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赵应繁 《新闻前哨》2006,(10):77-78
我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也是“影像点评”的忠实读。我认为“影像点评”是成功的,其三个鲜明的特点,深受广大读喜爱。  相似文献   

2.
好久没这么感动了,好久没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认认真真看电视、读报纸了。到6月7日晚上止,关于任长霞的电视我已看了8遍,《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读了三遍,网上的新闻和专题不知浏览了多少次。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出任长霞的事迹,就深深地感染了我,近来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读,每看一次,每读一次,都会受到教育,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不已。尽管看了许多,读了许多,以后的电视肯定我还会看,而且还会找来更多的报纸仔仔细细地研读。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卫生科普杂志的编辑。我认为,一名好的杂志编辑,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稿件、策划栏目的能力。为了紧密联系读,我多次组织征与讨论,请读积极地参与进来。我想,一旦读参与了办刊,你想不让他订这本杂志都不容易。2000年,我在《人到中老年》栏目策划了“要不要给子女带孩子”的讨论。由于涉及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读参与的热情很高,我从中精选了几篇稿,陆续以《我的母亲带了仨》、《岳母的无奈》、《虎爷爷不带虎孙子》、《带孩子有付出也有  相似文献   

4.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6,(6)
一迭精神档案读《西安晚报》曲江副刊的“今日老三届”征文,我很难把握住评论者冷静的理性判断,我愿意坦率地说,我偏爱这组文章。我一直自认为是准老三届、类老三届,我几乎在读自己的青春,读自己那一段遗落在山野间的生命。“文化大革命”中期,我作为省级机关下放农...  相似文献   

6.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直是令我颇感头疼的难题。我向来坚持认为作文的关键在阅读。我对我的学生强调得最多的就是“阅读”,读名著也要读范文,因此也特别关注作文阅读类的出版物。这些年我国的出版业的确是繁荣了,市场上图书品种越来越丰富,但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学生们在选择的时候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结果反而是放心买作文书的少了,认真读作文书的更少了.  相似文献   

8.
2003年12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我又一次拿起了《当代》2003年第6期。此书中的其他作品我都看了,就因为不喜欢农村题材的作品,我一直没兴趣去看占了很大篇幅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但那一个夜晚,因为无书可读,我硬着头皮开始读《中国农民调查》。没有想到,我读它几近读到了清晨。我的心海  相似文献   

9.
似乎餐巾纸     
方英文 《今传媒》2004,(1):42-42
我最早知道的一份报纸叫《参考消息》,也是我至今读得最多的报纸。我印象里,即使在乱哄哄的“文革”年代,《参考消息》也没有停过刊。我是在我祖父那儿发现《参考消息》的。我祖父是镇上医院里的医生,名闻四方,一旦办公室里没有了病人,他便开始读《参考消息》。我觉得这张报纸并不好看,原因是它上面全是黑压压的文字,没有图片。  相似文献   

10.
王海群 《青年记者》2005,(10):44-45
8月15日、16日,《读新报》连续在头版刊发了致读的信:“为做大做强《读新报》,我报社拟剥离经营部分组成传媒公司。在资本运作期间,我报从即日起休刊。从8月22日起至8月28日止,《读新报》的整订用户,可凭订报收据改订《生活报》、《老年报》或《家庭保健报》,如不希望改订,可凭订报收据到《读新报》社退取从休刊之日起到年底的订报费。在邮局订报的用户凭收据到邮局退取订报费。  相似文献   

11.
我之读“红楼梦”秦建平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说:《红楼梦》不可不读。三读之后,心中感觉平平,似乎也没有怎么理解此中微言大义。但旁观其它评论家的论断,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曰《红楼梦》乃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二曰各人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出...  相似文献   

12.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分感觉的。比如,有的书读之痛快淋漓,拍案称奇;有的书读之哀婉忧怨,夜不能寐;有的书读之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读李克荣老师的散作品集《有梦的红气球渐渐飘远》正如后,给人一种春风骀荡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羚子 《出版视野》2005,(1):44-44
最近读了贵刊2004年5期理歌的一篇题名叫《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的文章,使我受到启发。古今中外,尤其中国,历代都有不少文人骚客写了大量“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的楹联。我收集了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大都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富有知识性,科学陛,趣味性,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想来从中体味良多,教育颇深。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读书人,不知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4.
2006年9月,我的朋友王佩(杭州网副总编)被公派去英国诺丁汉读MPA,行前,我向他建议,在英国对名的小报联太阳报》多加考察,回来写一本解密《太阳报》的书。此前,我和他曾经多次谈起杭州的报纸,并对《都市快报》在杭州的成功作了一番分析。结果,有天深夜,他在MSN上和我说“我发现《太阳报》就是另一份《都市快报》。”为什么这么说?王佩解释是说在不遗余力讨好读和吸引读这一点上,这两份报纸几乎如出一辙,都表现出相当努力的样子。而在大多数报纸那里,亲近读都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一种姿态,未能真正地“放下身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我在图书馆工作18年了,今年50岁,所谓“知天命”之年,感到自己与图书馆,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缘份G大概10岁时,我在家乡读小学,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县图书馆,我马上为图书馆所吸引,随后成了一位小读者。后来到广州读中学,自然是校图书馆的常客。高中时一次暑假,我曾盗用全班  相似文献   

16.
筱青 《出版参考》2007,(11):4-4
老话说读书越多越聪明,苏轼有名言“古书不厌百回读”。近年来我读一些书.常常对古人的此类话产生几分困惑。觉得有些书非但不能使我聪明,倒是平添了几分糊涂。  相似文献   

17.
刊中报     
书,我的挚友朱明平提起挚反,谁都会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而我最为由衷的挚友却是——书!我之所以视书为挚友,其因有三:每当茶余饭后.手握一卷,其味也香,情意绵绵,好不惬意;枕边炕头,闲置几册,心亦欣然O每当静静的夜晚,燃一柔和烛光苦读,一灯一桌一传一人一书,好不温馨。感慨之余,提笔写上几句“灵感”,于是心里便也释然了许多。书使我业余生活充实而不乏味。此可谓挚友因之一也。浩瀚书海,自己不过是沧海舟子,于是读书时便多了几分挑拣,经人指点,便读鲁迅读朱自请读托尔斯泰读聂鲁达等等。鲁迅的凝重沉郁使我对人生…  相似文献   

18.
有味的书们     
《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吴冠中先生这本自传体的书,确是值得很多人一读的。吴先生是融贯中西、饮誉四海的著名画家,但这部书不仅仅是适合画家读的,而是值得各行各业的人读。读什么?读他的敬业精神,读他做事的认真、作画的忘我。他的执著精神是聪明人的笨精神,这种东西,恰是当今浮躁而急功近利的那种社会风气所缺乏的。三十个寒暑春秋,背着沉重的画具踏遍各地,吴先生说他“锻炼成一种生理上的特异功能。当我连续作画一天时,中间可以不吃不喝,饮食无时学走兽,我特别珍惜这可贵的生活能耐。”书…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在读一部人物传记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会当凌绝顶的高度我想读,但更想读到下山时的风度;峰回路转的惊喜我想读,但我更想读到水到渠成的愉悦;诗意栖居的远方我想读,但我更想读到余音绕梁的当下;世人的称赞我想读,但我更想读到家人的眷恋;神采飞扬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学研究喜见硕果———读陈能华新著《广告信息学》朱建亮(湘潭大学信息管理系湘潭411100)我系青年教师陈能华副教授近几年来学术研究颇勤,成果颇丰。目前,他的一部字迹刚干,墨香沁人的新著《广告信息学》又摆到了我的桌上。抱着“有书赶快读”的原则,我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