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面来风     
《档案天地》2012,(7):63
英国公布绝密档案曾想提前30年归还香港日前,英国政府公布了一批绝密档案,这些档案显示: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曾考虑提前归还香港。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内地爆发后,逐渐波及到香港。1969年3月,英国内阁下属的香港问题部长委员会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建议迅速与中国进行非正式接触,尽早与北京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英国  相似文献   

2.
英国政府最近公布了一批绝密档案。这些档案显示:上世纪60年代末,英国曾两度考虑提前归还香港。 1969年3月,英国内阁下属的香港问题部长委员会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建议与中国合作解决香港问题。报告指出,“如果不考虑中闰对香港的主权,任何解决香港问题的途径都不会成功”。因此.报告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向中国表示,英围会在时机成熟时完全撤出香港。报告还建议迅速与中国进行非正式接触,应在不晚于80年代早期与北京就香港问题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法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串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冷战期间曾几次遭遇美苏两国的核讹诈,这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但鲜为人知的是,英国也曾制定过用核武器进攻中国的计划。6月30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一批1957年—1961年间的绝密档案,从而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为了防止中国收回香港,英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怕中国武力收复香港,英国秘密制定核战计划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开始了经济起飞,在英国经济地图上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当时的香港不仅成为英国工业制品的倾销地,还成为英国与亚洲各国经济往来的桥梁,许多英国大型公司也纷纷在香港安家落户。与此  相似文献   

5.
明年的7月1日,是一个值得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庆贺的伟大日子,中国政府将在这一天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五星红旗将在这块历经了150多年殖民统治的土地上升起。 和任何一个为摆脱殖民枷锁,洗却历史耻辱的国家和地区一样,香港在走向’97的道路上,在回归祖国的历程中经历了种种曲折。 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英国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行割占和租借了香港。清朝被推翻后,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多次阐明对香港问题的立场,指出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不受过去英国政府同中国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约束,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对整个香港地区恢复行使的主权。 1972年,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非殖民化特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外国记者笔下的世纪瞬间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中国的盛典的报道。很多报道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6月30日零点那个神圣的世纪瞬间:[路透社香港7月1日电]6月30日午夜时分,当查尔斯王储将香港归还中国时,英国结束了一度强大的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随着时钟指向156年殖民统治的尽头,响起了英国国歌声,英国国旗落下,英国结束了它对香港最后的统治。随着7月1日的到来,响起了中国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法新社香港7月1日电]156年来一直是英国统治的香港,今天回到了中国的治理之下。在一次…  相似文献   

7.
1943年初,宋子文代表当时中国政府,赴美洽商欧洲善后问题,并于3月13日发电给蒋介石,汇报商讨的经过。文中提及到中英问题时,来请求美国出面让英国自动交还香港(包括九龙).然后划出一部分区域作为自由港,并保全英国侨民在香港的一部份权利。美国政府代表回答说:“英愿放弃香港”,①并表示香港军事重要性已不存在,“战后再商交还九龙问题。”②驻英国的顾维韵大使世了解到该国政府愿交还香港。蒋介石当时也同意在英国交还香港后,声明该地区为关税自由港,但必须由中国政府自动宣布,不作为英政府交还香港的附加条件。后经落的提…  相似文献   

8.
英国下院的辩论还广泛地涉及了英国的对华政策问题,诸如对中国新政权的承认,香港的前途,中英贸易,英国在华的长远利益,以及对中国局势发展的估计和对策等.由于议员们的党派背景不同,观点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英舰冒着介入中国内战之险而在长江航行这一问题上,大多数议员都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9.
港英当局准备销毁秘密档案/《参考消息》19941.23.英国正用缩微胶卷拍摄香港秘密文件,以使在1997年香港移交给中国之前把这些文件送出去。据《星期日邮报》援引政府高级官员的话说,旧文件将被销毁,一些文件没有复印就要被扔掉。该报说,数百或数千宗档案...  相似文献   

10.
可以开怀干一杯了香港大公报总编辑曾德成1982年9月24日傍晚,刚参加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走出人民大会堂时,一位相熟的外国记者对我说,英国要交回香港了。他作此判断,说是因为英国首相既已向中国领导人提出谈判香港前途问题,从中...  相似文献   

11.
香港基本上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与版权。关于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以及版权,香港很少有立法。所有都是依据英国的法律。香港的专利制度,凡在英国获得承认的专利,只要规定期限内在香港注册,就可以获得如同在英国一样的专利保护。香港的商标法,依随英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有以1938年英国《商标法》为蓝本。版权的法律保护也与英国连为一体。凡在英国获得版权保护的作品,在香港就受到保护。反之,在香港受到保护的作品,在英国亦受到保护。 早期香港,知识产权较混乱,假商标很多。假货充真货,假商标冒真商标充斥市场。假货在香港是有名的。版权,过去也很混乱。在香港办刊办出版社,注册很容易。但多少年以前,真正立意办出版的人不多,许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著作里,唯一提到的中国近代报纸,便是《中华之友》报,这是一家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1856年10月,英国制造了“亚罗号”划艇事件,并以此为借口,揭开了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马克思密切注视着中国的局势,撰写了十来篇有关中国问题的通讯。为了写好这些通讯,他研究了在英国有可能得到的所有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13.
台港澳之窗     
英国出版商看好1997后的香港 1997年将要回归中国的香港不仅吸引着众多的出版商,而且将拥有最多的读者——大陆读者。 对香港出版人士来说,香港图书购买力只是正餐前的开胃酒,中国大陆才是正餐。因此1997年的香港看到的是中国这个潜在的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市场。 香港拥有非常优秀的印书服务及工人,这是新加坡所不可比拟的。因此,一些出版社将业务移至新加  相似文献   

14.
1840年6月,英国“东方远征军”侵入我国领海,在封锁珠江、顺犯厦门、递交《英致中国钦命宰相书》副本后,根据英国政府的训令,于7月5日大举入侵舟山,占领了定海。从而,正式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英军侵占定海,这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侵略军用武力征服的中国第一个县城。但在时隔7个月之后,英军又撤出了定海,占领了香港。英国侵略者为什么要放弃县城,而占据香港呢?本文试据有关档案及文献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求正于专家、学者。一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舟山蓄谋已久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它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南北航道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  相似文献   

15.
孙苗 《新闻世界》2011,(9):171-172
自鸦片战争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后,香港由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报业的中心,繁荣程度可想而知。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报业从港中心向沪中心转移,上海成为中国报业的中心,香港次之。笔者认为,报业发展中心的转移主要是由于当时上海有比香港更优越的媒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学界     
香港,中国的“明珠”;上海,中国的“东方明珠”,谁能成为新世纪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很多香港人担心香港在过去一直扮演的“对华贸易中转站”的独特角色将很快被上海取代。上海能否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而一举超过香港成为新的商业、金融中心,并登上中国最大城市的宝座? 英国《经济学家》近期发表文章,分析了香港和上海两个城市各自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文章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0年IT业经济泡沫的破  相似文献   

17.
当许多人对香港的前途感到怀疑的时候,卫奕信一直怀有信心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当时只有20多岁的卫奕信很酷,经常开着一辆红色敞篷跑车去上班。当时,他在英国驻北京代表处工作。人们都知道,卫奕信曾在1987年到1992年担任香港总督。但事实上,他对香港问题的介入远远不止这些。卫奕信说,在60年代,虽然英国在北京的代办处规模很小,但他们还是想办法提出香港问题。不过,因为缺乏高级别的联系渠道,同时也因为时间不很紧迫,香港问题当时没有提上中英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8.
对香港新闻自由的审视与思考戴晓华新闻自由问题是香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问题之一。港英政府官员曾多次直言不甘地称新闻自由、法治和自由经济政策,是英国管治香港的三大支柱港府要“翻山越岭,捍工香港的新闻自由”等等。新闻自由在港英当局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9.
"香港就是那个给中国和英国示范他们该如何做的孩子"从最初的财政大臣,到后来的外交大臣、副首相,杰夫里·豪是撒切尔内阁中任职最长的大臣。1983年到1989年,在担任外交大臣期间,他是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英方主角之一。当他在英国议会大厦的咖啡厅里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时,谈起往事,81岁的豪勋爵(他更喜欢别人这么称呼他)仍然思路敏捷,措辞坦率。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香港报业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新闻事业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成长起来的,这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得很好,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被移植过来,市民的文化水平也较高,这些给香港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其他地区所不及。 香港是中国封建统治势力难以达到的地区。中国人在这里办报,固然要受到英方的制约,却又为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主要是反政府力量)开展国内斗争提供某种便利条件。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化,牵动着香港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