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张恨水先生(1895—1967)原名张心远。据说,他少年时就十分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那首《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于是取了“恨水”二字作为笔名,意在勉励自己珍惜光阴,不要叫时光像流水一样白白东逝。“恨水”原是为了惜时。这位近代言情小说大家的一生,的确是没有白费。他活了72岁,写作生活逾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乌夜啼》,张恨水截取其中“恨水”二字  相似文献   

3.
因为文坛世纪老人冰心去世,我翻箱倒柜寻找她过去给我的信时,却翻出已故现代作家符号的几封信来。其中1995年9月26日的一封信上谈到张恨水与冰心的关系,不无史料的价值。文坛上对张恨水的笔名,历来有“因为追求冰心不成,而恨水不成冰”之说。但同时又有不少人...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垦殖学堂。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历任《皖江日报》编辑,《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等职。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闲话     
人晚常观电视剧,久有所感,乃想说几句闲话。先进人物,未结婚的,佳偶难求,谈一个吹一个;结过婚的,总是不能照顾家庭,惹得妻子埋怨。情节现成,各行通用,信手拈来,可称“白搭”。张恨水曾对要他作《续啼笑姻缘》的读者说:“酱油汤越冲越淡”。但后来他还是续作了,果然该而无味。遗憾的是现在某些电视剧的作者不接受恨水先生的教  相似文献   

6.
几家报纸对鲁迅使用笔名的数量说法各异,莫衷一是,使人不知该相信谁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1月2日第4版,《鲁迅笔名浅谈》一文中说:“鲁迅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辽宁的《青年知识报》1999年11月3日第三版,在题为《鲁迅的笔名与爱憎》一文中说:“鲁迅的笔名共有130多个。”《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四版,在题为《鲁迅笔名知多少》一文中说:“鲁迅使用的笔名大约有158个。”上述三报三种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章回小说作家,也是一位老报人。 1919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这20年间,一直住在北京为报纸工作。当时日本大特务土肥原以拉拢反日爱国知识分子为能事。他对于亲日的华人,亲而不尊,视为猎人养的狗,而对于反日者则曲意逢迎,拉拢下水。当张恨水把抗日义勇军的故事写进《啼笑因缘续集》以后,土肥原拉拢张恨水更加变本加厉。他请人送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各一部,婉恳“赐予题签,藉留纪念,以慰景仰大家之忱”。张恨水乃傲骨狂士,毅然改赠《啼笑因缘续集》一本,并题: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萧笛时下提起《啼笑因缘》,恐怕不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张恨水办报纸、当记者,知道的人恐怕就未必多了。其实写小说在张恨水说来只不过是“副业”,他的终身职业是新闻记者。从1918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48年退职,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长达三十年...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史料》2004,(1):56-56
鲁迅写的文言小说《怀旧》,是用笔名“周卓”发表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上,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而写成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用“鲁迅”笔名发表在同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1.
曾彦修     
一目 《出版参考》2009,(1):M0002-M0002
曾彦修,笔名严秀。1919年生于四川。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1944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49年后历任《南方日报》社长、人民出版社社长等。他用“严秀”笔名发表过大量杂文,如《论睁眼看世界》、《从“孟德新书”失传说起》、《九斤老太论》、《论“歌德派”》等。著有《严秀杂文选》等。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首推张恨水.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他每天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其效率才思可谓天下无敌.他不仅用连载小说救活了多种报纸,且以一支笔养活着数十口人的一个大家族,一生创作作品高达2000余万字,堪称海内第一.张恨水原名张心远,而说到张恨水这个笔名的来历,还与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接受这部厚厚书稿的编辑工作时,对它在《艺谭》杂志上连载所获得的好评已有所闻。连载时书名是《张恨水评传》,而送来准备成书出版的书稿改名为《闲话张恨水》,其实里面扩充了两部分内容:创作的分析总结和作品系年。对作者的勤勉和谦逊的风度,我首先便有了个好印象。若冠名以“评传”,无疑会震人耳目,但作者不是张恨水的亲朋故旧,与张恨水本人更是没有直接的交往,缺少第一手的资料,加  相似文献   

14.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04,(11):25-25
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真是十分苛刻,仅以1941年重庆《新民报》晚刊在11月、12月二个月的统计,共开人大小小“天窗”65个!而在11月5日到22日的18天中,消息和文章被删减、扣压者,竟有30起!张友鸾按奈不住心中的不平,以“悠然”的笔名,写作了《剪草狂》一文:  相似文献   

16.
王传宝 《青年记者》2016,(22):14-15
近来,在中国传播界,暖新闻作为一种正能量的叙事引发了业内的关注.放眼全国,开设暖新闻栏目的媒体不计其数,甚至不少媒体成立了暖新闻联盟.暖新闻走红,作为新闻伴侣的评论,也迅即响应起来.2016年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开设“暖评”专栏,该报编委曹林也于1月21日开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曹林的时政观察”上设置“曹林暖评”.一股暖新闻、暖评的清新之风,席卷而来.7月25日,现代快报主办、上线不久的“ZAKER南京”,推出了该报副总编辑郑春平主创的《无人区守边人!我陪魏叔一起巡边疆》H5作品,推出后产生刷屏效应,上线12小时收获46万+点赞,笔者以肖余恨的笔名撰写的暖评《让忠诚成为一种习惯》,也广获好评.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之爱侣,文字联姻、诗书言情者,知多少! 可知这一对?“战地青衫侣”,邓拓、丁一岚。翻开诗卷读读吧:一九四二年,《心盟》:“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邓拓诗)一九七九年,《挽联》:“山海风波心盟永忆,万家恨雪云际长明。”(一岚词),数十年间,沧海横流,有多少悲壮情怀,绵绵情爱!当丁一岚对我轻吟那诗句,眼中流动的是何等感人肺腑的深情! 一九四一年冬,那一夜,晋察冀根据地,平山县。  相似文献   

18.
1956年,我来到北京西城砖塔胡同43号一处小四合院,叩开了张恨水家的大门。他家里人说,张先生前几年得的脑溢血症虽然好了,近来身体又不适,不便会客。可是,恨水先生听说是新华社记者来访,还是抱病接待了我。  相似文献   

19.
岳洪治 《出版史料》2010,(1):116-121
近年来,随着《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纸醉金迷》等电视剧的热播,张恨水和他的小说,重又回到百姓们的生活中。张恨水这位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章回小说大家和他的作品,持续受到诸多出版机构和影视传媒的追捧。这个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和出版、影视产业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20.
凌大 《新闻记者》2004,(3):54-54
某晚报2004年1月12日第22版题为《另辟蹊径》的文章中说:“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从此他便开始系列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的写作,一发而不可收拾。”另一家报纸2003年12月19日题为《报人作家张恨水》的文章中也写道:“……他先是小试牛刀,后来竞一发不可收拾。”其实,上述两例中的“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