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今传媒》1995,(5)
在版面上“聚焦”文/北京·史占旗在版面上“聚焦”,是说报社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办报工作上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办好报纸。之所以提出这个回题,是因为有些报社注意力分散,忽视办报,而是忙于经营创收和日常事务。比如有的报社埋头于扭广告、办公司,经营搞得热热...  相似文献   

2.
刘溜  胡玲 《新闻天地》2005,(2):22-24
出于创收的冲动,自2003年以来,《鄂东晚报》报社内部达成以曝光当事方丑闻的方式强拉广告的默契。为此上下通力配合.形成了一条报社领导——记者——受要抉单位的“媒体腐败食物链”。报社的做法固然匪夷所思,受要挟单位的“逆来顺受”也令人震惊。  相似文献   

3.
刘溜  胡玲 《新闻世界》2005,(1):21-23
自2003年以来.《鄂东晚报》报社内部选成以曝光当事方丑闻的方式强拉广告的默契。为此上下通力配合.形成了一条“报社领导——记——受要挟单位”的“媒体腐败食物链”。报社的做法固然匪夷所思.受要挟单位的“逆来顺受”也令人侧目。  相似文献   

4.
禹建强 《新闻记者》2005,(11):31-33
报业走向市场后,外部竞争加剧。各报相互之间的竞争激活了报社内部管理,报社管理者把竞争的压力转移到报社内部。打破了原来的“大锅饭”式的报酬分配制度,实施绩效管理——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按“绩”分配。目前,几乎所有报社都设置员工的绩效评价标准,对他们的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建立了绩效工资制。虽然量化的标准形形色色.基本上都按分计酬,“分”成了员工的“命根”。  相似文献   

5.
陈定亮 《新闻世界》2004,(12):64-65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如今已实现由品牌战术向品牌战略的转移作为自收自支的报社虽然体制上大多列入事业单位的范畴,们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得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运作了。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报社也是企业,其所创办的报纸是一种产品,其所经营的报业是一种产业.企业要实施品牌战略.报社同样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6.
梁爽 《记者摇篮》2001,(10):44-44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无论是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传媒,还是以报道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都以获得独家新闻为最大的荣耀。独家新闻的魅力就在于“独”字所表达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采.写.编》2006,(5):F0004-F0004
创办于1948年的保定日报社,目前已形成两报一刊的格局。印刷、广告、发行、商贸多业并举.开始走上了报业集团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全社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构建和谐报社。近几年来,在衡量报社综合实力的管理水平、办报质量、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9.
习惯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因为有了它,很多事情在习惯之外,就不容易做好,譬如建立“学习型报社”,就属于此类很多报社的领导都知道建立“学习型报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但是“知道重要却做不好”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根“软肋”。有的单位有时候也临时组织一下开会式的学习,只是走个形式而已。编辑记者是报社中最需要学习的人员,但有些人却常年不参加报社的会议,更不用说集体学习了。一方面是领导知道重要,但却不做或  相似文献   

10.
新闻纸涨价 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如果没有纸张。报社拿什么印刷报纸、出版报纸?”这个问题在10年前(上世纪90年代)绝对是个伪命题,但2008年这一年.许多报社真的面临“等米下锅”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通讯员队伍的好坏强弱,关系到报社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常,报社办笔会组写稿件都是邀请“笔杆子”──新闻干事参加、人民前线报社办过的《话说养猪种菜》专栏笔会,却别出心裁地把新闻干事和基层优秀种养员同时请来,配对”捆”在一起写稿。没想到的是,笔会办得很成功,专栏的系列报道见报后,在部队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许多读者来信来电,夸报纸给他们送去了一位不见面的“种养专家”.并希望报社多刊登这样的文章;不少部队还把文章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印发有关人员;军区、总后有关部门的领导也予以肯定和赞扬。连队养好诸种好菜.是搞好伙食的重要条件。而依靠科学又是搞好养诸种菜的一个…  相似文献   

13.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以来,报业“寒冬论”甚嚣尘上,中国报业似乎被一种消极气氛所笼罩。一些报社报纸发行量明显下降,广告收入大不如以前,业内人士大喊报业遭遇“寒流”,报业的“冬天”已经到来。更有甚者,有人断言报纸这种媒体形态在几十年后将消亡。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  相似文献   

16.
1946年夏天.我和夫人宋琤到了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央局组织部把我们分配到创办不久的人民日报社。报社的同志们大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部和通讯采访部的骨干.大都比我们大三五岁.我们自然把他们当作老大哥老大姐.李庄是其中一位。我们原先在“大后方”重庆读大学新闻系。喜爱南方局的《新华日报》,间或也能看到解放区的同名报纸《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心向往之,可谓神交已久。我们在南方局青年组带领下从事民主运动.抗战胜利以后.在一度看来“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到来的时候.经南方局批准.到河南开封参与创办民间报纸《中国时报》,一边办报一边依托这家报社建立秘密工作据点.半年后大规模内战爆发,我们在国民党统治区难以存身.转入早已向往的解放区。到了人民日报社以后.曾经看到过开封《中国时报》的一些同志对我们说,他们猜想这家报社里一定有“我们自己的人”。虽然我们来自“另一个天地”.但是到了这里并没有格格不入的感觉。没有怎么“磨合”就融洽起来。我们觉得.老大哥老大姐们对我们是理解的.爱护的。  相似文献   

17.
以前.我也得过一些奖品.多属物质性的,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且打心眼里喜欢的却极少。但有一件“奖品”却使我久久难忘。今年初,突然收到一封署有《新闻知识》字样的来信。打开一看.才知是《宝鸡日报》给我订了份《新闻知识》杂志,对我给党报投稿以示奖励。望着寥寥数语的附言.细读随信所寄的第一期《新闻知识》,已过不惑之年本来很少激动的我.却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竟拿着信和杂志向同事“炫耀”。我之所以这样,首先是被报社善于揣摸受奖人心理需求的良苦用心所感染.其次是时颁奖单位抛弃讲“实惠”的世俗、不以金钱物质…  相似文献   

18.
记者站是报社向各地延伸的“触角”,也是报社的“窗口”。记者站工作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报社的声誉与利益。因此,新时期的记者站必须确立并不断增强牢固的“守土意识”。 记者站的“守土意识”就是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当驻站记者出现在所分管的区域时,“亮相”的就不是自然的“我”,而是代表本报了。报社将一个区域交给记者站,其守土意识应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在所分管的区域内,要慎之又慎,千万别给本报捅漏子。要做到十全十美不可能,但要坚决做到不出政治性、原则性的问题,不损害报社在当地的声誉。二是通过记者站积极努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不断拓展新的局面,不断扩大本报在当地的影响,不断增强本报在当地的威信。这两点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十分不易。  相似文献   

19.
贾宏图 《新闻传播》2007,(6):29-29,68
看着俊生同志《清史拾零》这厚厚的书稿,着实让我心中一震:一个地级报社的“掌门人”,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里,居然能够在清史研究领域里“陷”得这么深,而且沉醉时间这么久,专著部头又这么大,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20.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