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基于信息融合的档案知识服务,是借助信息融合的理念和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用户需求信息等进行综合处理与协同利用,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在数据层面的关联和知识层面的重构,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档案知识发现和知识服务的过程.论文构建了由一个目标、两种资源、三个模块、四个环节构成的基于信息融合的档案知识服务框架,并从多源信息获取、信息综合处理、信息融合和档案知识服务方面,探讨了基于信息融合的档案知识服务实现流程.  相似文献   

2.
论述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提出的背景与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解析目前国内学者基于这一领域研究深度与维度的欠缺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基于对文化资源有效保存与利用的共同愿景,从用户需求探索、融合模式构建、保障机制寻求等角度提出图书馆、档案馆数字化融合服务的理论研究框架,展望未来这一主题研究由宏观架构趋向微观求索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种技术为前提,以档案数字化加工及整合为基础,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其实质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网络为工具、以利用为目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目的的档案管理模式。信息共享空间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在开放获取运动和共享式学习背景  相似文献   

4.
首先分析大数据时代图书与档案资源整合的必要性,是信息时代的需要、信息管理发展的需要、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其次分析大数据时代图书与档案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从理论、实践、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最后提出图书档案资源的整合策略,包括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统一管理制度、拓宽资源整合与服务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用户的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获取者更加渴望快捷、方便、简洁的信息获取方式,因此,高校档案、图书急需积极探索一种共享合作的信息整合模式,将图书、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在一个宽泛广阔的平台上,真正实现越来越迫切的便捷化、信息化、知识化、数字化需求,同时将重点放在尽量开发可满足需求的具备针对性的资源,以逐步提升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全面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之际,《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从双月刊改为月刊,希望通过自己微薄之力,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图书情报领域正面临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步构造出一个用户驱动、开放和集成的分布式数字信息服务机制;而且,这些技术将进一步地融合知识组织、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技术,与数字科研、数字教育、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相结合,融入到用户科研、教学和管理过  相似文献   

7.
宋妍 《兰台世界》2016,(8):18-19
通过对轨道交通各专业档案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建立轨道交通档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能方便用户通过网络远程获取轨道交通各专业档案文件资料,从而更快捷、高效地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开始重视为用户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但现有服务未能适应用户的科研创新需求。本文基于面向科研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融合目标,认为服务融合可综合利用概念图的知识结构展示与知识管理优势、知识图谱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描述优势以及电子资源门户的资源获取优势。研究结合Pipes技术框架,选取Conceptmaps、Citespace和Metalib/SFX为服务融合对象,构建了面向科学研究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融合模型。进一步使用Yahoo!Pipes工具实施服务融合,实现知识管理、查新和资源获取服务的融合应用,并从知识产权和个性化设置角度深化服务融合的实施保障。图6。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9.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模式是档案服务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三种服务模式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平台,并探讨了其实现框架。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数字化及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以档案数字化加工及整合为前提,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种技术为支撑的档案信息资源交流与运用。其本质是以网络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用为灵魂、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为目的的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社会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图书馆论坛》2007,27(1):25-27,56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是在分布式数字网络环境中,由具有特定知识与技能的专家群合作对用户开展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在数字网络时代,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工作凭借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社会教育、学习辅导、科研、休闲诸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应注意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和读者信息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阐述并分析数字资源整合领域的理论、应用与技术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数字资源整合理论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构建理论框架体系和研究重大的理论观点;资源整合范围与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知识整合以及融入语义网和知识网格,将是数字资源整合主要应用发展趋势;网格、SOA、P2P、Web服务等新型技术将对数字资源整合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数字人文研究革新知识生产方式与生产模式,驱动档案知识服务模式转型创新。通过分析8种典型历史档案数据库实践案例,归纳出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知识服务呈现特征主要体现为档案数据的计算化、融合化与共享化,平台功能的关联化、可视化与沉浸化及参与形式的个性化、协作化与交互化三个方面。以数字人文研究需求为牵引,提出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知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基础层、保障层、应用层及交互层四个维度,以推动档案数据资源内容知识化、档案知识服务技术完善化、档案知识服务功能多样化与档案知识服务互动深度化,实现档案知识服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广东省的实施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莫少强 《图书馆论坛》2004,24(6):214-216,247
文章介绍了广东省以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为基础,以推广应用和读者服务为中心,大规模整合数字化资源,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合作解决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广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5.
以图书馆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水平和利用效率,建设经济、实用、高效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与共享平台,为学校和区域内的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论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中的网络参考源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网络参考源的类型和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从网络参考源的选择收集原则、收集途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网站、加工集成、维护更新等方面详细探讨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中网络参考源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指出“以人为本,技术不可见、关注任务本身”的普适计算理念为数字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以“注意力”为服务研究的认知起点,剖析普适计算环境下的数字资源服务特征,构建“感知驱动发现”的智慧型数字资源感知计算框架,为深度拓展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8.
数字参考咨询知识融合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数字参考咨询知识服务能力,提出一个数字参考咨询知识融合框架。首先对参考咨询问题进行定义和描述,利用领域本体映射技术建立参考咨询问题空间;接着依据问题空间在假设管理基础上对知识本体库进行抽取、清洗和匹配,得到元知识集;然后对元知识集进行知识融合,获取解空间,最后建立能够实现数字参考咨询知识融合的功能框架,以期对解决异构数据的结构异构性、语义矛盾性等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知识聚合是数智时代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转向和创新路径。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新四军苏浙军区红色文献资源呈现分层、分块的多模态繁荣格局,而主体多元、标准不一、关联融合不充分、线上与线下交互不足等问题则制约其整体记忆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实现。为此,本文结合红色文献以“时间—空间—事件或人物”为主的资源结构,从资源采集与加工、本体建构、关联聚合、知识挖掘四个层次设计基于语义关联的多模态红色文献资源知识聚合模式,并以粟裕将军及其事迹为例,进行元数据设计、本体模型构建、生平事迹GIS可视化等实证研究,以期为数智时代多模态红色文献资源面向知识发现与服务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数字图书馆的时代发展要求,分析当今数字图书馆的类型构成、业务功能和技术体系,指出数字图书馆正朝向语义出版、数据知识组织、移动阅读和分析统计的趋势发展。在此基础上,对下一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出战略性思考,包括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建设策略、语义背景下的资源聚合模式、泛在条件下的用户体验服务和多元环境下的基础研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