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正王任叔(笔名巴人)自1952年3月卸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参见笔者发表于本刊2011年第12期《王任叔大使被偷拍照风波》一文),至1972年7月含冤去世,整整二十年。在这期间,他辉煌过,也落魄过;他幸福过,也孤独过;他沉  相似文献   

2.
1938年8月,距鲁迅先生逝世一年零十个月,中国第一部《鲁迅全集》600万字煌煌巨作,共20册,便在上海“孤岛”奇迹般地全部出齐.在出版筹备过程中,王任叔做了大量繁重、琐细的具体工作.茅盾在回忆录中说:“实际上编辑工作,只有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等少数几个人在做.”初版《鲁迅全集》的背后,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值得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3.
回音     
<正>桂未明:贵刊今年第三期刊发本人《叶露茜、黄宗英书信往来一通》中第二个注释标注有误,叶露茜在《塞上风云》中饰演金花儿,特此说明。毛裕俭:《鲁迅全集》的五个版本当以1938年初版最为珍贵。贵刊2017年第2期刊发的《王任叔与初版〈鲁迅全集〉》一文,勾勒出版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娓娓道出王任叔先生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读后让人眼前一亮。这篇文章立意新颖,史料详实,可读性强。刘青松:我是山东的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教书之余,常常从《国家  相似文献   

4.
王任叔(1901~1972)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他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期间,他制订了中外古今文学名著的选题,倡议出版中外文学名篇《文学小丛书》以及中外名家的影印文学古籍等,为繁荣出版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编辑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研究,其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编辑是通过作者为读者服务的 王任叔说过:"作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通过作家来为人民服务的."王任叔在这里是在强调联系作者、尊重作者的重要性,如果不联系作者、不尊重作者,拿不到稿子,编辑就失去了为读者服务的手段,也就无法履行编辑的职责.同时,编辑也要积极发现、培养作者,为自己的作者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缪卓群 《新闻传播》2013,(2):170-171
几十年前,一个美国记者来到了延安。这个人把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编纂成了一本书,名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该书不仅记录了延安的风貌、人民的生活,还有对当时中共高层的采访和描写,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个人叫埃德加·斯诺,他的书突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信息封锁,让许许多多的人了解  相似文献   

6.
初识徐立舜,是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的洞庭湖大堤上。他高高的个子,手拿采访本,满头大汗,穿梭在大堤上。白天参加抢险战斗,晚上则挑灯夜战,并常常通宵达旦。他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徐立舜,1995年12月从山东淄博一个僻远的山村入伍后,爱上了写作。历经上百次的失败后,他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人民武警报》上。后来,政治处一位新闻干事见他是块搞新闻的“料”,就把他挖去当报道员。不足一年,他开始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上崭露头角。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提高理论水平,他在虚心向领…  相似文献   

7.
《译报》创刊于1937年12月9日,为避免日寇迫害,假托是外国人所办,其实由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和江苏省委领导。夏衍、梅益、王任叔、张宗麟、林淡秋等同志负责编印。创刊后被查禁。1938年1月21日改名《每日译报》再度出版。  相似文献   

8.
邵飘萍在办《京报》的时候,既编报,又采访,还挤出时间去大学讲课,撰写新闻学著作。一九二三年和一九二四年连续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本书。前一本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全讲采访,是我国第一部采访学专著;后一本书,也用了不少笔墨论述新闻采访和记者修养。可以说,重视采访,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是这位多才多艺的新闻工作者的特色。他认为,“报纸价值之有无、大小,与新闻材料之敏捷、丰富、真确与否,有最密切之关系”。因此,他提出:新闻记者应该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这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  相似文献   

9.
秦兆阳     
秦兆阳,1916年生,湖北省黄冈县人。1938年奔赴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1941年在华北联大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员,冀中十地委《黎明报》社长,冀中军区《前线报》副社长,冀中文协《歌与剧》主编,华北文联《华北文艺》编辑。建国后,他仍然坚守在编辑岗位上,曾任《人民文学》杂志小说组长、副主编,《文艺报》执行编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仍担任该社《当代》杂志主编。数十年来,约稿、看稿、谈稿、改稿耗去了他的大部分精力。在《人民文学》杂志  相似文献   

10.
信息四则     
台北出版业者诧异——《毛泽东语录》如此热销【台湾消息】台北出版业者杨一峰投身出版业只有三年时间,最近他在岛内出版界做了一件倍受关注的事——出版《毛泽东语录》。该书在台湾出版后热销,一版再版,迄今已出第四版。这样的业绩连他自己都诧异:“本以为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此热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杨一峰说,出版像《毛泽东语录》这样的书,就是要填补学术“拼图”上的空缺。他认为《毛泽东语录》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且不论它在政治上的影响,就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智慧对做好企业管理就很有帮助。他还举例说,“甚至毛主席还在书中告诉了…  相似文献   

11.
1970年,年仅 14岁还在初中读书的彭世繁就喜欢上了新闻写作。他采写的《颗粒归仓》、《优质小麦交国家》等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文章最先是在县广播站播出。尽管在那个时代“记者”这个词在农民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家乡人民却为自己的事迹能上广播而感到无比自豪。因此,他们十分感激彭世繁这个“土记者”,而他本人也从中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青年时代,彭世繁生活条件很差,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为他买稿纸信封等供他写稿。他就找记工员用过的废记工本翻过本打草稿,向学校老师、乡村干部要点稿纸信封写稿。那些年,他的…  相似文献   

12.
冷冶夫,人们对他并不陌生,凡是看过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节目的人就会对他特熟悉。集撰稿、编导、摄像、剪辑于一身的冷冷夫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中拥有众多的男女老幼、工农商学兵等观众,特别是大中学生和军人更多。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是冷冶夫事业最辉煌,同行人中最红的一年。在第五届《人民子弟兵》优秀电视节目评奖会上,冷治夫参与创作的6部电视片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年底,冷冶夫又忙上了大型纪录片《毛泽东》的采编制作,以至星期天的时间采访他都困难。一连打了两天电话才找到他,结果约好的时…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上海著名诗人于之,原名王裕之,1927年出生,今已83岁了。他的第一首诗《旅伴》诞生于上海解放前夕。上世纪50年代,他正式步入诗坛,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文汇报》、《解放日报》、《萌芽》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作,并出版了《海边的  相似文献   

14.
《两仪玄览图》(简称《玄图》)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李应试在北京刊刻的利玛窦世界地图。李应试,又名李葆禄(Paolo Li)、李省勿,天主教徒。根据《明史》卷二百三十八《李如松传》和卷三百二十《朝鲜传》的记载,他在明代曾以参谋(参军)身份随明军入朝鲜抗倭。关于《玄图》的刊刻,邹采斯、阮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1月25日,巴金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这位与世纪同行的老人,以他顽强的生命足迹和丰富的作品涵盖了整整一个世纪。在巴金百年华诞之际,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的称号。各地人民以不同的方式祝贺巴金的文学成就和对文化的杰出贡献。20世纪以来,巴金获得的世界性荣誉是无人所企及的,巴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巴金以近千万字的26卷鸿篇巨制《巴金全集》;他翻译世界文化的10卷本《巴金译文全集》;以及晚年震撼文化界的力作《随想录》和丰富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为我们构筑了一座世纪的文化丰碑。巴金对20世纪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还是…  相似文献   

16.
艾寒松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是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位文化战士。他从三十年代初参加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编辑工作,后来负责编辑《新生周刊》,因写了《闲话皇帝》一文而引起了当时震惊全国的“新生事件”,到1963年又因为他所编写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书而遭到康生的迫害,最后于1975年7月含冤去世。他一生的革命事迹,可能知道的人不多,现将追忆所及,记述如下。一、从《生活》到《新生》艾寒松原名涤尘,又名艾逖生,江西高安人,1905年生。1930年毕业  相似文献   

17.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离开这片他曾经深爱着的“多情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已经十五载了,但人民并没有忘记他,提起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亚洲雄风》,人们仍耳熟能详,百唱不厌,他的音乐如陈年的美酒般散发着恒  相似文献   

18.
2008年,许广平诞辰110年,逝世40周年。怅然撰写本文,以为纪念。 鲁迅猝然逝世,许广平化悲痛为力量,很快就投人了整理和补充鲁迅遗著的工作。她编好了《夜记》。她编好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译丛补》。她最后确定了《汉文学史纲要》的书名。这些书除《夜记》外,又都由她编入1938年版《鲁迅全集》。许广平的这些工作,为参与编辑出版1938年版全集的胡愈之、郑振铎、王任叔所肯定,也为冯雪峰、王士菁编定的1956年版全集和胡乔木、林默涵最后定稿的1981年版全集所肯定。许广平的这些工作,大半个世纪以来,更为海内外千千万万鲁迅著作的读者和广大鲁迅研究者所肯定。  相似文献   

19.
中孚 《云南档案》2003,(5):36-38
中国人民的诚挚朋友埃德加·斯诺是饮誉世界的作家、新闻工作者。他1982年到达中国,本想只耽搁六个星期,可他接触到满目疮痍而又充满希望的中华大地,一呆便是13年。1941年离开中国后,他又突破国外反华势力的重重阻挠,于1960年、1964年、1970年三度来访。他的前期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译为《西行漫记》)是访问陕北苏区后写的震动世界的名作。后期写的《大河彼岸》以极大热情向世界介绍新中国,两部作品在中外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在煌煌巨著的熠熠光芒之下,他的其它作品常被人们忽略、淡忘。人们谈及斯诺,只知其代表作,而忘却他还有如《…  相似文献   

20.
人物小传:曾令洪,又名鲁非,1959年生于湖北。1978年入伍,一直在部队宣传、文化部门工作。1984年曾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服役期间先后共五次立功。1997年底退役,转业到浙江省档案馆,任《浙江档案》编辑、记者,主持封面和版式设计。1998年起,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由他牵头、主拍、设计、制作了《中国杭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西湖四季》、《夜上海》、《西湖百荷图》、《千岛湖》、《西湖二十景》、《上海二十景》、《新世纪、新杭州》等许多画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