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档案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并非所有的档案都涉及著作权,只有辩证地认识《著作权法》与《档案法》的统一性,了解和掌握档案著作权的对象及范围,才能在公布与利用中实施对档案著作权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
周园 《中国编辑》2007,(5):66-68
著作权,是作者依法对自己任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领域创作的作品所享有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通过国家法律予以强制保护的专有权利。根据《著作权法》,著作权人对自已的作品享何著作权,期刊编辑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作者著作权。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期刊编辑著作权意识淡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指依据《著作权法》规定,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著作权作品。它是对著作权的一种限制.在著作权法中表现为一种授权性规范。在档案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档案法》和《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准确理解掌握著作权的合理使用的范围和界限.促进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征求意见中,古籍整理的著作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目前,与古籍整理相关的著作权矛盾和利益纠纷呈现出频发性、激烈性、复杂性的态势,而解决问题却遇到了一定的法律适用障碍.为此,建议对《著作权法》及其配套制度作出符合古籍整理著作权保护特点的变革,保障古籍整理事业在著作权法制轨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在诸多领域的日趋接轨,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已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我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施行,于2001年10月27日完成第一次修正,从而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长期以来许多期刊编辑著作权意识淡薄,没有认真学习领会《著作权法》,致使编辑工作中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增强期刊编辑的著作权意识,加强《著作权法》的学习,使编辑在工作中知法、懂法、守法,避免著作权纠纷,已成为期刊编辑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拟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就期刊编辑的各个工作环节如何贯彻《著作权法》,构筑起法律的“防火墙”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业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构建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剑  蒋宏 《新闻记者》2005,(3):43-45
今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单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条例》)。这是我国继2001年《著作权法》为符合人世需要修订法律之后的又一次通过立法来加强著作权保护的重要举措。该条例于3月1日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7.
档案作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作品,受到“著作权”和档案馆“管理权”的双重控制,对其使用不仅要符合《著作权法》,还要符合《档案法》。档案的所有权与著作权同属依法产生的绝对权利,但两者分属于民事权利体系中的物权与知识产权两个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基本内涵,档案所有人若将所有权转让与他人之后,并不意味着受让人同时也获得该作品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8.
试析《著作权法》中“发行”的意义范居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中10次使用了“发行”这个词汇。同时,在著作权、使用权、出版权中包括有发行权;在出版、传播等词里含有“发行”的意思。正确理解《著作权法》中“发行”一词的意义,对掌...  相似文献   

9.
新著作权法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伯尔尼公约》等国际条约对我国著作权立法的影响 ,重点对我国新著作权法关于压缩著作权合理使用范围、信息网络传播权、数据库保护、加强行政和司法执法等若干问题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现行《著作权法》只为图书馆规定了一项“保存”例外,对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馆内复印等日常服务中涉及的著作权使用行为,没有规定例外,给图书馆带来了系统性法律风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在草拟的有关图书馆例外的国际条约规定了图书馆为提供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以及为读者因个人或私人目的使用而复制作品的例外条款。《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应反映上述国际最新发展动态,在著作权法例外条款中予以规定。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11.
网络作品著作权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网络作品,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形式,但它具有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构成要件,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文章着重分析了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魏永征 《新闻记者》2002,(10):10-11
著作权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是在保障以自然人为主体的作者权益的基础上 ,对作者、传播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作出合理的平衡和调整。其中作者和传播者的关系尤为重要。传播者除了自然人身份的表演者外 ,主要就是各种传媒。作者的作品必须经过传媒才能够向社会传播 ,从而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相对作者来说 ,传媒总是居于强势地位 ,传媒不仅拥有较多的经济、社会、技术资源 ,而且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作者则是作品的创作者 ,是产生作品的源头 ,没有作者什么也不会有。所以只有合理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才能有利于整个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繁…  相似文献   

13.
基本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末,法院开始受理涉及网络的著作权案件,至今已近10年。10年前,此类案件数量很少,类型单一,争议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对数字化的作品是否保护、著作权法可否适用于网络环境等基础问题上。随着2001年10月《著作权法》的修订,以及2006年5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公布施行,尤其是近几年来,涉及网络的著作权纠纷案件迅速增长且全面开花,已成为法院著作权纠纷案件审判、甚至可以说是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理解和运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增加的关于著作权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文章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损害后果以及罚赔数额等进行了探析,并厘清著作权侵权中惩罚性赔偿、补偿性赔偿和法定补偿的关系,以期在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基础上,推动著作权的有效利用,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5.
张杰 《中国编辑》2014,(3):63-65
教科书法定许可制度出台以来,丰富了我国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但是该制度在出版实践和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缺陷,亟需《著作权法》修法时予以完善。文章从立法表述、适用范围、使用方式、使用对象的类型、作者事先声明保留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浅析网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是著作权制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经过这一时期的演变融合,著作权制度从电子版权时代走向了网络版权时代。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制度,是出于利益平衡的需要,即作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作者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平衡的需要。《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在原则上均可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期刊社对期刊是否拥有著作权?我国于1991年6月开始实施的《著作权法》第14条是明确规定了“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在第32条有关“法定许可”的规定中又否定了期刊所发表作品编辑人的著作权。在1992年9月颁布的《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对国外期刊采用了“超国民待遇”。《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2条对期刊社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又作了有别于书籍出版的规定。为此,呼吁国家版权局与广大科技编辑们应加强著作权意识,要求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修改相应的著作权立法。  相似文献   

18.
甄西 《出版参考》2009,(21):33-34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围绕作品(著作)使用的权利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害状况失衡,著作权制度应运而生。与此相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著作权保护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国著作权制度也随之变化。在各个法律领域,著作权法是修改最频繁的法律之一。日本《著作权法》的修改,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一、著作权与著作权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20.
2020年11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改决定,这是自1990年《著作权法》颁布至今我国基于国情和现实需求主动进行的一次修法.新《著作权法》彰显了著作权的私权理念,加大了著作权的保护力度,回应了现实的呼声和需求,对促进著作权产业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在新《著作权法》即将实施之际,有必要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助力新《著作权法》的理解与宣传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