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雷 《传媒》2021,(23):91-93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精神交往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出版这种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自身思想、情感和体验的精神交往方式,满足的正是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交往要求".新技术革命推动新出版革命,新出版革命带来人的精神交往方式升级.当前,在传统出版物的"五种形态"之外,新兴的互联网出版物已经引爆"数字浪潮",新兴的场景出版物已经引发"场景革命".未来,随着智能交互技术的新突破,"全息投影"与"人场交互"结合,全息交互出版物这一新形态正在酝酿之中,它将带来人类精神交往的新升级,引发出版业的又一场新革命.  相似文献   

2.
梁芷铭  周玫 《视听》2016,(6):131-132
新闻传播是精神交往的重要形态,它与人们基于实践的精神交往需要紧密联系,与时刻处于精神交往的现实的个人密不可分,并借助报刊等媒介形成巨大的力量,引导人们走向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继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交往异化"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关于传播的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他1844年写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物)面前,人人取得了平等和自由,第一次形成了人的普遍交往,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为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社会化开辟了道路。但是,这一前提下的普遍交往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交往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37页,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12)
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是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融合。在此基础上,万物互联与虚拟社会的演进,使"传播"转向"交往"——一种具有数字实践性的交流-行动。数字交往论是以交流-行动的同一性与实践的泛在性,对两种重要的交往哲学"精神交往"与"交往行动理论"做出回应。数字交往论的视角,是要将新传播视为一个即时实践的、虚实混合的交流系统,这将有助于重新发现理论。  相似文献   

5.
徐福林  梁芷铭  周玫 《视听》2016,(6):122-124
政务微博的精神诉求存在于政务微博主体、受众、内容与功能、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受主体与受众的互动影响至深。精神交往在政务微博不断展开,并形成了新的结构,为政务微博带来新景象,为政务机构治理提供了契机,推动着政务微博功能的全面实现,适应着政务微博在不同时间和事件上的诉求。政务微博的诉求是多元的,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精神交往。  相似文献   

6.
娘保 《大观周刊》2012,(47):391-391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  相似文献   

7.
正出版是什么?我觉得出版一定程度上是个经验产业。我们很多学科都在学术上有理论的范畴,而出版这个学科很难规范,更多的是靠从业者的经验和实践。出版既是一个产业,也是一种文化。光有文化故不好出版,光讲产业也做不好出版。出版是需要具有服务精神的文化中间人承担的工作。文化中间人是指既懂作者能创造什么,又懂读者市场需要什么的那种人。如果他们的文化素养中又别具服务精神,普罗米修斯那种窃火救人的精神,才能做出成就。商务印书馆是几个印刷工人开创的,但是张元济进入以后,就变得不一样了。张元济有学问,但更热心做的是文化和教育的启蒙工作,所以他能成为出版大家。出版  相似文献   

8.
梁芷铭 《新闻窗》2014,(5):85-86
从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政府相继试水"政务微博"。通过微博平台,政府部门发布政务信息、了解民情民意、汇集民智民声。随着微博对中国社会舆论生态格局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政府部门对"微博舆论场"越来越重视。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交往观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精神交往活动始终不可避免地终伴随着人类一切的生产与生活,并且成为了人类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刘智同志的《需求层次与新闻传播活动》(载本刊总51辑),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了新闻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这对于深化新闻学理论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作者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新闻现象,同时借用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论说明问题。我觉得,马斯洛的心理学对启发我们的思路是很有帮助的,但不能简单地套用。马斯洛从整体、综合的角度分析了人的五层次需要,并且有一个前提,即他论证的五层次需要,是以选定的格外健全、成熟的人为研究对象,避开了弗洛伊德所论的人的本能需要那一半,只注意人类本性中“自主自治”的那一半。人的需要并非阶梯式递进排列那样单纯,而是表现为一种曲折交错的需要的网络,不同层次的需要受到压抑时,会置换为其他层次的需要,以此构成各层次间的串联腾  相似文献   

10.
究竟是一种什么动力使我们的图书馆人执著地献身于图书馆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功呢?这种动力就是精神,一种图书馆人内在的崇高精神,一种世代承传的图书馆精神.一种凝聚一代代人为之奋斗终生的精神,一种爱国、爱馆、爱书、爱读者、忠诚图书馆事业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只有弘扬传统的图书馆精神和培育现时代的颓图书馆精神,并把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图书馆才会有一种源远流长、贯通古今、充满活力的精神活水。  相似文献   

11.
王静 《大观周刊》2011,(36):84-8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地方基层群众对精神生活越发重视和需要,在今天,随着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日渐成为社会共识。运用人本思维去开展各项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要求。本文笔者提出了以人本思维为指导,全面提高群众文化辅导的思路,和同仁共商榷。  相似文献   

12.
论文提出人们对精神产品需求的不同以及文献单元、知识单元承载功能的不同,决定了知识组织者对两者不能有所偏废。将无序的文献组织成一个有序的体系,这是生产和消费图书馆精神产品最基本的程序。  相似文献   

13.
读书价值观就是人们在读书过程中,基于自身读书需求和内容而形成的,对读书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与理解,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如何读好书等问题。通过孔子的言行不难发现他一生最推重修身养性,以读书为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需求满足的人生方式,这也恰恰构成了他读书的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中国传统读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下学上达的读书目的,文质统一的读书选择,安贫乐道的读书精神,四结合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试述图书馆精神产品价值及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图书馆精神产品是物化了的思维产物,是商品属性和观念形态属性的统一,对读者思想教育起着决定作用;意识形态的图书馆精神产品对于思想教育主客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具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如何辨证地理解图书馆精神产品的价值以及如何多角度地观察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类型进行了阐述.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6.
数字中国背景下,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正在成为重塑图书馆整体格局的驱动力量,成为图书馆资源结构和服务形态蝶变升级的关键要素。文章对此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围绕数字中国战略下图书馆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坐标与方位,指出数字中国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图书馆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四轮前期积淀,智慧化转型构画了图书馆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二是图书馆在智慧化转型中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应统筹兼顾总体、群体和个体,要赋能满足人民文化新需要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图书馆在智慧化转型中应着力于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必须将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加以擘画和推进,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是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最后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智慧图书馆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全球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的东方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精神产品生产及消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是社会精神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精神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消费的过程又是再生产的过程。它具有科学知识的属性和知识价值属性。图书馆精神产品消费类型有物质生产消费型、社会控制消费型、精神生产型和人力能力塑造型。其消费基本特征有消费的不丧失性、读者共占性和效益的广泛性。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8.
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具有触媒作用 ,对人们思想道德、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艺术生活有着很大影响。它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及运行方式的改变。它能推动网络文化崛起 ,如生成网上实际语言 ,发动通用网络语言工程 (UNL) ,兴起网络咖啡屋等。信息资源网络化又可以造成信息垃圾泛滥、黄色信息蔓延、不同文化冲突及网上侵权弊端 ,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挑战。参考文献 13。  相似文献   

19.
要发挥信息资源网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强大作用 ,就要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华夏文化网络化步伐、完善精神文明过滤机制、推进信息资源网络化法制建设 ,并积极在国民中普及信息资源网络知识和技术。参考文献 15。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出重要作用,但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仍存在不足与缺失等情况.在全面总结面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面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体系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