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曹航在2008年第三期《档案学通讯》上,对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1)关于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的缘起和演进问题。作者认为,国家档案馆并不天然具有公共性,公共性作为国家档案馆的一种重要属性,是近代以来国家政权性质  相似文献   

2.
《北京档案》2008,(11):52
曹航在2008年第三期《档案学通讯》上,对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1)关于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的缘起和演进问题。作者认为,国家档案馆并不天然具有公共性,公共性作为国家档案馆的一种重要属性,是近代以来国家政权性质的变迁所引致的。  相似文献   

3.
白茹 《档案管理》2000,(6):16-17
国家档案馆的公共性是指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为国家公民共同所有,其档案信息为公民共同享有.正确认识国家档案馆的公共性,对更好地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充分实现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与自由,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宁 《档案》2013,(2):4-7
社会治理正在经历以公共管理为导向的变革,公共性的构建是变革的主题.国家档案馆是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的变革也在推动国家档案馆的变革,因而,在公共管理背景之下,公共性的构建也成为国家档案馆变革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与国家档案馆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是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对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公民权利、推进民主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却面临困境。当国家档案馆被纳入政府依法行政框架和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之下时,公共服务应当成为国家档案馆角色定位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国家档案馆的公共性问题颇受业界关注。笔者在全国中文期刊网搜寻,仅1999—2007年,涉及公共档案馆的各类文章达百篇之多,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呼吁建设公共档案馆等方面,而进一步分析我国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缺失的深层原因者为数不多。本文拟尝试追溯中外国家档案馆不同的产生背景,比较二者价值理念的差异,试图为公共档案馆建设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7.
关于国家档案馆公共性的理性思考;辽宁省规范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作法;中国档案学的科学精神;现行文件与档案利用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晓蓉 《云南档案》2015,(12):24-27
国家档案馆是国家档案事业的基石,是政府重要的文化事业机构,承担着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重要职能。国家档案馆主要包括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占了绝大多数。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档案馆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国家档案馆的建设和管理中,是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国家档案馆事业发展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3)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资深传播学者杰伊·布卢姆勒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围绕着传播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公共广播,以及比较政治传播这三个核心议题,深入考察了布卢姆勒建立于协商式民主理想基础上的传播公共性理念,并对其关于宏大理论和实证研究之间关系的思考予以观照。  相似文献   

10.
传媒公共性:概念的解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公共性是在传媒体制规训下传媒实践公开性、批判性和公益性理念所产生的社会公器属性,包括应然和实然的双重含义,涵盖理念、体制和实践三个层面。传媒公共性问题实质是媒体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传媒自身的民主化问题,核心是传媒与政府、市场、公众之间的关系或传媒管理体制问题。考察传媒公共性,需区分应然的理想和实然的表现,采用历史的、动态的、政治的、阶级的观点去分析,区分展示的、操纵的公共性与批判的公共性。传媒公共性概念应用于中国,应当以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念作为价值规范,同时结合我国传媒体制对传媒实践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1,(6):4-12
在数字时代,新闻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基于自由代议民主取向与协商参与民主取向的分野,成为当代新闻业的两种主要范型。本文(1)运用第二轮世界新闻业研究(2012-2016)数据,建立了包括39个国家的17,926个记者样本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新闻记者的民主取向与各影响要素的关系,并在国家层面上探讨公众民主感知与互联网发展在其中的协调机制。研究发现,公众的民主感知和互联网发展均集中存在对协商参与民主取向的增强效应,这体现了数字时代协商参与民主之于自由代议民主的实践性、现实性和公共性潜力。此外,国有制媒体的新闻记者在互联网语境中表现出更高的协商参与民主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于政治文化和新闻实践的双重塑造。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公共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档案馆的实质就是公共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其管理档案及相关资源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文档信息服务。国家档案馆在管理理念上只有实现观念突围,确立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目标,才能为社会所接受,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力量保证。档案价值实现的“过渡论”,应当得到修正。档案馆的社会化服务应当建立在资源合理构建、社会共知、社会共享的基础上。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利用政策与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媒介的公共性建立在社会的公共性之上,这种公共性不在于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聚合性,而在于对媒介利用的程度和方式,民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第一步。媒介功能与社会公共意志是一个共存体,表现为相互支撑、相互利用、取得共同发展的目的关系。传媒不仅仅单向推动了社会意志表达,社会公共空间结构的转变对传媒也有间接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政治与行政的角度看,国家档案馆并不等同于公共档案馆,国家档案馆以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为旨归,而公共档案馆以公共意志与公共利益为旨归.因此,反映到档案馆的治理和功能建设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但国家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变是社会治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尹达  刘晓春 《湖北档案》2010,(10):24-26
国家重点档案.是指由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国家需要永久保存的珍贵档案。国家重点档案是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谭必勇 《档案学研究》2018,32(5):135-144
本文旨在弄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档案馆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意义。通过梳理原始档案及相关史料后发现,在中华图书馆协会、行政院档案整理处、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等为代表性的学术与行政机构的推动下,《呈请政府组织中央档案局案》(1929年1月)、《重设国史馆案》(1934年1月)、《建立档案总库及筹设国史馆案》(1939年1月)等议案先后提出,傅振伦主笔的《全国档案馆组织条例草案》与毛坤撰写的《国家档案馆规程》则分别代表了官方与民间对国家档案馆制度设计的努力。尽管当时的档案界从实践与制度设计两个层面对国家档案馆建设作出了持久的努力,却未能实现创建国家档案馆的终极目标,但这一运动为新中国的国家档案馆建设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7.
《档案天地》2014,(9):64-64
2011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第二条明确指出,国家重点档案是指由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国家需要永久保存的珍贵档案。  相似文献   

18.
网民通过网络论坛、与政治家对话等形式公开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愿望,这种公共表达是否真的实现了哈贝马斯所说的"话语民主"?本文通过对"话语民主"内涵和原则的详尽分析发现,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政治身份难以界定、网民私人角色与公共性原则的冲突、网络话语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言论的分散化、碎片化等特点.使得哈贝马斯"话语民主"所必须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借鉴"话语民主"中有益的理论内容,对网络空间公共表达进行有效的规范,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民主优势.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在他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到:“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他和私人领域之间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有些情况下,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如报刊也算作‘公共机构”.①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作为与私人相对的一种理想的交往场所的公共领域的一些核心要素:公共性的参与主体是作为自由独立之私人的公众,它的载体是作为提供自由沟通平台的各个时期的传媒,它的运行内容是作为公共意见的社会舆论.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监督权力是其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实际上构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0.
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在于必须以第一手的档案文献构成学术论著的叙述主体,即所谓档案创造历史、档案见证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档案馆纷纷对外开放,方使研究者获得了根据一手材料,超越主观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外关系等多重维度对冷战时期的东欧社会发展史加以重构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