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打开报纸,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唉,又是会议新闻,真没看头。如何使会议新闻有看头,很值得我们研究一番。巧制标题,避开会议一般地说,既然是会议新闻,那么在新闻标题中往往离不开“会议”二字。事实上,新华日报上的会议新闻大多数也是如此,“会议”二字,有的出现在肩题上,有的出现在主题上,有的则放在副题上。  相似文献   

2.
报纸,又称“新闻纸”。新闻,是报纸的主体。对此,报人无一不明。今天,本文再“老生常谈”,也许有人说多余,其实:非也! “杂志化”倾向种种 由于职责所在、业务所需,笔者经常翻阅和浏览各种报纸。从中发现不少报纸特别是机关报,十分注意突出新闻这个主体,并在新闻二字上大做文章。从版面总量上看,大多数机关报的新闻占60%-70%;从新闻栏目看,更是品种繁多:要闻、综合新闻、专题新闻、社会新闻、焦点新闻、区域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应有尽有。有的报纸新闻栏目有10多个,有的多达20个。由于这些报纸抓住新闻…  相似文献   

3.
改进会议报道,是近几年新闻媒介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群众不满意,记者编辑不满意,一些单位和领导也不满意。那么,怎样让会议报道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呢?我的体会是:新闻记 者要在满足领导机关指导工作和使群众喜闻乐见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新闻要抓人,就得研究读者的要求,读者的情绪,从中找到列宁所说的:“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反映群众的情况,触及人们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把话说到群众的心里去,才能引起共鸣。可是眼下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和报纸,不少时间和版面被会议所占有,有的报纸整版刊登领导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读者拿起报纸看一眼标题就被丢在一边,这样的会议尽管很重要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媒》2008,(8):30-33
每天上班后打开电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众多上班族的习惯,但有多少人是通过数字报纸来了解新闻呢?在数字报业的浪潮推动之下,几乎所有有实力的报纸都推出了网络版的数字报纸,但这些数字报纸是否获得用户的认可?如何改进才能带来更多的点击? 7月4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首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从读者体验的角度对我国335份数字报纸进行了测试,这是我国第一份全面、深入、细致的数字报纸研究报告,对报业单位的数宁报纸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推动数字报纸的发展,《传媒》本期摘录了部分洲试结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读者对于一张报纸,有着不同的阅读爱好,有的喜欢看本地新闻,有的关注时事报道,有的爱看文体娱乐,甚至有的专注专刊、广告等。在报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这些不同的读者偏好可能成为整张报纸获得垂青的突破口。要想打开这个突破口,报纸就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打造个性化报道。  相似文献   

6.
每天早晨人们一起床便打开电视收看新闻,或者在上班的途中手捧报纸,寻找着当日新闻。显而易见,新闻在人的身边是不可缺少的东西。然而近期发生了新闻串稿的事件,在同城尤为严重,这就导致了很多新闻失实或者雷同。它不但破坏了新闻原则,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浪费了新闻资源,也破坏了人们对新闻的看法,让人们对报道新闻的媒体开始抱有另一种看法。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本文将对此一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欧福泰 《新闻前哨》2012,(11):59-60
一次,我派一名年轻记者去采访农民土地入股分红的情况。原想这篇新闻应该写得较为出彩,因为农民土地入股是个新事物,这样农民一边腾出身来去企业上班领工资,一边还可坐收土地所带来的"租金",增收之乐有谈的。过了几天后,这名记者将写好的稿子交上时,我一看,干巴巴的没什么"肉",也没有新闻细节,有的只是  相似文献   

8.
中西受众心理比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拿大作家柯克比较英美报刊早期写作时幽默的写道:“在美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采集新闻,然后向读者大肆宣扬,而在英国,他们得到新闻后,尽可能心平气和把它传给读者。因此,美国报纸上尽量用大字标题,粗体字和双栏载,而英国报纸则用小标题,充满了安定、高尚的气氛。”他解释这个原因时说:“英国报纸的对象就是那些坐在俱乐部安静的角落里的人,他们用糖缸支撑着报纸,一边慢慢吃早餐,一边阅读,或是在皮椅中快睡着的退休银行家,或是坐在青藤架下柳条椅中的乡村教师。美国报纸的读者都是那些在咋嗓作响的地铁快车上紧握着环把的人…  相似文献   

9.
法制宣传是一个涉及面广、可读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领域,一家报纸要想把法制报道办出水平。一定要开设专刊作为平台,配备熟悉法制知识的常业人才作为保持,进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深度开拓和精品生产.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现在不少报纸只限于在综合新闻版发一些法制新闻,有的报纸甚至片面地将法制新闻等同于凶杀血腥的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一多年了,读者一再呼吁报上的新闻要短,但是反反复复,很难根治。打开报纸,时常使人有“长文为患”之感。新闻求短,足见其难。这到底是何缘故呢?据了解,一些新闻作者对短新闻持有偏见,认为报道重大事件和重大典型,短新闻不能胜任,不解决问题;有人觉得下去一趟,回来只写那么一条“牛舌头”,交不了差,于是想方设法把稿拉长;有的人依赖编辑刀削斧砍,叫作“作  相似文献   

11.
鲜桃与烂杏     
北京有一句俗话:“楞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仔细品评这句话,颇有道理。鲜桃,贵于“鲜”。报纸上的新闻,也应该有这么一股子鲜灵劲儿。就是说,力争做到标题鲜、内容鲜、写作方法鲜,只要读者打开报纸,它会自动跳进读者眼帘,迫着他们去阅读。不容讳言,目前我们有的报纸上,真正够得上“鲜桃”的好新闻还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12.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于一张报纸,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阅读爱好,有的喜看本地新闻,有的关注时事报道,有的爱看文体娱乐,甚至有的专注专刊、广告等。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些不同的读者偏好可能成为整张报纸获得垂青的突破口。要想打开这个突破口,报纸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打造个性化报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13.
冯越 《今传媒》2005,(10X):38-38
男婚女嫁,几乎每个月、每天都有,一般地构不成上报纸的新闻,只是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有“口头报道”。按照现在的习俗,被通知的人就随份子,有的出钱,有的买礼物,有的花钱在报纸上帮着打一个“祝贺新婚”的广告,以便众所周知,增加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标题的产生,在我脑子里“策划”了有些时日了。平时阅读本报和其他报纸,当加以对照比较时,脑海里不时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报纸办得好,有的就不如人意呢?为什么有的重大宣传战役打得很漂亮,有的就不能实现预期的宣传效果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武器”或者有什么规律可以探寻吗?毋庸置疑,“秘密武器”或者规律自然是有的,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宣传的整体策划。现在,关注新闻策划的人多起来了,这是可喜的。新闻策划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理应包括着若干子概念小概念。如果把新闻策划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它还有若干分支,比…  相似文献   

15.
常听到读者抱怨报纸上没有新闻。乍听起来,使人觉得奇怪:还没有哪一家报纸开过“天窗”呀!即使从稿件上看,“本报讯”、“新华社×地×月×日电”之类,在各类稿件中也占多数。这些难道不是新闻吗? 当然,读者的抱怨不在这里。他们主要抱怨报纸上真正称得起新闻的东西太少,同他们关系密切的新闻太少,新鲜、重要、可读、可信的新闻太少。打开报纸,一般化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会议报道、长篇讲话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每天我们都可以从各种报纸上读到很多经济新闻。有的很能抓人.使人先睹为快,有的则缺乏特色,流于一般。怎样将经济新闻写好写活,增加可读性?我以为,重要的一条,是要选好经济新闻的切入点,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新闻性经济新闻必须俱有新闻性似乎已是不争的结论。但实际状况远非如此。目前报纸上刊出的不少经济新闻并没有任何新闻性,一些经济新闻堆满了枯燥无味的统计数据.业务色彩很浓,但内容并不吸引人。写作经济新闻固然必须紧扣生产实际,同时也必须符合新闻规律。一定要抓问题,突出新闻性,选好切…  相似文献   

17.
欧考 《新闻实践》2007,(11):60-61
挪威是一个报业相当发达的国家。根据2005年有关统计资料,仅434万人口的挪威,有163种不同类型的报纸,发行量从几千份到几十万份不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世界新闻》、《晚邮报》、《每日邮报》、《卑尔根时报》等。报纸在挪威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挪威人生活的一部分。你稍微留意便可看到:在挪威大大小小的餐馆和咖啡馆,许多挪威人都是一边用餐喝咖啡,一边手持报纸认真阅读。  相似文献   

18.
气象新闻是都市类报纸很常规的一类新闻,有的报纸开有专栏,有的报纸开有专版,就是没有专栏、专版,天气有变化的时候,一定会有气象新闻见报,因为谁都关注天气变化,这是最老少咸宜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在构成报纸版面的文字、图片、标题和留白等诸元素中,什么居于主导地位,应该突出什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一直成为新闻人和有关专家争论的焦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闻人突然理解了标题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于是便挖空心思研究标题,把标题比做“新闻的眼睛”,在擦亮新闻的眼睛方面,曾经下了好多功夫,有的报纸甚至成立“标题部”,专门为记者修改标题: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  相似文献   

20.
尽管记者一再呼吁,报纸上也经常采取措施刹长风,然而打开报纸,仍然使人有“长文为患”之感.这种现象—是出于认识上的原因,认为短新闻写不够分量,再是采写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下面,仅从写作上如何来短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