇宙,为数字阅读搭建了“三度空间”“三重勾连”的超级场景。每个读者都可以具身在元宇宙数字阅读空间里进行内容体验、符号编辑和仪式互动。在“技术—空间—身体”的框架下,元宇宙推动着数字阅读从读者导向转入空间导向,“身体在场”的全感官阅读体验拉近了读者与地理位置及社会的距离。读者在元宇宙数字阅读空间里以多重身份参与仪式互动,仪式象征的空间边界不断被拓展,共情共感的互动仪式链将读者以共同体形式聚集到一起,实现仪式效力和文化增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身体感理论视角,通过分析移动阅读过程中读者产生的身体经验,初步勾勒了移动阅读所引发身体感的六个面向与生成因素,以明确移动阅读中身体的中介作用及其社会意涵。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阅读中被动、静态和孤立的身体,移动阅读带来的身心感受可以被视为一种能动的身体感实践。一方面,移动阅读为随时随地开展阅读活动开辟了“中间空间”,读者借此重新编排移动生活,将日常通勤时间变为富有成效的阅读时间;另一方面,移动阅读通过激活人体多感官交互的共振效应,从而创造了数字时代特有的、显在的项目化阅读实践和身心感知。身体感视角的引入,对于从经验层面论证当前阅读研究中的身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比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行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时,往往是通过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定义。近年来,社交媒体的普及更是加剧了社会比较过程的产生。文章从社会比较理论出发,关注该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新背景下的应用,并梳理近几年国外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比较影响因素相关文献。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除了个性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外,在社交媒体这个特殊环境下,印象管理、关系强度、平台属性、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等因素也对社会比较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文章最后对社交媒体上社会比较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创刊于天津的大型摄影画报《北洋画报》,在都市女性身体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媒体作用,为民众及后人呈现出了民国时期都市女性身体建构的多重面向。其中所蕴含的性别与文化意义更是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中女性身体主动分享和被观看的行为,结合视觉消费文化中具体的女性身体消费现象,分析女性身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剧商品化和物化的趋势,并提出对当前女性身体消费研究需重视主体意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创刊于天津的大型摄影画报《北洋画报》,在都市女性身体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媒体作用,为民众及后人呈现出了民国时期都市女性身体建构的多重面向。其中所蕴含的性别与文化意义更是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和传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使得空间被当作障碍成为被克服和予以消灭的对象,在此过程中,空间的重要性遭到漠视。但是随着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在智能手机媒体上的应用,依托于网络技术,媒介与空间的结合涌现了新型的空间形态——混合空间。这种空间为依托于真实的物理空间中的位置而形成,是真实物理空间在网络中的反映。本文以基于位置的空间与真实物理空间为中心,围绕媒介、身体和地方等核心概念,通过经验性的研究,试图勾勒出媒介、空间对建构社交关系、个人身体叙事以及对地方感的形成等方面的学术图景,希冀实现空间与媒介的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建构的视角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两次社会运动的报道,认为依靠其强大的技术条件与传播能力,西方主流媒体遵照自身的社会结构属性与媒介报道规则建构了“适宜报道的社会运动”.但是由于现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播霸权正在被“另一种现实”所打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