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编稿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勇新华社6月9日播发的“三夏”见闻《收割机败走麦田》一稿,经济参考报6月10日一版标题没动并全文发表。中国商报6月11日在一版头条和报眼位置用楷体字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全文照登,标题依旧。中国农机化报在收到这篇稿件后,也准备全文刊...  相似文献   

2.
在来年的“元旦”起“作用”了。还有一家报纸,登了一封要求整修某段路面的来信,但发表时间是在近三个月之后。结果,这个问题由于群众反映强烈,当地政府已经解决,以致这封来信变成了“马后炮”。笔者以为,对于读者来信一类稿件,其反映的问题大多时效性较强,故应抓紧处理,拟见报的更应及时见报:同时作者也要加强与报社的连系,如果反映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4.
我于1984年开始业余新闻写作,我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提高稿件命中率的几点体会: 一、学会钻“空子”。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建议等读者来信,记者一般是极少顾及的,而报刊又需要这类稿件。因此,我就钻这个“空子”,主攻“读者来信”。平时,我利用出差、下乡等一切机会,处处注意观察,及时  相似文献   

5.
新闻阅评     
人民日报《“三个代表”在基层》报道有特色一个多月来,人民日报对“‘三个代表’在基层”百人采访团的报道,着眼于“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有力地发挥了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发稿量较大,质量较高,突出“本报”特色。5月20日——6月24日,共在头版和二、四版刊登稿件54篇,其中“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39篇。这些稿件均采自各地基层农村、城市社区、著名企业、高等院校和医院等。多数稿件题材重大,典型性和时代感强,主题开掘较深,有思想力度,说服力和感召力都比较强,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时期党建典…  相似文献   

6.
自今年1月1日起,邮电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收件人总付邮费这项业务后,笔者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了解到他们有一些要求,归纳起来有“三盼”。一盼新闻单位公正地采用稿件,减少或杜绝人情稿、关系稿。现在通讯员寄稿件自付邮资,寄出的每一篇稿件,一般都是自认为写得较好的稿件,希望新闻单位能让他们的稿件公平地参加竞争,不要  相似文献   

7.
平时如果注意读报纸、听广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报道特别多,特别受器重,三天两头能看到、听到。近日笔者翻阅某报,发现有个工厂仅1个月时间,见报次数就达11次。另据笔者所知,有个乡今年上半年已被县广播站采用播出的稿件达108篇,差不多两天1篇,如果加上重复广播的次数,人们几乎天天可以从广播里听到这个乡的声音。而另外一面呢?许多地区、单位一年到头难得报道几次,甚至不少  相似文献   

8.
有些报社、电台同志把他们现在一个版面、一次联播发了多少条消息,作为互比根据,条数多,说明信息量大,新闻改革有成效,这样认识对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它具体到某一报纸或广播发播的稿件上进行分析。据资料,《人民日报》某日的二版发了19条消息,共容纳信息70余个;同日某省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一次播出18条消息,容纳信息40多个;而同日某市报在二版发消息9条,其信息只有8条。由此表明,稿件数量(?)信息量。这个本来应该搞清楚的问题,至今在部分编辑、记者中并未从思想上弄清,错误的把稿件数量与信息量等同起来。以至出现了一味追求稿件数量、忽视稿件信息量的不良倾向。笔者通过调查认为,问题恰恰出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特别是在一些基层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9.
谈谈退稿的学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吴水清若论退稿,这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目前流行的退稿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曰“石沉大海”式,将稿件禁闭在编辑的抽屉里,几年不见天日;二日“自然淘汰”式,“三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三日“标准公式”式,寄张铅...  相似文献   

10.
今年9月前后,我采写的几篇反映基层干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稿件在人民日报连续刊登出来,分别是《县委书记与“背篓公寓”的故事》(8月29日)、《“党员形象是干出来的”》(9月2日)、《挑担稻谷谢支书》(9月5日)、《“背包警察”进山村》(9月30日)、《巴中建新村农民尽开颜》(10月7日)等。这些稿件,记者部编辑组作了精心修改,总编室在版面上作了突出处理。稿件刊出以后,编辑组和总编室的同志分别两次给我打电话,认为这些稿件“以小见大”、“可读性强”,鼓励和要求我多抓一些这样的稿件。与此同时,每…  相似文献   

11.
巧用来信报生辉侯兵“读者来信也可以上头版,作头条。”这口号在新闻改革中叫响已非一日,这样做的也有,但不多,打得响的就更少。2月份,人民日报相继在一、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两封读者来信,版面处理引人注目,读者反响强烈。这两个头条分别是:8日头版:《一个为春...  相似文献   

12.
在编辑部时常见到一种现象:某些记者采写某人、某单位的稿件见了报,或者是受人之托的稿件发表了,他们顿时喜形于色,急匆匆地给对方打电话报告:“看见今天的报没有?稿子见报了,你满意不满意?这可是花了功夫的哟。”言下之意,不说自明。其实,自己写的稿件见了报,或受托的稿件见了报,征求一番对稿件的看法和意见,如“是否有失实之处或提法不妥的地方”之类的话,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仅仅是问“满意不满意”,就不怎么好了。某篇稿件见了报,或许被写的人或单位满意了、高兴了,但读者是否满意,却很难说。因为,报纸不单是办给被写…  相似文献   

13.
报社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来稿,其中读者来信占了很大比例。报社通常的做法是,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见诸报端,其余的分别转有关部门处理。报社把这些读者来信转出,似乎已尽了责任。但从实际情况看,转出去的往往石沉大海,收效甚微,一些单位根本不予理睬。怎么办?《伊犁日报》拿出了“绝招”——敲响了“催办钟声”。《伊犁日报》1988年11月4日二版在一条十分醒目的标题下端,编辑部亮出了鲜明的态度:“本报转请有关单位处理并要求回复的信件,不少单位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及时做了处理,并答复了本报。但有些部门对来信不重视,转出后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本报从即日起,开辟“催办钟  相似文献   

14.
去年,这个团全年先后在军内报刊上稿260余篇(幅),谈及成绩时,报道员告诉笔者:“每一篇稿件都蕴含着‘一班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对新闻工作的深情。”“100%的故事”。去年10月初,团汽车连新训驾驶员在参加军区后勤某分部组织的考核中,以过硬的技术和严明的纪律,力挫群雄,获得第一名。为了宣扬这一成绩,促进兄弟单位的工作,团报道组一名报道员迅速给汽车连撰写了一篇新闻稿件。在稿件中,该报道员为了使稿件更具有典型性,有意人为地把部分事实拔高。当稿件送到团长陈乘风那儿审稿时,陈团长对稿件中的“汽车连长期保持参训…  相似文献   

15.
凡是报刊上专门登载某类稿件的一部分篇幅,统称为专栏。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日报,专门设有一个社会服务处,相当于现在的群众工作部或读者来信组,报纸版面上设有“社会服务”专栏,同“副刊”共占一个版面。当时的“社会服务”专栏,相当现在的“读者来信”专栏。为社会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社会服务处除通过报纸联系群众之外,每天还要接待不少来访的读者。“社会服务”专栏除回答读者法律、医药、寻职、求学等方面的问题外,还为读者代购书刊、车船票等。河南日报1949年6月1日创刊后,设有读者来信组,报纸版面上辟有“大众往来”专栏。1954年一年内,“大  相似文献   

16.
笔者作为老通讯员在二重集团公司新闻写作培训班上讲课时 ,不少年轻的通讯员反映 ,所投稿件如石沉大海 ,以后的稿件应向何处投?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稿件应向能做到“三必”的报刊社投送。一是“必寄刊用通知”。本来寄“刊用通知”是一种惯例 ,然而今天却很难见其尊容了。其原因是发刊用通知 ,新闻单位必增加人手、增加开支、增加邮寄费。其实发刊用通知虽给报刊增添了麻烦和负担 ,但却密切了同作者的关系 ,双方沟通了感情 ,且做到了信息的交流 ,这岂不是于人于己都有利?再则发刊用通知 ,也有助于防止和克服“一稿多投”、“一稿多登”之…  相似文献   

17.
翻开案头的稿件,被称作“头等大事”的工作实在太多,起码有十之六七。例如:某矿把职工政治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某厂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某单位把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还有治安保卫、综合治理、雨季三防、职工生活,甚至赈灾捐款、文化生活、环境卫生等工作都要冠以“大事”。笔者以为,这种表达不仅不准确不科学,而且还容易产生误导,产生歧义。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提高  相似文献   

18.
近来有些读者来信,反映《新闻通讯》不能按时收到。主要原因是印刷厂延误了《新闻通讯》的出版发行时间。一月号“通讯”是二月十五日送交邮局的,二月号三月十一日送交邮局,三月号到三月下旬才能装订出来。在此我们向谈者致以歉意。目前工厂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20.
5月13日,某报刊登一篇读者来信,题目是《这个“告示”好》,文中写道:“最近,笔者到某中学参加教研活动,看到一则告示:各位家长,新年将至,请你并通过您的孩子,不要借此给老师送礼,如挂历或其它礼品等。”接下来,就是赞扬这则告示如何好的大段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