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美国和日本出版业的发展轨迹在世界出版史上最具代表性,能为我国出版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英国是世界老牌出版强国,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出版强国,日本是与我国历史文化背景相似的出版强国。根据出版业的特性,文章将3个国家出版业的成功经验归纳出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维度的特征,以及基于三维特征分析每个国家出版业的典型运营模式,从而为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指出近代以来出版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德国的知识积累和文化传播,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些人力资源是德国兴起最重要的因素.近代以来德国屡遭战祸,出版业在国家危亡之际以及重生之时,为民众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在新媒介技术的冲击下,当代德国出版业呈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版业不同的形态特征.德国出版业的发展及历史贡献是"出版强国"这个概念最生动的诠释,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出版企业,在旧时代经历了三个政府,即清政府、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较为短暂不计)。考察它与旧政府的关系,无疑是商务印书馆和近代出版业史的一个无人涉及的新角度,同时又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新课题。商务为求生存发展而争取政府帮助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由知识分子推动的,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可以说是一部分知识分子推动中国现代化理想的实现途径之一。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营出版业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的,是在官僚资本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并发展的。民营的中国近代出版业处此艰难时世,不得不随时调整自己和官府的关系。作为近代民营出版业代表的商务印书馆,浓缩了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商务印书馆注意谋求政府的支持,以争  相似文献   

4.
隗静秋 《中国出版》2012,(16):46-48
晚清浙江出版业出现了从传统出版向近代出版的转型,这既与中国走向近代化有关,与浙江本土文化关系同样密切。晚清浙江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出版业都和时代相呼应,与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由微至大,直至成为时代变革的利器。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晚清以来中国被逐渐卷入现代世界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学术乃至生活形态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过程.在这一国家与社会重构的演进中,新式出版业尤其是民营出版业占据了枢纽之一的位置,与欧洲古登堡发明铅字活字印刷术引发传播革命,对欧洲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启蒙思想和工业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类似,成为现代化运动中国家与社会变革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骆欣  南长森 《编辑之友》2017,(10):98-102
上海无疑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一方面来源于其覆盖性影响,另一方面因其对近代出版业品格的塑造.太平天国运动从人才、市场、理念等多个方面为上海近代文化市场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东南地区的传统士绅为避难而汇聚上海租界谋求新的出路,新兴出版业成为一个主要选择.而在出版业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世纪90年代科举正途出身的士绅阶层,特别是像张元济、汪康年这样从传统士绅阶层分化出来的知识精英.不同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较早参与出版业的口岸知识分子,以谋生为主要取向,传统士绅将历来的家国情怀注入新兴出版业,以启迪民智作为追求,不仅改变了当时上海出版业的格局,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品格.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出版业可分为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三大类。其中学术出版承担着学术传承、文化积累的重要使命。学术传承是出版业诞生、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也是出版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做好学术出版,对于出版社打造图书品牌、提升学术品位、扩大社会影响具有重大作用。国家出版基金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重大常设文化基金。国家出版基金以公益性、重大性、精品性和传世性以及国家主导、打造精品、服务  相似文献   

8.
清朝末年一些仁人志士开始注重教育的发展,特别注重国民教育的发展,这为我国近现代教科书的出版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上海世界书局自1924年出版教科书以后,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显著增长,最终与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成为了中国近代教科书出版业的三大巨头,究其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教科书出版市场占有一定地位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与它的一些出版发行策略有着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之风,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之路。在这一重大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版业自身除了应势而变外,更被国人视之为文化思想传播的利器,影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如陈万雄在《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自近代印刷图书的出现,以至20世纪,图书杂志一直是社会文化传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媒体。19、20世纪勃兴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出版业的发展,报道出版业发展动态的行业杂志日益增多。据初步统计,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主要出版国家拥有出版行业杂志50多种。这里主要把一些常见的出版行业刊物按性质划分作一下介绍。一、综合研究型刊物:此类刊物以介绍出版业内各项研  相似文献   

11.
近代至民国时期的山西图书出版业,是和浚文书局、山西书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要知道近代至民国时期的山西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就必须了解从浚文书局到山西书局的成立与演变。一近代山西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清末光绪初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晋省“既无刊印官书,即南省已刻  相似文献   

12.
荷兰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荷兰科技期刊出版业的特点,从宏观管理、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三方面分析荷兰出版业的社会发展环境,透视荷兰出版业高度发达的成因,指出,荷兰之所以成为世界出版业大国之一,不在于国家采取了什么支持手段和法律规定,而在于荷兰本身有着促使其出版业不断成长的历史渊源,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作背景,有着荷兰以世界通用语言英语进行科技出版的策略,同时更有着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化出版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上升,出版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文化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出台了许多产业优惠政策,但出版业税收负担仍然过重,严重影响了出版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文章以2009~2014年出版上市企业的年报数据为基础,考察出版业的实际税收负担水平,并对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针对如何降低出版业税负以促进出版业发展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蔡文书 《出版科学》2010,18(6):99-102
近代法国出版业在封建专制高压政策下,一度万马齐喑.伴随宗教改革,书报从周边国家走私流入国内,当局屡禁不绝.本文从法国近代出版印刷业的物质条件、技术、出版管制,以及宗教改革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这种现象的背景和缘由,探究媒体与社会相伴相生的关系,即社会为书报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反过来书报的传播又影响了社会.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章分析了国内出版行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状况;有效的资本运作提高了出版企业的融资能力、公司治理水平及资源整合能力,发展壮大我国出版业,必须借助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确保出版业长远投入、促进出版业资源的整合、推动出版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立 《传媒》2018,(12):1-5
我们在《坚守与变革?遭遇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出版业》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从数据类型、数据特征、数据利用等各方面分析了传统出版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异同,深入剖析了大数据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与影响,也归纳总结了国家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业进入大数据时代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以及出版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应对尝试,并为传统出版单位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面对大数据,传统新闻出版业如何研发与应用?以下内容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吴燕 《中国编辑》2012,(3):85-89
近代出版业在上海形成独立的产业门类,主要得益于新的印刷技术的推动和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需求。其主要标志体现在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基本建立以及版权意识、同业组织、书业广告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出版业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为我国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党与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我国传统出版业却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境界,面对强势的新媒体,以我国传统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做出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中美近代图书馆界代表人物的主要活动时空为依据,论说中美近代图书馆的发展高潮时期,其发展重点分别是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通过两国文化背景的分析,说明了两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模式不同,并以主要成果进一步说明了两国近代图书馆发展重点之不同。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思维被看作是在农业社会的经验思维、工业社会的理性思维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与信息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思维,与国家经济战略、出版业发展及出版企业流程创新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思维给出版业带来的影响,提出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改进或价值链重构,而是系统的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期为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