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综合性瓷窑,历来受到陶瓷考古学者的重视。为深化吉州窑研究,配合吉州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相关单位,分别于2006年、2014年、2016年、2017年对茅庵岭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所揭示的窑炉遗迹,由上下3条龙窑互相叠压组成,结构清晰。窑炉长达60、宽达1.8-5.55米,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宽的、保存最好的龙窑窑炉遗迹之一。发掘揭露面积1750平方米,龙窑外发现房基、道路、墓葬、灰坑、墙体等遗迹,出土一批宋元时期的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彩绘瓷、卵白釉瓷器标本,丰富了吉州窑的窑业面貌,拓展了吉州窑的内涵,深化了吉州窑瓷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黑釉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吉州窑和建窑的黑釉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堪称宋代黑釉瓷器中的代表。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宋代吉州窑和建窑黑釉产品的面貌逐渐揭示出来。但是,吉州窑与建窑黑釉产品在宋代不同的社会地位却少有论及。本文从文献,出土材料以及传世器物出发,将吉州窑与建窑黑釉产品加以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试说明吉州窑与建窑黑釉产品在宋代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经田野考古调查,恩施自治州周家河村境内现有窑业遗存十余处。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该地烧造的瓷器种类多为碗、盘、酒具等生活用器,按釉色可分为青花、青釉、酱釉、黄釉、青白釉瓷器,装烧工艺为明火涩圈叠烧法。本文对周家河村境内窑址采集标本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考古调查、文献资料,着重考察了周家河窑址青花瓷器的始烧年代和技术来源等问题,得出结论:周家河地区青花瓷器的烧造不迟于明代晚期,其技术来源主要是景德镇窑与吉安临江窑等。  相似文献   

4.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未发现船体痕迹。2010年度的水下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均为瓷器,有元代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几类。这些瓷器分别产自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晋江磁灶窑以及福建地区的其他窑场,均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输出商品。尤为珍贵的是,出水的元青花瓷器为国内水下考古工作中首次发...  相似文献   

5.
茶洋窑是福建南平市一处烧制多种釉色瓷器的宋元时期窑场。近年来窑址中发现的多种外销瓷产品,使其外销属性得到充分认识。本研究从科技考古角度对该窑场黑釉产品烧制技术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窑址周边有丰富、多样的制瓷粘土资源,采集的5份粘土可依据硅、铝、铁及钾等元素含量分为三类。胎体分析显示黑釉瓷制作时更偏向于选择富含铁元素的粘土,Si O2和Al2O3含量波动范围大。釉层制作时出于提升助溶剂和呈色目的,窑工有意选择一定量的草木灰及高铁粘土原料。窑址中相对高比例的生烧产品是由窑炉温度、制瓷原料特性(低助溶剂含量、高Al2O3)等多重因素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黑釉凸线纹瓷器是宋金元时期北方磁州窑系诸窑场中常见而具有鲜明特色的黑釉产品。本文以罐这一典型器类为切入点,根据其装饰特征和形制变化,并参考出土单位早晚关系等,将黑釉凸线纹瓷器的发展演变划分为萌芽、繁荣、衰亡三期,年代分别为宋末至金代前期、金代中后期、金末至元代;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兴衰与磁州窑的市场地位、社会生活背景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此外,笔者推断黑釉凸线纹技法直接源自白釉凸线纹碗盘,后者可能是受定窑"出筋"技法启发而成。至于初创窑口,目前学界有"鹤壁窑说""钧台窑说""观台窑说""磁州窑说"等四种观点,本文倾向于最后一种;其创烧年代应在宋末金初,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北宋中晚期。  相似文献   

7.
青白釉瓷器是景德镇窑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发展至明代已经呈现衰微之势,但墓葬、遗址、窑址等考古资料证明,青白釉瓷器在明代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延续着一定的烧造规模和数量,生产中心仍在景德镇地区,辐射周边多个地区。明代青白釉瓷器的器型、纹饰都相当丰富,一方面继承宋元以来烧造传统,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创造新风格,提高工艺水平,创新装饰方法。本文通过对明代纪年墓出土青白釉瓷器的梳理,对明代青白釉瓷器的器型、纹饰进行了整理,并做初步分期研究。根据纪年墓出土青白釉瓷器的特点和风格,初步将其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洪武至正德时期(14世纪中叶-16世纪初),第二期为嘉靖至崇祯时期(16世纪初-17世纪初)。嘉靖以后,青白釉瓷器逐渐退出陶瓷生产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元代景德镇制瓷手工业不仅吸收了国内外其他地区陶瓷生产技术,而且对相关技术做出了重要改进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窑成功烧造出了诸如卵白釉瓷、元青花等新产品,其中卵白釉加彩贴金瓷器,为当时创新品类之一。将多种彩绘的釉上装饰融于一器,成功开创了景德镇陶瓷釉上彩装饰工艺的先河。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考证,可以推断出这些元代卵白釉加彩贴金瓷器,很可能就是文献中所谓"五色花"瓷器,而不是指"青黑色戗金"瓷器。在命名这类瓷器时,应该将相关装饰工序排除在名称之外,可以尝试参考明代景德镇窑釉上彩瓷器命名方法。装饰工艺来源应该是多方面的,既受到西亚地区制陶技术的影响,同时也继承了本土卵白釉瓷装饰工艺。其烧造年代应该不会早于1323年,绝大多数很可能是元代晚期产品,大约在1336-1352年之间。  相似文献   

9.
2009年10月,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周村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周村区汇龙湖工程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明代墓葬11座,除一座为土坑墓外,其余皆为阶梯墓道土洞墓,共出土瓷器、木器、铜镜等器物90余件。墓葬的排列具有一定规律,随葬器物也比较一致,应为一处家族墓地。《明英宗实录》中多次记载明英宗令户部旌表出粟义民并诏赐冠带事,M1的发现佐证了这段史实,反映了明代具有文官散官大夫称号的平民墓葬的特点。墓地出土器物以淄博窑瓷器为主,比较固定的组合为四系罐、双系罐、碗、灯盏、缸等,为明代淄博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也反映出明代当地民间以使用本地所产瓷器为主。M1所出七星图案木棺底板、M8所出镇墓瓦是道教或民间宗教信仰的体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明代平民墓葬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丰富了对于明代丧葬习俗、生活习俗、精神信仰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张东 《中国博物馆》2004,(4):F003-F003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是清雍正粉彩瓷器中烧造得最为成功的作品。造型婷婷玉立,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因形似橄榄而得名。胎骨坚致细腻,釉色纯白,釉层肥腴莹润:以粉彩蝠桃纹装饰,桃枝道劲盘亘,枝头硕桃累累,结果八枚,枝梢或粉或白的桃花,树叶阴阳向背,其间饰两只瑞蝠,是一幅丰收喜庆的场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介绍了御窑遗址出土的明早期葫芦形窑和中晚期的馒头形窑,阐明御窑从使用葫芦形窑转变到使用馒头形窑的必然性。并结合出土迹象与文献,认为宣德至万历时期的御窑馒头形窑皆为前窄后宽式,万历中期以后变为前后等宽,变化的过程是在原地不断由窑尾向窑头推进。还推算出:明初有官窑20座;宣德时期有官窑58座,包括龙缸大窑32座,青窑6座,色窑、熿窑20座,宣德中期,将16座龙缸大窑改建成青窑;嘉靖、万历时期有龙缸大窑16座,熿窑及色窑20座,青窑44座。此外,对窑炉的分工也进行了考证,认为熿窑是烘烧低温釉的窑炉,而非以往认为的烘彩炉;色窑是烧制高温颜色釉的窑炉,而非以往认为的是烧造低温颜色釉的;风火窑是烧造半成品的窑炉,而非以往认为的是诸窑的总称。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杂志》2016,(5):I0006-I0007
宋人的审美偏向于雅致,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风格。影响到宋朝的瓷器,普遍偏重釉本身安宁典雅的色泽。黑釉的色泽沉静但不沉闷,利用釉色本身在烧成过程中的变化,自然天成,安静的色泽折射出深邃的意境.体现出禅宗的境界。这一美学观念通过特有的带有程序性的饮茶方式被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四川博物院整理出两件清末四川劝业公所窑业试验场试烧的瓷器。青花瓷印泥盒上记载了20世纪初四川窑业试验场试烧瓷器的由来;青花绿彩瓷碗仿烧了当时代表中国瓷器最高烧造水平的醴陵釉下彩。在此之前,清末四川窑业试验场从未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这两件瓷器见证了中国人民为振兴实业、强国兴邦所作的不懈努力,填补了清代四川制瓷业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南澳I号"沉船位于广东汕头市南澳县南澳屿与半潮礁之间海域,是一艘明万历年间商船(1573-1620 A.D.)。2007年发现并于2009年开始打捞,到目前为止出水文物以瓷器为主,其中漳州窑瓷器数量最多、景德镇瓷器品质最优。本文利用体视显微镜(Stereo Microscopy)、激光拉曼光谱(Raman Microscopy)、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X)等,以3件"南澳I号"出水的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碎片样品为研究标本,制作成断面样品,直接分析其釉层与色料层形态与组成。SEM-EDX发现青花部位保留有明显的色料层,显色元素为Fe、Mn和Co元素,为钴土矿。色料层中针状结晶经Raman光谱确定为钙长石(CaAl_2Si-2O_8),同时在富Co区域发现了钴蓝(CoO·Al_2O_3)和MnO 2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珐琅彩瓷诞于清康熙年间,是在铜胎画珐琅技术基础上,以传统白瓷胎为底,在其上重新上釉色创新的一种新瓷器。珐琅彩瓷制作繁琐,烧造不易,其绝美的艺术表现一直受到清代统治者喜爱。除了皇帝使用之外,常被以犒赏功臣和赠送来华使节之用。  相似文献   

16.
汝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与官、哥、钧、定窑齐名于世.汝窑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烧造民间日用瓷器的民窑,也有人称之谓"临汝窑";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官办窑,亦称"汝官窑"、"汝窑".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在扬州南宋宝祐城西城门西侧清理出始建于南宋时期的挡水坝遗迹;在发掘区第3层,出土一定数量且较为完整的陶瓷器,为研究宋代以来扬州陶瓷贸易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出土陶瓷器以两宋时期为主,少量唐代及元明时期产品,所涉及窑口主要有吉州窑、建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本文根据出土陶瓷器的器形特征、装饰手法、釉、胎等,进行分型分式总结描述,以揭示宋代以来扬州城瓷器使用情况以及与周边窑口的关系。出土文物表明,宋代以来扬州与周边地区陶瓷贸易仍在持续,也从侧面说明我国陶瓷贸易至宋元进入大发展时期,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陶瓷产品不断向周边乃至更远地区输出。  相似文献   

18.
<正>稀世珍品——清康熙青花八十七神仙画缸原作系唐代吴道子所作,此画出现在瓷器上尚属首次。该画缸采用分水染,画中87位神仙姿态各异,形象微妙动人;逸雅沉着的线条具有不可思议的表现力和节奏感,随风飘舞的袍裙体现中国人物画辉煌时期的“吴带当风”;画工精细,线条流畅,用典雅的康熙“墨分五彩”的浓淡青花发色来体现画面的丰富层次,艺术效果可谓登峰造极。该瓷器胎体细腻,器型工整,厚重匀称。青花发色典雅涂层,釉色白中泛清,莹润柔和,胎质洁白、细腻且坚固致密,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是一件极为少见的康熙青花精品。此器物硕大异常,行内专家一致认可此缸乃传世不多的康熙官窑大器,堂名款“金麟轩”为御用珍品。如此硕大的康熙传世至今实为难得,原因是数百年来社会动荡不定,瓷器乃易碎之物,小件器尚难留存,何况如此硕大无比的精品。清康熙青花八十七神仙画缸,高1米,口径1.25米,缸敞口、涂腹、底渐收、圈足、细砂底无釉、底呈火石红。  相似文献   

19.
焦皮凹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北,北距淅川县城48公里。2013年3至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共3400平方米,此次发掘所见遗存主要为石家河文化和西周时期,同时发现有少量商代、汉代和宋元等时期遗存。新石器时期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外见有少量石器。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焦皮凹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大致属于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对于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齐鸿浩 《北京档案》2001,(12):46-46
京西有个琉璃渠村,背靠九龙山,前临永定河.别看村子不大,名气却不小,该村烧造的琉璃制品享誉国内外.琉璃,古代称溜离,药玻璃.琉璃是一种用铅作助熔剂,以含铁、铜、锰和钴的物质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的一种低温釉器.烧造琉璃一般采用二次烧成工艺,首先选用坩子土经过粉碎、筛选、淘洗,炼泥、成型,晾干后入窑素烧,其烧成温度在1000℃-1100℃之间,然后根据需要施彩釉,二次入窑彩烧,其烧成温度在660℃-91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