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出版正在向数字化趋势发展.文章从文化创新呈现的内涵入手,了解艺术出版物的分类与特征,分析基于文化创新背景下提升艺术出版物原创力的重要性,进一步阐释提升艺术出版物原创力的措施,为出版机构与相关人士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罗燕丹 《今传媒》2016,(4):145-146
民间美术作为我国文化宝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研究民间美术在文化传播当中的功能是极其重要的.本文拟从民间美术的内涵以及本质出发,探讨和研究民间美术的文化传播方面对民间艺术传承的、对传统文化保护、对艺术本质性的保持等功能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绳骥 《新闻世界》2012,(9):179-180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繁荣相关的。戏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在传承文化、教化民众,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熔铸灵魂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其它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新编庐剧《荠菜花》是杨刚的又一力作。该剧以独特的视角,反映新一代农民工的追求想往,和他们的亲情故事。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互联网”背景下,要以“互联网+”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资源和互联网要素的充分交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价值链条协同化及跨界运作一体化;以“文化+”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在创作创意、生产传播、营销服务等产业链上的价值提升,逐渐构建基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传播和创新创造的新文创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雷军 《今传媒》2023,(3):113-115
高校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相关政策的宣传者、优秀典型的塑造者、先进经验的传播者。本文以乡村文化振兴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总结了高校在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开展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并以《民间艺术与设计》一书为例,阐述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的策略,总结了利用设计创新传承并发扬民间艺术、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事业贡献高校力量的方法论,旨在为推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王键 《大观周刊》2013,(8):35-35
中国的民阀艺术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间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艺术题材取决于自然和生产生活,是对大自然生命和人类的劳动的艺术化体现。作为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甩样有着艺术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民间艺术是大众艺术,覆盖面积比较广泛,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7.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它们更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留住记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其中风筝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构成民间生活的组成部分,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民间美术文化的影响,更以其鲜明的娱乐性和无穷的趣味性丰富着百姓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传媒》2017,(24):6-7
任贤良:一是要促进共同发展,传承创新,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和传播.促进本民族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薪火相传,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鼓励和支持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推动网络文化内容、技术、模式和业态创新,为各国人民打造更富内涵和魅力的网上精神家园.二是要推动共同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三是要加强共同规范,激浊扬清,共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四是要鼓励共同参与,以文化人,积极推动各国人民民心互通.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思维突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形态和结构,通过"融合、创新、互联"的模式给各行各业带来机遇和无限可能,为传统行业注入活力和助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积极开创"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加深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与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各界等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优质产品、品牌和传播平台,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新模式、新形态和新风格.  相似文献   

10.
张磊 《出版广角》2019,(4):42-44
媒介已成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新媒体技术发展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使传统民间艺术主动回应媒介文化力量的召唤,转型为媒介景观化的民间艺术,演变为文化消费品或审美欣赏的对象。文章重点论述媒介化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现代转向的历史逻辑以及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提出建构现代民间艺术审美话语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艺术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首创了剪纸动画,将这一传统艺术搬上了动画的舞台.反观今日,很多传统艺术都淹没在信息社会中,渐渐变成了陈旧、老套的代名词.与时俱进是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前提,将数字动画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既有利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还能使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创新是对既有成就的突破,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所以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文化的隔断和舶来品的移植;没有创新的传承,是文化的守旧和前进动力的丧失.中国文化之所以五千年延绵不断,就在于先贤们自觉地维护着文化的传承,并不断地进行着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宋浩敏 《出版广角》2016,(24):30-31
文章围绕传统出版如何跨界的话题,提出互联网时代只有综合应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扩大影响力,才能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才能更大地提升出版业文化传承的质量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艺术档案是全面真实记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情况的重要载体,对服务文化事业发展、探寻文化艺术发展脉络、研究文化艺术发展史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从事艺术档案管理的工作实践让笔者认识到,优化档案室藏、注重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是实现文化艺术档案传承民族文化、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社会和历史价值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艺术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文化发展、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和提高艺术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对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书写民族文化艺术的新篇章,需要关注数字出版新形态的再媒介化特点,发挥原有媒介形态的传统优势,融合创新形态的特点,确保数字出版作品兼顾文化严肃性与消费活跃性。数字出版的创新发展,需要在设计生产的全流程关注民族符号提取、文艺表达创新、核心受众触达、审美印象引导等四个环节。面向未来,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上,数学出版需要注重发掘阐释性作品等独特类别,推动系统性、专题性的创作工程,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共享交流,体现并塑造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对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的传承与弘扬,为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档案是校史文化的载体,是校史文化传承、培育的重要源泉。挖掘档案文化内涵,传承培育校史文化,是高校进行内涵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学校档案文化建设相关实践,探讨加强校史文化传承和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漳浦民间剪纸源远流长,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而升华为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阐述了漳浦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渊源和艺术特色,分析了漳浦民间剪纸艺术和传承与发展现状,从提高认识和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加快漳浦剪纸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陕北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造型特征及艺术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以求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学习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并针对陕北民间剪纸在新时代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对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学艺术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学艺术事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着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开发和创新、发展。当前,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实行科学、规范、系统地管理艺术档案,做好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在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兰台世界》2014,(Z2):34-35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挖掘工作的高度重视,研究和记录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史,着力研究探索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各种途径,成为了文化工作者特别是艺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弥补由于现存艺术档案不完整造成的文化记忆的缺失,使一些濒临灭亡的剧种、优秀的传统剧目、民间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采用艺术人物口述的形式搜集艺术档案资源,成为抢救和挖掘辽宁文化信息资源的有力手段。"口述史"就是以口头叙事的方法,讲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