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八面来风     
《档案天地》2012,(7):63
英国公布绝密档案曾想提前30年归还香港日前,英国政府公布了一批绝密档案,这些档案显示: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曾考虑提前归还香港。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内地爆发后,逐渐波及到香港。1969年3月,英国内阁下属的香港问题部长委员会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建议迅速与中国进行非正式接触,尽早与北京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英国  相似文献   

2.
英国政府最近公布了一批绝密档案。这些档案显示:上世纪60年代末,英国曾两度考虑提前归还香港。 1969年3月,英国内阁下属的香港问题部长委员会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建议与中国合作解决香港问题。报告指出,“如果不考虑中闰对香港的主权,任何解决香港问题的途径都不会成功”。因此.报告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向中国表示,英围会在时机成熟时完全撤出香港。报告还建议迅速与中国进行非正式接触,应在不晚于80年代早期与北京就香港问题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都把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首次访问中国作为英国表达愿意解决香港问题的开端,而最新的解密档案却揭示,英国早在60年代就曾慎重考虑过香港问题的将来,甚至两度谋划把香港归还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冷战期间曾几次遭遇美苏两国的核讹诈,这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但鲜为人知的是,英国也曾制定过用核武器进攻中国的计划。6月30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一批1957年—1961年间的绝密档案,从而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为了防止中国收回香港,英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怕中国武力收复香港,英国秘密制定核战计划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开始了经济起飞,在英国经济地图上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当时的香港不仅成为英国工业制品的倾销地,还成为英国与亚洲各国经济往来的桥梁,许多英国大型公司也纷纷在香港安家落户。与此  相似文献   

5.
在绝大多数内地读者看来,丁聪自1957年被打成右派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段时间里他的漫画创作是一个空白.但是,对一个香港读者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在1963-1964年间,丁聪曾与老报人龚之方合作,以"北京小事记"为名,在香港<文汇报>上开设专栏,连续发表了数百幅新闻漫画作品.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新闻性、时代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60年代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和专家们解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提供了许许多多丰富而形象的细节.  相似文献   

6.
1943年初,宋子文代表当时中国政府,赴美洽商欧洲善后问题,并于3月13日发电给蒋介石,汇报商讨的经过。文中提及到中英问题时,来请求美国出面让英国自动交还香港(包括九龙).然后划出一部分区域作为自由港,并保全英国侨民在香港的一部份权利。美国政府代表回答说:“英愿放弃香港”,①并表示香港军事重要性已不存在,“战后再商交还九龙问题。”②驻英国的顾维韵大使世了解到该国政府愿交还香港。蒋介石当时也同意在英国交还香港后,声明该地区为关税自由港,但必须由中国政府自动宣布,不作为英政府交还香港的附加条件。后经落的提…  相似文献   

7.
可以开怀干一杯了香港大公报总编辑曾德成1982年9月24日傍晚,刚参加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走出人民大会堂时,一位相熟的外国记者对我说,英国要交回香港了。他作此判断,说是因为英国首相既已向中国领导人提出谈判香港前途问题,从中...  相似文献   

8.
从中南到北京1950年2月,我从武汉到北京参加全国重化学工业会议,遇见1944年在重庆认识的蒋一苇。当时,他办有一份科普杂志,叫做《科学与生活》,我曾参与了该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1946年我们分手,1949年初在香港见面时,他在香港三联书店科学技术编辑组负责科技读物的编辑工作。解放后,三联书店总管理处由香港迁到北京。为了适应形势  相似文献   

9.
他既不是政界要员,也不是商界巨头,更不是专家学者,然而,他凭借全球化时代的制胜武器——信息,在全世界刮起了持续30多年的“默多克旋风”。 他在自己的祖国澳大利亚建了新闻集团后,60年代大举进入英国媒介市场,80年代成为美国媒介市场的主宰者。现在,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香港、日本等地拥有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合(网)、电影公司、出版社、航空公司、运动队,其中包括占总销量1/3以上的英国报纸和美国第四大电视网福克斯广播公司,个人资产总值2000年就达到144亿美元,人称“全球化时代的信息殖民者”。  相似文献   

10.
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雷金纳德·F·约翰斯顿(中国姓名为庄士敦)先生是苏格兰人,曾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自1898年起。庄士敦历任香港英总督私人秘书、英国租界地威海卫行政长官等职务。他曾遍访中国名山大川,熟悉各地风土人情,还通晓中国历史,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是个“中国通”。1919年3月,由李鸿章之子李经迈推荐,经当时的民国总统徐世昌与英国公使馆联络,庄士敦被清王室正式聘为溥仪的英文教师,入宫执教。当时溥仪是十四岁的少年。庄士敦的到来,使清末小朝廷发生了一系列的震荡。因为庄士敦不仅仅教授溥仪英国语言,还向他灌输西方文  相似文献   

11.
香港 一,历史概况 香港早在1927年就有了新闻教育,但是影响不大,时断时续。萨空了于1946年在香港文化供应社出版的著作《科学的新闻学概论》,当时较有影响。 香港的商业文化较为发达,但学理研究氛围不足,因而英国实用性的短期新闻培训传统浓厚。直到  相似文献   

12.
杨洁 《浙江档案》2007,(8):30-31
Frank England是英国内地会(CIM)成员,他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只身来到中国传讲圣经,先在安庆学习中文,然后在临海生活和工作了20年。其间,他周游浙江的城镇和乡村,用相机记录下了30年代浙江的风土人情。这里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民情民风。  相似文献   

13.
英国政府最近公布了一批绝密档案,这些档案显示: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曾两度考虑提前归还香港。  相似文献   

14.
伊恩·莫里斯去过很多次香港,但北京还是第二次来。他语速很快,有着英式的绅士风度。11月14日在长江商学院演讲时,为了照顾同声传译,他说话特意慢了半拍。因为《西方将主宰多久》以及《文明的度量》在中国再版,莫里斯新近又被中信出版社评为2014年度影响力作者。2007年,莫里斯第一次来到北京,和夫人白驾去了许多地方。  相似文献   

15.
香港三联书店近期出版一套《香港历史问题资料选评》丛书,包括余绳武《割占香港岛》、刘蜀永《割占九龙》和刘有宽《租借新界》。三位作者都是国内专门研究中英关系和香港历史问题的专家。余绳武在《割占香港岛》书中指出: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iot)于1841年1月20日公告中宣布他和中国钦差大臣琦善已就割让香港岛达成的《初步协议》,是纯属虚构的谎言,当时连英国外交大臣也对该公告的真实性及其效力深表怀疑。其实,当  相似文献   

16.
钟叔河先生是岳麓书社的第一任总编辑,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进入编辑行业不久。在此之前,钟先生已经因为主编了“走向世界丛书”而蜚声海内外。我旁听过加拿大文化参赞、法新社记者和他的访谈,看见过香港电视台在他的办公室拍摄的专题片,脑海里至今仍保存着从北京或从香港来的大学生、研究生专注而崇敬地请教于他的印象……即便置身于二十年后配备手机、笔记本电脑、专车和专用司机、副手及总编辑办公室等等的今天,总编辑都应该是很忙的,可是当时“走向世界丛书”还没有编完,钟先生仍然要为每一种书写一篇“文与其人”的叙论,我看见他一开头总要撕掉好几张纸,然后在三百格的稿纸上一丝不苟地写,并不假人之手誊抄或打印。不仅如此,像如何为丛书撰写边批,如何将古人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外文词句还原,再注释今译,如何做分类索引,无论多么细碎、多么繁难的问题,他都要为编辑人员给出最有效的指引。  相似文献   

17.
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1980年代初论及大陆由乡入城的改革时曾断言,国企改革将不如农村改革那样顺遂,因为当时视“股份制改革”为畏途的园企,将面临产权虚置的难题,而农村改革能够回避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云南档案》2012,(7):10-10
上海档案信息网:日前,英国政府公布了一批绝密档案,这些档案显示: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曾两度考虑提前归还香港。  相似文献   

19.
孙苗 《新闻世界》2011,(9):171-172
自鸦片战争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后,香港由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报业的中心,繁荣程度可想而知。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报业从港中心向沪中心转移,上海成为中国报业的中心,香港次之。笔者认为,报业发展中心的转移主要是由于当时上海有比香港更优越的媒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的广播人和广播发展趋势陈毓祥从香港广播业的演变看广播的优势广播在香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大概是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家庭手工业开始发展,逐步发展到初级工业。那时是香港广播事业的高峰期。因为当时的听众都是工厂的工人,尤其是女工,很流行写信或者打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