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播业的发展历程中,美国的广播业也曾陷入低谷,但后来却又重新崛起,也就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美国广播界诞生了一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而在今天的中国,随着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车轮拯救广播"的神话再一次上演了.  相似文献   

2.
美国广播界有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说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广播被电视逼到悬崖边缘时,车轮子和干电池赋予广播在移动领域的优势,使得广播继续生存下来,并且有了今天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而在今天的中国,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轮子地不断滚动,广播迎来了新一轮的收听热潮。20世纪70年代,美国广播界有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如今这一景象也在中国再现。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国广播广告高峰论坛上,有专家指出:“中国广播的窄播时代已经到来,核心听众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固定收听转向移动收听,移动人群成为广播收听的主流”。在这里,移动人群主要指向车上人群。  相似文献   

4.
杨叶青 《视听界》2008,(3):88-90
尽管交通的大发展给广播的移动收听带来了新的格局和契机,但“车轮子拯救了广播”的说法对中国广播来说仍然是不确切的。反之,广播以其快捷的传播方式、伴随性的媒体特征,“拯救”了千千万万途中人的耳朵,抚慰了他们躁动的心绪,动态地改变着他们对车窗外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广播使车辆这一纯粹的交通工具,一变而为文化空间和情感通道。为交通办广播,也使广播自身把移动收听的便捷性发挥到极致。中国的移动收听市场正展现给我们越来越大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2008年1月,《中国广播报》发表文章《2007年中国广播发展8大趋势》指出:"早在两三年前,广播界就提出了‘办看得见的广播’的理论,2007年,全国各地的电台开始将这一理论付诸实施,而这也是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时隔5年,当我们在百度网站搜索"办看得见的广播"时,赫然耸现于眼前的是1750000个相关结果。在这上百万的网络文章中,广播人近年来对"办看得见的广播"的思考与求索跃然在目。  相似文献   

6.
1906年圣诞夜,雷金纳德·费森登(RiginaldA·Fessenden)进行了第一次广播播音。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公司在匹兹堡开始定期广播,这是美国第一次商业广播,也是美国广播事业诞生的标志。美国商业广播百年历史中,始终在随着整个媒介格局的流变而调整变化。在不同的时期,面对不同媒介的竞争,美国商业广播所采取的经营策略,使广播的实力和规模不断增长。初创时期:确立经营模式在商业广播初现的时期,广播业自身的经营并不为人所注意。通信和电气大企业纷纷创立广播电台,初衷是为了刺激公众购买收音机“,电台的发展意味着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有了…  相似文献   

7.
回顾广播的发展史,技术的推陈出新一直是推动广播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广播"(broadcasting)一词首先在"一战"中开始使用,190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市,工程和无线电学院的赫罗德开始播出预定节目,每周一次,内容有音乐和新闻,在欧美许多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业余电台。1920年11月2日,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性电台"KDKA电台"利用美国大选的时机,大张旗鼓  相似文献   

8.
李玥  陆地 《视听界》2013,(2):26-31
在激烈竞争的新媒体时代,常有“车轮子拯救了广播”、“广播是夕阳产业”的论调。不可否认,广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正在面临地位边缘化、经营单一化、生存地域空间有限等现实问题。对于广播而言,触及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整个行业进行制度改革,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但是作为一种发展规律,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生产力的变革。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变革正在发生。  相似文献   

9.
每次技术革新和时代变迁带来媒体新的竞争格局时,都会有人为广播媒体悲鸣:传统广播正在走向坟墓。然而,每一次广播陷入低谷时,新的广播触点的出现,都及时拯救了广播。半个多世纪前,有线广播是最常见的广播触点;收音机的普及,使广播覆盖的人群更广;上世纪90年代,广播一度陷入低谷,这时,  相似文献   

10.
王昆伦 《中国广播》2016,(10):54-58
本文勾勒了近百年来美国广播行业与ASCAP冲突与合作的简史,描绘了20多年来中国广播行业与音著协冲突与合作的历程。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广播行业与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但二者最终会走向合作,因为"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将美国故事与中国历程相对比,对中国广播行业的启示:一是合法表达利益诉求;二是行业内部精诚团结。对中国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启示:一是以最大的诚意赢得著作权人的信任与支持;二是为音乐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周到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报纸消亡论"并非新鲜话题,美国的一位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到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我国一些学者也有这样类似的观点:中国报纸可能在30~35年内消亡.  相似文献   

12.
正"从听众到用户,从内容到产品,从传播到服务、从大众到个体"——这是传统广播面临的最艰难的理念转型。成功的媒体产品都有深刻的"社交属性",它能激发用户个体的"自传播"、群体的"自连接"、内容的"自生产"。从来,只有自己能打败自己,同样,也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广播转身,不应再是研讨会的话题、高悬的标语、延缓的计划,而应是当下、此时、即刻出发!我的大学时代是被学校操场大喇叭里放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叫醒的,那时早听广播、晚听广播,获取信息、欣赏音乐、学习外语,全靠广播——那个声音匣子承载了一代人青春的众多记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前,广播是综合台的天下,频率的数量少,节目内容以新闻、文艺为主,广播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听众习惯了字正腔圆的广播播音.但就像1981年美国第一部音乐电视的名字:"电视杀死广播明星",在电视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锐减,综合台已经难以满足听众变化的需求,广播发展面临着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广播人开始探索生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广播消费类节目运用"体验式营销"策略,能够让广播更加"接地气",同时也能将市场、受众与媒体本身三者有机融合,给在激烈竞中的广播发展带来一个新的视角。本文结合了广播媒介的特点,通过阐述体验在广播消费类节目中的应用,对新时期的专业广播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周菁 《现代视听》2012,(7):10-16
在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播影视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国际贸易的支柱性产业。美国以广播影视为核心的版权产业、欧洲节目模式创意产业、日本的广播影视制作业,均在世界独树一帜,并形成了"集团+公司群"、"核心产业+环绕群"等产业聚集模式。本文将介绍部分发达国家广播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发展与管理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为我国相关行业发展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久以前.美国官方公布了美国2002-2007对外广播战略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这个计划据说已经酝酿了多年,全文洋洋几万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美国未来5年对外广播电视的基本战略和政策。《计划》的题目是:《使命与市场相结合》。 人们知道,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美国全球战略的不断调整,美国的对外广播也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和改革之中。美国对外广播的战略与策略已经与冷战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对外广播语种设置、播出时间、目标受  相似文献   

17.
王建丽 《新闻爱好者》2011,(14):101-102
广播与微博广播是最传统的传媒工具,以其快速及时、声情并茂、具体形象、感染力强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一直是各国舆论最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手段之一。美国广播协会给予广播媒体最贴切的形容是"广播:立即的媒体"。广播的现场录音通过现代传播手段使听众闻其声、品其言,如临其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当今世界,新技术、新设备、新收听器材不断发展,这给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这就是那句现在很多报人耳熟能详的:"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相似文献   

19.
蒋忠文 《新闻实践》2012,(12):60-61
从1965年美国最早开办的全新闻台至今,类型化广播已经在国外发展得十分成熟。近年来,国内多个电台在尝试类型化广播转型后也获得了较好的市场认可,类型化广播也越来越多地成为许多电台改革试水的方向之一。然而,在信息化驱动的全新媒介环境之下,类型化广播的未来发展之路必将面临更多考验。本文从  相似文献   

20.
2012年3月19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卓越新闻计划"在其官网上发布了《2011美国新闻媒体状况报告》,其中"音频"一节内容以阿比创等公司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解读了2011年美国广播产业的发展现状,预判展望了美国音频市场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