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晓博 《新闻三昧》2008,(10):31-32
有人说经济新闻乏味,是因为色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个专业术语,一串串呆板、枯燥的数字;年复一年的“冬运生产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2.
孙磊  江玮 《新闻界》2004,(2):24-25
当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经济报道也是党报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往往费了很大的劲,仍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闻乏味,是因为它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个专业术语,一串串呆板、枯燥的数字;尤其是有些企业报年复一年的“生产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留给读的是一幅“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乏味”的面孔,往往“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的兴趣,鲜见佳作。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5.
庞岸清 《青年记者》2006,(18):71-72
当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经济报道也是党报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现实不容乐观: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的兴趣。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往往费了很大的劲,仍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  相似文献   

6.
正经济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让经济报道"活"起来,使其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同时又具有服务性、贴近性,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成为实现经济报道创新的有效途径。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综合性、工作性上,而它的这些特性又决定了经济报道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在一些旧有的呆板模式束缚下,许多经济报道与工作总结无异,有的更成为数字和概念的堆砌。往往记者下了很大功夫,读者却并不领情,"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而反观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这些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采写经济新闻难,经济报道出精品更难。认为搞经济报道,接触到的都是枯燥的数字和乏味的事例,找不着“亮点”,不容易写出精品力作。其实,经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消费领域、流通市场等大量的经济宣传中,闪烁着无数的“精品亮点”。关键是我们是否沉下心来,聚精会神地去观察它、发现它,并能按精品的要求把它“描绘”出来。  相似文献   

8.
提起党报经济报道,大家的第一反应总是这样:经济报道是党报报道的核心之一,但是经济报道难写,难读,经济版面难以做得活跃. 经济报道难,就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往往是记者费了很大的劲,仍是"业内人士嫌太浅,业外人士嫌太专".如何把可读性相对较弱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鲜活,真正让广大读者都爱看呢?  相似文献   

9.
如何进一步改进要闻版报道内容和版面编排形式,多年来一直是各级党报苦苦探索的—个工作重点和难点,但始终没能走出长期来已经形成的固有框框。在内容上,文难短,样难变.难以突出新闻,致使读者不爱读不爱看;在形式上,“死、硬,板”,呆板、枯燥,不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强.术语难懂,让人如坠雾中;数字枯燥,记者写着劳神费力,读者读起来"就像喝了一杯苦涩的水".与其大家都痛苦,还不如记者换换思路,用另一种方式把报道写漂亮,写得"有滋有味".这就需要记者进行巧妙的构思,新闻是要讲究构思的,经济报道更是这样,构思不同,采访方式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写出的文章质地也有所区别.构思独特,报道也必然"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经济报道有些人不爱看呢?在我们的读者调查中,一些读者说,主要是那些让人们纳闷的专业术语、叫人头痛的枯燥数字和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让人生厌。有的人甚至说:“尽管我们读者有意(阅读),但经济报道却往往无情(没有可读性)。”经济报道果真就是无情物吗?事实上经济报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领域宽广,大到世界经济动态和国家经济政策,小到一则信息和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报道课题。那么,我们的报道怎样才能写活,让读者、听众喜闻乐见呢? 笔者认为,经济新闻要写活,关键要着眼于人,要从人的角度人手,写出这件事和人们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提经济新闻,一些人总把它与“枯燥”划等号。其实经济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报道的枯燥是因为报道没有着眼于经济生活的主体——人。1992年,美国《费城问询报》一组题为《美国,哪儿出毛病了?》的经济报道刊出后,读者纷纷要求重印,报社重印37.5万份  相似文献   

13.
当今人们对经济关注度的升温使得经济报道越来越大量而且重要。这也要求在经济报道的形式上有所转变和突破,以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如何把比较枯燥、缺少趣味的经济报道做得好看、可读、有用呢?笔者的感受是,经济报道只有真正从老百姓生活的角度着眼、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生活气息和现场感,才可能展示经济报道的魅力,成为受读者喜爱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经济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与社会新闻类报道不同,经济现象纷繁复杂、专业性强,因此一些经济报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难免会枯燥、乏味、缺乏生活气息。那么,如何让经济新闻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是我们应当经常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报道,是县市报宣传的中心.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宣传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的问题,在于经济报道未能跳出枯燥化、公式化、概念化的旧模式,表现形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面孔死板,读来倒人胃口.如何让经济新闻“软化”,用生活气息浓厚、接近性强的报道去代替那些生硬的报道,既是读者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新闻品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闻,是媒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谈经济,很多读者就会说专业性极强、曲高和寡等印象。因此,报纸经济版面的策划让编辑们大伤脑筋——大报还好,而以服务为主的生活晚报类报纸就比较难办:办深了,不能与市民互动;办浅了,又达不到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的报道目标。难道休闲类报纸只能舍弃经济报道吗?其实不然,我们在几年的《家报》经济报道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照此操作,不仅经济报道不枯燥,而且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8.
吴国堂 《新闻实践》2006,(12):34-35
经济报道能否变抽象为具象,变专业为通俗,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呢?能否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提高审美情趣呢?笔者以为,新颖性、形象性、思辨性、典型性是其中最基本元素。在经济报道的采写中,只要我们“咬定‘四性’不放松”,经济报道的审美价值就能得到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9.
报纸是信息的载体。随着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行情发布与分析应成为经济报道中的最常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经济报道的三大组成部分(经济工作报道、经济生活报道、行情报道)中,行情报道在很多报纸上,总量一直居于末座,在版面处理上也是“轻描淡写”。 是读者不需要通过报纸了解行情吗?事实的回答是否定的。1996年5月,我们做了一次读者调查,在“您最需要但晚报较短缺的内容”一栏中,有5条可供选择填写,结果36.52%的读者选择了“行情”,比例为第一。事实证明,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行情与社会成员的相关度越来越高.以至于过去人们看起来枯燥的行情数据和曲线,正被越来越多、越来越热切的目光所关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经济报道愈来愈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和读者的关注。然而,枯燥、沉闷、乏味仍是经济报道的通病。现实生活中原本新鲜活泼的经济新闻,经采编人员加工之后,往往变成干瘪的“死鱼”。究其因,主要是我们编采同志对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与可读性这对矛盾未能很好地解决。“生硬的说教”与“通俗易懂的新闻”哪个更能打动读者呢?有必要加以探讨。一、深化主题。一般讲,新闻的主题在于深入挖掘和提炼,要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工夫,才能使新闻主题深入、鲜明、生动。我们经济报道的大方向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其重点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这包括宣传党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