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通过唐代的科举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科目设置等内容的讨论,找出了我国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色,并寻求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科举制度史上防范考试作弊问题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隋唐以来历代制定的防范科举考试作弊的主要举措,其许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科考类书籍出版日趋盛行。宋人文献记载所示,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相比之前,发生巨大变化。在科举制度影响之下,加上雕印技术的发达,宋代出版生态呈现新的态势,科考类书籍市场尤为繁荣。文章为研究宋代文化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杨齐福 《历史档案》2002,(4):106-113
科举制度在近代终于结束了它上千年的历史 ,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无法适应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但是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则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科举制度衰亡的必然性。一 知识结构的新取向传统士人的知识结构以儒家学说为主体 ,这种知识结构既是科举考试束缚的结果 ,又服务于科举考试之目的。 1 9世纪初 ,一些士人在实学传统和经世学风的影响下 ,企图突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他们关注风土人情、山川形势、河工漕运、盐政驿站等 ,以增加国计民生知识 ;他们摄取数学、地理学、天文学等 ,以拓展知识视野。这表明有…  相似文献   

5.
会馆是科举制度和商业活动的产物.会馆又分行馆、试馆和仪馆.工商业者为联络感情,协调事务,需要建立行业集会之所,于是就有了工商会馆,一般按行业设立,也叫行馆.明清两朝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会试,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废止,应试的举子达130多万人次.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以及国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考试制度,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贡院是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专用考场.作为“抡才重地”,贡院是中国唐代到晚清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从唐宋至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著名学者都经历过贡院场屋生活.贡院建筑规模宏大,考试规制严密,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逐级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它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促成了中国在古代的先进,亦造成中国在近代的落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统一高考制度、各种认证考试等现代考试就是在借鉴、吸收科举考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必须在继承和创新中实现着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各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要乃至唯一阶梯。由于科举制度一开始就把考试与功名利禄捆在一起,一个人只要通过各级考试取得做官的资格,就可借助官位谋私发财,终身享受富贵荣华。因此,科举考试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和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相伴随。特别是明清时期,科场考试中的舞弊之风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9.
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我省运城市临猗县一村民家中珍藏着20余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卷文、文章,对研究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省文物局日前在运城市进行民间文物摸底普查时,在临猗县的乔同华老人家中  相似文献   

10.
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已臻于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以设立官卷与亲族回避为核心的官员子弟科举考试制度,亦为清代科举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考察和理清该制度的基本设计与运作情形,有助于深化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唐代中后期.朋党甚盛,造成王室卑弱,政局不稳.这样的历史教训,对宋太祖君臣来说,可谓殷鉴不远.因此,自宋太祖朝起,对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科举考试更为严密和开放,以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延揽平民中的优秀人才,巩固其政权的统治基础.宋太宗即位后,继续采取措施,改进科举取士制度.在此,本文对宋太祖、太宗时期的科举改革情况作些简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完颜亮虽然以篡逆登基、在历史上向以暴君闻名。但实际上完颜亮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在很多方面奠定了金代各项制度的基础。金代的科举制度就是在完颜亮手中最终定型,完颜亮对科举考试也非常重视,也选拔了一批后来的名臣文士。  相似文献   

13.
元代的科举制度,滥觞于太宗十年(1328)的"戊戌选试"。但由于种种原因,正式的科举考试方案竟然长期在朝廷议而不决,直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才正式颁布施行,其后又自顺帝元统  相似文献   

14.
在七朝古都的开封城东北隅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坐落着河南贡院碑和执事楼(今河南大学校园内)。河南贡院是我国著名的四大贡院之一,也是科举制度自隋大业元年(605)设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的宣告终结地。2005年是中国科举制度被废除的第100个年头。河南贡院始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终结地。最初,河南贡院只供本省三年一次乡试会考之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开封的地方官在河南贡院的后面周王府(今龙亭)遗留的煤山上修建了一座万寿亭,占用了河南贡院的大片土地。那里地…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科举制度废除100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也就是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今天的人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和解读科举?一、科举废除为哪般自隋、唐开科考试,历经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里,对科举考试,特别是对八股考试,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北宋年间的王安石时代,清朝的康熙、乾隆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上解送入试。每当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地方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考生称作“天荒解”。  相似文献   

17.
《集韵》成书后,久不显于世,究其深层原因有五:1.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学术风气的转变;2.《礼部韵略》和《平水韵》两个系列韵书的风行和广大士人的尊崇,减少了对《集韵》的需求;3.科举考试所需的音韵、文字和训诂的各种知识,大都能够从《集韵》的简缩本《礼部韵略》中得到满足;4.《集韵》异读字下不标注又切,难于检索;5.《集韵》没有处理好传统音系与创新音系的关系,势必导致宋以后文人的抵制。  相似文献   

18.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了南北榜案,事件经过已可基本还原。通过分析,论证这次事件不是科场舞弊案件,而是一次由明太祖发动的政治事件。其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科举考试中出现的南北失衡问题,以维护政治格局的平衡,避免遗留国家动荡的祸根,最终成为明朝科举制度改革的开端,以宏观视角分析明太祖发动这一事件的政治原因,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刘丹  霍俊彦 《兰台世界》2014,(2):129-130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唐,明代科举制度上承唐宋元三代,下启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学风的影响,为研究明代学风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金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档案文献。是科举考试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也是封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清代的金榜原存于清朝内阁,大、小金榜成套。大金榜最长者近二十米,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昭示天下。小金榜用于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全部金榜为黄纸墨书,满、汉文合壁。钤用"皇帝之宝"。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大金榜,是科举制度终结前的最后一张"金榜"。这份世间惟一的"大金榜"高80厘米,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