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副刊上看到这样一篇描写怀念母亲的散文:母亲会看风水,村里人家谁家不好或有了灾难,母亲随叫随到都为他们“破解”,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得了病,母亲看后告诉他们,是他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树栽的位置不对,这户人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把院子里的树给砍掉了。无独有偶,笔者还在另一家党报副刊上读到一篇介绍“村官”父亲的散文。  相似文献   

2.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发展经济,还是保持文化传统?今天的西藏也面临这个问题“a——o——e”一个稚嫩的声音从窗户里传出。这面窗户,在山坡上露出半截,人只有趴下身子,才可以透过缭绕的香火看到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宫殿的后室。这里是拉萨三大寺院之一的色拉寺。寺庙依山而建,山坡上错落着大大小小的殿宇。下了山坡,走进幽深的大殿,殿里,三面墙上都是佛像,数不清的酥油灯静谧地跳跃着。大殿里空落落的,只有一位喇嘛在低声诵经,不远处的观音佛像下,两个孩子手里托着一本书并排坐着,稍大一点的男孩正在教比他小的男孩子读拼音。  相似文献   

4.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国庆前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可爱的中国》,前五集中出镜的江西省地委书记刘九峰,勾起了我对外公刘九峰的回忆。1961年暑假,母亲带着我第一次去看望外公。外公住在南昌市肖公庙41号。这是一座独家小院,住着两户人家。外公家住在靠院子里面的一幢砖瓦结构的平房里。外公操着一口江西官话,不苟言笑,一脸正经,与人说话总像是在作报  相似文献   

6.
古都洛阳的四月,到处弥漫着牡丹的芳香。在这花香袭人的季节里,让我们走进洛阳市档案局(馆),去细细品味马金凤艺术档案的梨园气息。  相似文献   

7.
养生语录     
吴鸣 《出版参考》2007,(12):18-18
前两天参加一个活动.遇到前同事吴大姐.吴大姐到处跟人介绍:“这就是当年散布谣言,坏我清白的小萨。”弄得我哭笑不得,又无从辩解.谁让人家说的是真事儿呢?  相似文献   

8.
母校的感觉     
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于我来讲,总是有一种母校的感觉, 因为我的第一部书,也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经由这家出版社,才得以问世的。如果说,五十年代我第一次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改选》,算是进入“文学”的课堂,获得了一张入学证的话,那么,八十年代,终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冬天里的春天》,由写短篇小说到写出长篇小说,我相信,经过在这座文学课堂里的训练,也可以领到一张结业证书了。那一天,当我拿到样书,捧着那白纸黑字,装订成册的我的第一本书,走出出版社大楼,就在拐弯的南小街里,觅了一家清静的小酒馆,坐下来,要了一小瓶酒,给自己倒上的时候,有一种在大学里通过论文答辩以后的轻松。然而,又并不轻松。说实在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土地     
韩少功 《出版参考》2006,(14):17-18
我听到一阵哗啦啦的异响,跑到院子里探头一看,见竹林里枝叶摇动,还有个隐隐约约的黑影,似乎正在藏匿.是谁呢?我随手抄起一杆铁锹大叫一声.那里便有一刻的静止,然后冒出一个顶着蛛网和草须的脑袋.  相似文献   

10.
土地     
我听到一阵哗啦啦的异响,跑到院子里探头一看,见竹林里枝叶摇动.还有个隐隐约约的黑影,似乎正在藏匿。是谁呢?我随手抄起一杆铁锹大叫一声。那里便有一刻的静止.然后冒出一个顶着蛛网和草须的脑袋。  相似文献   

11.
回顾2004年,我感觉最幸运的事就是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报社当记者。我进的这家报社非常不景气,发行量仅3万来份。在我进报社后的第一次选题会上,老总一针见血地指出:“报纸发行量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报纸缺乏锐气,文章没有棱角”。会上老总定下一个基调,就是以后报社一定要多搞一些批评性报道。会后我荣幸地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采写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专挑人家的阴暗面。我第一次的采访对象是一家英国建材公司,该公司在记者所在城市开了一家大型超市,一开业便雄赳赳气昂昂地打出了“谁价比我低,差价双倍还”的促销口号。可据我在工商局、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有一次童年,我却已经度过两次。我的第一次童年,是在呆看着教室窗外的云、翻找着院子角落的虫和对抗着大人世界的许多规矩里度过的;陪伴我的是一个小孩的孤独和想象。我的第二次童年,是在我自己的小  相似文献   

13.
出古城西宁,汽车向西南疾驰,投入了高原的怀抱。山间公路逶迤盘旋,密林,水库一闪而过。跋涉二十公里,来到了鲁沙尔镇。这里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宏伟壮观的塔尔寺位于其西南隅。塔尔寺,藏语“褒本贤巴林”,意为“十万雄狮吼佛像的弥勒寺”。相传六百年前,塔尔寺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后,在其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上每片自然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后来,大师赴藏学经,其母在树的附近建成莲聚宝塔,即大灵塔。因先建此塔,后建寺院,故俗称“塔尔寺”。它是我国藏传佛教善规派(俗称“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是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四大古都,南京是其中之一。朱自清曾说,逛南京就像是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被时代侵蚀的遗痕。在这样一个古风古韵、古色古香的城市行走,可要加倍小心,万一碰坏了触手可及的文物,就会"惹祸上身"——巨额的索赔正在等着你。一起车辆倒车撞坏公园门口明代石狮的天价索赔案,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经过一年多的审理,终于作出了一审判决。  相似文献   

15.
勋章     
水产站隔壁的院落,是我童年好奇的地方之一.我们站在水文站的破铁船上,仰尽了脖子也看不到里面的风光.院子里有枪声,每当一个人走出院子,立刻有人锁上门.我见过的大铁门即使关闭,小门会开着,比如盟委的门.这里的小门也锁上.……  相似文献   

16.
电脑温度计     
2012年冬天,我在豫北大伾山上一座寺院里小住。寺院条件简陋,没有暖气,我独自一人住在客房里,晚上睡觉裹两层被子还嫌冷。每天早上洗脸刷牙,水龙头冻得结结实实,还得去厨房打一壶热水把它浇开。洗漱完毕,跟着僧众上殿做早课。殿门大开,寒风横冲直撞,每个人的双手都冻得红肿,打问讯时不再举手齐眉,改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里,有一座不起眼的院子。院子不大,灰白的矮墙中嵌着一扇油漆斑驳的朱红门,两棵高大的白杨树守在大门左右,给小院增添了几分幽静与肃穆。1974年,经过简单的修缮,茅盾便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981年去世。 山雨欲来 1949年2月,爸爸来到了和平解放的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总理动员爸爸出任文化部长,  相似文献   

18.
韦韬 《出版参考》2011,(10):39-40
在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里,有一座不起眼的院子。院子不大,灰白的矮墙中嵌着一扇油漆斑驳的朱红门,两棵高大的白杨树守在大门左右,给小院增添了几分幽静与肃穆。1974年,经过简单的修缮,茅盾便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981年去世。 山雨欲来 1949年2月,爸爸来到了和平解放的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总理动员爸爸出任文化部长,  相似文献   

19.
我在文成公主庙中的佛像前拜了拜——这座经历玉树地震而安然无恙的经堂,昨夜又护佑了我。阿卡从佛像前的案头上拿起一个小瓶,示意我尝尝瓶中之水。水入口如甘露一般,沁人心脾,花儿顿时在我的心里开放  相似文献   

20.
对于北京的传统文化,我特感兴趣,一有空儿就去胡同里走走.我以为,古都北京是由胡同来表现城市肌理的,胡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深邃,走在胡同里犹如游览一座座立体博物馆,细细品味总会得到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