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进入80年代,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关系先后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与改变,两岸新闻媒介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双方媒体逐渐减少敌意,大陆对台报道本着“有忧报忧,有喜报喜”的态度,日趋“全面、深入、及时、客观”。台湾对大陆新闻的处理尽管不乏煽情主义的特征,但毕竟比以往显得客观、平实。其次,两岸新闻媒体正在经历由注重宣传性向注重新闻性的转变。原先双方的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倾向性,新闻事实多成为宣传的佐证,如今,新闻报道渐趋客观、求实,新闻价值的比重逐渐上升,宣传的意味渐次冲淡,使新闻媒体更主要地成为信息交流、相互了解的通道,不像以往那样仅是攻击、论战的武器。这些,毕竟是双方媒体的可喜变化。  相似文献   

2.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形成信息雷同。新闻报道贵在新。这里所讲的“新”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包含着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的与众不同。而要在同题新闻的竞争中做到有意义,就要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4.
台湾“新闻局”表示,将开放大陆广告以增加台湾新闻媒体的收入,待“陆委会”通过两岸关系办法相关细节,即可办理相关的新广告业务。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9,(23):24-24
11月8日,李长春同志在第十届中国记者节暨颁奖报告会上讲话。其中有很多“新提法”(或者说是新闻媒体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传媒资讯     
《新闻天地》2006,(12):50-52
两岸新闻媒体联合采访湖南由湖南省台办和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共同举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新闻媒体来湘联合采访”活动,于11月19日至25日在湖南举办。这是湖南有史以来邀请台湾媒体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采访活动。第四届海峡两岸新闻媒体来湘联合采访活动以“走进湖湘人文,感受湖南魅力”为主题,邀请了台湾 TVBS 电视台、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中央社”、中国时报和大陆方面的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台湾网、海风出版社等近十余家媒体的新闻记者参加。  相似文献   

7.
网上书店在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台湾网上书店的特点 1.类型多、初具规模台湾网上书店主要有四种类型(1)大出版公司的网上书店。目前台湾的网上书店大都是出版社为了推销自己出版社的书籍而设立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远流出版社的“远流博识网”和天下文化出版社的“天下网上书店”。这些出版社依托已有业务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发行与零售,对图书的发行和读者的心态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分析预测图书销售的走向,并且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证。(2)虚拟网上书店。这是一种纯粹的网上书店,主要特征是没有物理库存管理,通过与出版社或书店进行物流合作来实现图书销售。严格来说,这种书店只有“博客来网上书店”和“台湾亚马逊  相似文献   

8.
各种新闻媒体要报道宣传人和事,许多文章要记叙或议论人或者事,都会碰到称人和称物的问题。称人,是对所称之人的名衔、身份、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用极简单的语词所做的注解或说明,这一般体现在各种称谓及所加的附加语中。如“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其中,“导演”、“先生”都是称谓:前者,标明的是头衔与职务,后者是一种尊称,也表示一种人际关系。而“著名”,则是称谓之前的附加语,表明的是一种评价。称物,与称人有类似之处,它是对事物的某种称呼及加于其前或其后的评价性描写性  相似文献   

9.
“网络就是计算机”,“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客户机/网络服务模式”…等等,在信息业界可以说是言必称“网络”。由Internet派生出来的Intranet,更是业界“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Intel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产品制造商,电脑业的先锋,在业界可谓之“家喻户晓”,孰不知Intel公司在网络和通信  相似文献   

10.
在大陆当了十几年记者,参加过数不清的新闻发布会(台湾称“记者会”),记者会的“套路”我应该很熟了。但在台湾参加的第一场记者会,我还是被“震”了--虽然我事先对台湾记者会与大陆的不同有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建。围绕这个建字,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首先表现为可充分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成为一种财富。而新闻媒体是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其次,新闻媒体利用其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影响及舆论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中,可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新闻媒体的角色行为和社会舆论作用可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闻媒体与其他企业一样,成败取决于人的管理。因此,为新闻媒体经营工作服务的管理会计,其研究重心自然就应移向智力资源,关注人的行为特征,以人为本,使人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发展新闻媒体经济的内在动力,为新闻媒体的决策者提供既具客观现实性又具科学前瞻性的信息。(一)管理会计信息多元化。知识经济以人为本,要求新闻媒体在经营决策时必须十分重视人的行为的激励和影响,形成一种能促使人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机制。因此,把为新闻媒体进行决策、实施经营决策和达到决策目标提供有用信息作为其基本职能的管理会计,就必须提供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于批评报道来说,真实二字的分量更显得沉甸甸的。要做到完全的真实可以说是绝非易事,稍有不慎极容易造成新闻侵权官司。为保证真实。我国的新闻媒体一直要求“三见面”,批评稿发表前让各方审核。现在许多年轻的记者往往放弃这一原则,只听一方面的反映,听风就是雨,草率发稿,结果给自己、也给新闻机构带来麻烦。这些人之所以放弃“三见面”的原则,一方面与自身素质较  相似文献   

14.
杨育才 《青年记者》2004,(3):25-25,28
今天中国的很多报业集团,部有“大报主导,小报平民;大报掩护小报出击,小报支撑大报生存”的现像。甚至在同一份报纸上电可以发现,“头版主导舆论,二版发布信息,三版媚俗赚钱。”这种一个主体两种表现的现像或可称为媒体的双重人格。导致新闻媒体“双重人格”的原因造成新闻媒体“双重人格”的原因,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中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介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在公众中的口碑更佳。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更加尖锐,新闻媒体有时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当披露灾难经历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信息。针对人物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业界与学界观点也产生了分歧。本研究历时性地梳理了知情权与隐私权及两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两种权利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剧的原因。针对灾难报道的两权冲突大多属于私权利冲突的情况,本文建议新闻媒体以权利协调为基本平衡原则,并遵循“征得知情同意”和“协商隐私管理规则”的操作规范来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  相似文献   

17.
不同群体与新闻媒体的关联度不同,这是值得研究的“受众与媒体的关联度差异现象”。公务员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是“多元的互动关系”,即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与新闻媒体发生交往,或接受采访、或应对质询、或发布信息、或投稿撰文,应当说,掌握与新闻媒体交往的艺术,是每个公务员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8.
鲍义 《记者摇篮》2010,(9):20-20,19
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新闻媒体内容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的“新闻爆料”、“独家新闻”成为提升新闻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增加卖点的“良药”。隐性采访是一种获取“有价值”新闻的重要手段,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行业中被广泛使用,与公开采访相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慎说时尚     
现在有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动辄称“时尚”,因此有闹出一些笑话来的。杭州某报曾报道的“洋茶入口,龙井洗手”是杭州流行的“新时尚”.就是典型的一例。且不论这种新闻有“客里空”之嫌.单凭信口就说“新时尚”这一点,就未免失之轻率了。把个别现象硬往“新时尚”上生拉硬扯,这是哗众取宠的表现。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党报能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三贴近”,成了很长时间以来报业普遍提倡的办报宗旨。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开始重视为读者提供服务,采用许多新颖的报道形式,其中,“实用性报道”(也称“服务性报道”)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种实用性报道与一般新闻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