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乡试作为规模最大的一级考试,应试者与录取者的比例极低,因此在科举取士中竞争尤为激烈。顺天府乡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论述顺天府乡试的概况与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清时期的乡试,同时有助于丰富科举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咸丰帝登极特开辛亥恩科,于咸丰元年(1851年)举行乡试恩科,二年举行会试恩科。咸丰元年八月,顺天乡试贡监生孙启盛等呈诉直隶京官刘岱骏等把持印结,阻挠考试;刑部郎中刘岱骏等联名申辨,称因该贡生籍贯于例均有违碍,是以未曾出结。上谕著顺天府会同直隶总督查核,最终经礼部复议以有无坟墓为断据,予以不同处置。此案对于清代科举入籍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上谕档中编选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唐宋到明清,考试与作弊相始终,科场与刑场门相通。”这是李国荣在《科场与舞弊》中所下断语。是书概述了李唐至明清的科举舞弊大端,依据清代档案,以翔实史料和慎密辨析,全面考察了咸丰八年因顺天府乡试舞弊处斩重臣柏一案。在古代科场舞弊案件中,依受罚官员品级和所处刑罚而论,咸丰八年顺天府乡试舞弊案可以列为第一大案,柏官至一品,位当宰辅,以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之身,因在顺天府乡试中担任正主考官时舞弊案发而在菜市口人头落地。关于咸丰杀柏,旧说纷纭,多有言肃顺设计杀柏之说,影响所及,流传今日。李著依据清代此案…  相似文献   

4.
旧时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并不少见。夹带、照抄、替考、收买考官……作弊手法亦是多种多样。对作弊,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枪替,指请别人代考,就是我们常说的顶考。枪手,指替别人参加考试的人。割卷,指买通考官,在阅卷时调换试卷。为防作弊,古时考试曾采用过糊名、誊录等方法。糊名,就是将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誊录,就是把考试试卷另誊写一份供考官评阅,以免考官辨认笔迹。古时的考场也处处体现出对作弊的“恐惧”。明清的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东南隅。贡院内建有明远楼,为考试时供监试、巡查等官登临眺望,防察考生、役吏有作弊举动,又以荆棘遍置围墙上,所以又有人把贡院称为“棘闱”。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每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清代科考,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逢丑、辰、未、戌年举行会试,是为正科。如遇皇帝登基、万寿等重大庆典,也可在当年开科取士,称为恩科。若庆典时间恰逢正科之年,则改正科为恩科,正科推迟或提前一年举行,有时也会恩正并科。一般來说,考生要在原籍应试。然而咸丰九年(1859)却出现江苏、安徽两省借用浙江贡院举行乡试的情况。咸丰十年是咸丰帝三旬寿辰,定于三月举行恩科,故咸丰九年需先期于各省举行恩科乡试。但从咸丰元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却给江南乡试带来巨大的困扰。特别是洪秀全于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江苏、安徽两省咸丰五年的乙卯乡试和咸丰八年的戊午乡试都不得不暂缓。适逢咸丰帝万寿庆典,于是两江总督何桂清、江苏学政孙葆元、安徽学政邵亨豫等人多次上奏,请求借用浙江贡院进行乡试。经咸丰帝批准,最终决定江苏、安徽两省士子于咸丰九年十月借浙闱举行己未恩科乡试,同时补带乙卯正科,所有官卷、民卷中额均加倍。而浙江省武闱乡试则推迟至咸丰十年二月举行。是年江苏、安徽乡试,入场士子共计九千七百七十余人,均恪守场规,安静无弊,录取结果于十一月十二日揭晓,科考顺利结束。本专题史料档案,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付奏折和上谕档,现予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科举制基本沿袭明制,每三年举行一次,分四级进行考试,第 一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第二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第三级为会试,取中 者为“贡士”;第四级为殿试,取中者为“进士”。因科举是清政府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统治者对它极为重视,称其为“抡才大典”。为杜绝场闱中不断出现的种种弊端,清廷在对 临场考官之监试及应试考生之答卷等方面,均做有极详明的条例规定,并于每届科试前,一 再严申历朝有关圣谕及科场例禁,以对考官及士子进行警示。现从馆藏档案中选出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广东举行乡试的部分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参考。——编选者丁进军  相似文献   

7.
纪晓岚姓纪,名昀,字晓岚.生于1724年,卒于1805年.河北献县人.清乾隆十二年,他24岁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乾隆十九年,31岁中进士.历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国务大臣)等职.是清朝著名学者、文学家.  相似文献   

8.
清制,六科给事中及各道御史,平时所上条陈及参劾官员题奏本章,于升转时期,缮黄册进呈,以备甄别,定其升转。现从馆藏内阁黄册都察院御史题本中,选出刑科右给事中张维赤(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二年山东乡试正考官),顺治十六、十七两年的部分奏章,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明人张朝瑞辑、许天叙等续辑的《南国贤书》,记载了明代南直隶(约为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举人名籍、乡试考官、考题等情况。是书的明崇祯刻本较为常见,其所载史料主要辑自乡试录和地方志。由于现存明代应天府乡试录残缺、《乾隆江南通志.选举志》等地方志对举人情况记载不全等原因,故《南国贤书》相较而言是一部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记载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科举题名文献,具有较高的科举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姚范,字南青,号姜坞,安徽桐城人。清乾隆壬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甲子顺天科乡试同考官,兼三礼馆纂修官。姚范汉宋兼治,以撰《援鹑堂笔记》知名于时。《清史列传》有传。于姚范生卒年,诸家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有三:一是李兆洛《桐城姚氏姜坞惜抱两先生传》作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李应机及其年谱研究中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作了考证。其一、李应机及其父祖的生卒年及科考经历;其二、李应机所撰《求志录》的具体内容及编纂情况;其三、清初进士科考试的程序,诸如乡试之前的县试、府试及院试中的岁试、科试等考试程序,以及康熙年间拔贡考试停止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正赵尔巽(1844—1927),字次珊,号公镶、无补,奉天(今辽宁)铁岭人,隶汉军正蓝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生,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举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湖北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贵州石矸府知府、安徽按察使、新疆布政使、山西布政  相似文献   

13.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武举的初级考试,它是明代选任武官的途径之一。经过明初的建制,至正德三年(1508)与正德十三年两次《武举乡试条格》的颁布,武举乡试正式进入制度的确立期。正德时期的武举乡试在人员资格、试期、内容、解额与地域分布等方面臻于规范化。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武举乡试制度具有保护武官子弟特权、以军事需求为基本原则等特征,限制了明代武举乡试制度在公平性、客观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其考试内容为马步射与策论,简化了考试程序,但束缚了武举乡试制度往实战化方向发展,使武举乡试制度渐趋僵化。武举乡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表明了武举在明代科举中所占据的非主流地位,制约了武官选拔体制的革新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咸丰时期的戊午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这是一起在当时官场风气普遍腐败的政治生态下,考官试生沆瀣一气、主同考官员以中式为交易、玩忽职守的腐败弊案。  相似文献   

15.
咸丰时期的戊午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这是一起在当时官场风气普遍腐败的政治生态下,考官试生沆瀣一气、主同考官员以中式为交易、玩忽职守的腐败弊案。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17岁参加乡试,即成了举人。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1898年9月,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匆匆逃亡日本,李惠仙只得避居澳门。第二年秋天,粱启超将家人接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17.
<正>锦屏县平秋村是九寨"百里侗乡"的大寨子,龙姓是寨子里的第一大姓,亦是开寨始祖,在平秋发展是枝繁叶茂,家族人口最多,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曾出"两文一武",成为九寨侗寨的一段历史佳话。龙朝榜,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十四年(1834),病故于黎平府,寿享七十有六。乾隆四十七年(1782)乡试科中举人,四十九年(1784)会试科中贡士。清代科举,正式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会试前须取得  相似文献   

18.
清光绪十九年(1893)秋,照例举行乡试。在这次考试前夕,浙江发生了一起轰动朝野的科场案。丁忧在籍的内阁中书周福清交通关节,贿嘱考官,犯下科场舞弊罪。经审理后,周福清被革职监禁。本文依据清代官方档案,概述这起科场案始末。周福清,宇介事。谱名致福,后来改名为福清。浙江绍兴府会糟县人。是鲁迅先生的祖父。他于同治六年(1867)由附生参加甲子科补考(因战争停考)得中举人。同治十年辛本科会试,周福清中第199名贡土,取得了参加股试的资格。股试是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在保和欧亲自主持对会试取中者的策问,考中者称…  相似文献   

19.
<正>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之,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1861年病逝。  相似文献   

20.
<正>张令璜(1650—1734),清代山东东阿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都察院监察御史、顺天府府尹、大理寺卿、吏部侍郎等职,是康熙晚期至雍正初年的名臣。在其任职顺天府府尹期间(升任大理寺卿、吏部侍郎后兼任),政绩颇为突出,其中大多是与朝廷政治密切相关。由此可以进一步探讨雍正初年朝廷政治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