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范军 《出版参考》2021,(1):47-51
一代编辑大家周振甫先生集"学者型编辑"和"编辑型学者"于一身.在其漫长的编辑生涯和研究历程中,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从就读无锡国专的上世纪30年代学习此书,到80年代编校此书,再到后来展开以"部次条别之法"为特点的文史研究,周振甫以一本古代经典为依托,很好地将学习、编辑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对新时代的编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晓华 《出版科学》2007,15(5):17-18
编辑的"功夫"直接影响到刊物的质量,做编辑是要练"慢功"的,要做到心静、眼锐、手勤,脑活,如此才能真正做好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3.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北京晚报》努力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相机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做法:1.第一时间发动,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北京晚报》第一时间传达动员,将此活动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位编辑记者.同时,成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领导小组,总编辑担任组长,成员由副总编辑和各主要新闻部室主任组成.领导小组制订了《北京晚报》"走转改"报道工作方案,把"走转改"的任务落实到每个部门,细化到每个个人.不仅一线采访部门的编辑记者要"走转改",二线副刊周刊的编辑记者都要有自己的"走转改"联系点和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背景下,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搜索、推荐类新闻客户端凭借技术优势成为业界焦点.回顾国内网络新闻发展历程,从编辑核心时代到"搜索引擎+人工编辑"时代,再到机器彻底取代编辑时代的到来,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无不是互联网技术、社会大环境和用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编辑或许面临着其职业生涯最为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文章创新性地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效果受到普遍认可的人格类型测试工具——MBTI应用到图书编辑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在图书编辑职业生涯规划的几条主线中选择常规的那条—从文字编辑、策划编辑、项目负责人、编辑部主任到副总编辑、总编辑——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每一职业阶段所适合的人格类型特征,为实现图书编辑职业阶段的最佳匹配提供依据,避免出现"骨干编辑频繁流失、新老编辑衔接不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克雷默和霍夫曼的职业认同量表的理论探索视角下,从向心性、价值、团结、自我表现四个维度分析青年图书编辑职业认同的困惑,提出提升青年图书编辑职业认同度的对策,从而帮助青年图书编辑提升素质,助力其对编辑角色和编辑职业从"认同"到"坚守"的情感成长.  相似文献   

7.
合格编辑是这样打造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我国的出版业不可谓不发达,仅仅涉及书报刊画的编辑从业者就数以万计.可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对于编辑从业人员尚未有规范的职业培训,挂名"编辑学"的高等院校似乎很多,可真正能够培养合格编辑的则很少,因而在现实的编辑实践中,事业的延续仍然只能是一种师徒相承的工匠式传承.问题是,年老的编辑"师傅们"本身也有许多说不清楚的理论问题,因而后来的编辑实践也就只能是摸摸索索,随着形势变、"跟着感觉走",待到自觉入门、"悟出真谛"时,往往已是桑榆既晚、黄昏将近了.  相似文献   

8.
笔者当编辑10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造成同一刊物同一版面、栏目因责任编辑不同而编辑水平差距悬殊.细心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报刊也有类似问题.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正编辑的"想当然"是选题策划的基础和起点,从编辑的"想当然"到成熟的选题思路、架构,有一个多次论证、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表现为从主观到客观、从模糊到清晰、从概念到思路、从粗线条到方案、从碎片到完整、从初坯到成品的过程。选题论证既是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制度,也是确保和提高选题质量的必要程序。选题是编辑创造性思维的产物,编辑创新能力越强,创新的思维空  相似文献   

10.
编辑常常被称作"杂家",能否成"家"自有公论,但一般都有"杂"的特点.说到笔者的兴趣比较杂这一点,从这套"文存"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也许正符合编辑工作的需要.笔者的研究和写作对工作很有帮助,但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论述得往往不够深入,也反映了笔者作为编辑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科技书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着许多职责,诸如发稿、读校、出书出刊的数量、质量,出书出刊的盈亏情况和得奖情况等,都是老少编辑们终日忙碌、年年考量的.面对发不完的稿,读不完的校,有的同行戏称自己是"发稿机器".然而,在这"发不完的稿"和"读不完的校"之中,却包含着编辑的职业使命.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使命,并履行到"发不完的稿"和"读不完的校"之中,才是一个有头脑的编辑.否则,就真的成了一台"发稿机器".  相似文献   

12.
说到编辑工作,使人会油然联想到这样四句老话:一曰"为他人作嫁衣";二曰"当无名英雄";三曰"剪刀加糨糊";四曰"知识分子羞于谈钱(酬)".笔者在踏入编辑行列之前,乃至在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编辑之后,始终对上述四句老话很以为然.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业的介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版结构和工作秩序被重新调整,编辑的身份和工作也被重新定义.编辑只有厘清人工智能与编辑之间的关系,探索出更加合适的工作模式,才能适应和驾驭新的技术,并能够接受与技术共生的工作方式和价值提供方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编辑一方面在固守价值判断与伦理判断等核心功能中实现对编辑核心价值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要与人工智能在人机协调中实现共同进化.从全媒型与专家型到精深化与去专业化发展,随着职业功能与内涵框架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人工智能时代的编辑职业将会朝编辑理论发展的推动者、编辑人工智能科学家、编辑理论到实践的"转译"者以及非专业编辑劳动者四个方向分化,从而产生完全不同但又相互赋能的职业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4.
也谈『著编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编合一"是当前编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网络书刊的出版日益完善,即时出版成为可能.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编辑加工平台的功能日趋完善,使编辑方法简化,编辑功能弱化,学者的编辑化轻易就能实现.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著编(著者与编辑)关系是从"分离"到"合一"的演变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后期,在网络书刊取代所有其他形式的书刊后,将形成"著编合一"的现象:即所有的学者都将实现编辑化,最终编辑就不再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只能作为著者的一种附带劳动而存在.  相似文献   

15.
周冀 《出版广角》2021,(7):53-55
学习西迁精神就是要开展以"爱国、奋斗"为核心的奉献报国精神的教育,引导和鼓励更多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作用.文章以编辑策划弘扬西迁精神的校史类著作《交通大学西迁》为例,从图书前期策划到具体实施细节,包括选定作者、筛选史料、撰稿方案以及编辑流程和编辑特点进行阐释,以期为同类图书的策划出版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编稿两忌     
编稿,即编辑加工文稿.它集政策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学术期刊编辑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提高编辑加工质量是出好刊的根本保证.由于编辑加工是在对文稿审读后决定采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编辑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认真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即达到"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的境界.笔者在多年从事学术期刊编辑的实践中体会到,编辑加工文稿的过程,是编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必须以诚相待,全身心地投入,并做到"两忌".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以通俗小说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晓,事实上一生著有数百万字新闻评论作品的他,更是一名出色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从1918年开始记者生涯,到1948年秋辞去北平<新民报>的编辑职务,张恨水从事报业工作达30年之久.他干过记者、副刊编辑和主笔,任过副总编辑、总编辑、报社社长,在新闻界有"全能报人"之称.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技术方便了录像档案的利用,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和调用而不破坏原有档案内容,也更有利于原有载体的保护.本文就数字化的技术和工作过程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此抛砖引玉. 一、录像档案的数字化技术及其特点 录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包括存储格式的转换、模拟信号的采集输入、编辑、数字信号的输出利用等工作,最常见的方法是采用"非线性编辑技术".所谓"非线性编辑技术",就是把声音、图形、图像等变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字信号,存放到计算机的硬盘上.然后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数字音像进行编辑处理,再以数字格式输出到网络、光盘、数码录像带上面去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浅谈"把关人"的把关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颖 《编辑之友》2002,(5):54-54
新闻报道是一个取舍的过程,选择受到媒体定位、受众需求和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心理学家列文首创"把关人"这一名词,用来表明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功能.媒体把关是一个有组织、环环相扣的过程,而编辑在整个把关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他直接决定稿件的刊发与否,因此,编辑把关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乃至整张报纸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一生有60多年致力于编辑出版工作,他对编辑职业的认知经历了由不知到"知之"的阶段,他对编辑职业的热爱由"好之"升级到了"乐之"的境界。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和实践证明:对编辑职业的"知之",需要具备自信心、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对编辑职业的"好之",需要从浓厚的兴趣和全身心的投入中培养;对编辑职业的"乐之",需要从作者的感激、读者的好评和同事的敬业乐群中体味。追忆叶圣陶对编辑职业"知之、好之、乐之"的心路历程,旨在承继和弘扬其敬业、乐业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