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和《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期刊审读的规定.审读的目的是提高刊物质量,建立自主审读机制符合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也是期刊发展的内在诉求.本文明确了自主审读的人员选择,审读的依据,审读形式、内容,审读的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构建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机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邓军文 《编辑学报》2006,18(3):223-224
审读一直贯穿于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审读有外部审读和内部审读之分.构建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机制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十分必要.学术期刊编辑要树立审读意识,学术期刊刊社要有措施,对审读中发现的编排错误要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3.
李洁 《出版广角》2021,(16):59-61
从现实需求和制度要求来看,出版社设立审读部是提高图书质量和多出精品的保障措施.审读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分为印前审读和出书后审读两类.审读的工作方法以分散审读为主,集中审读为辅.出版社设立审读部要做好计划,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4.
贺嫁姿  柳丰  温优华 《编辑学报》2017,29(4):345-347
学术期刊编校质量审读误判的消极影响极大.本文简要分析编校质量在审读评价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审读误判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消除审读误判的策略,即:挑选适合的审读专家,并对其进行培训、动员,创新期刊编校质量的审读形式,审读结果发回期刊编辑部确认没有任何误判之后再公布,审读结束后对审读专家进行考核等.  相似文献   

5.
陈德魁 《今传媒》2009,(12):36-37
我国的报刊审读工作,是在社会和报刊媒体疑惑不解的目光和审慎的观察、打量中起步、推进,逐步全面规范、有序地开展起来的。从1988年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以来,我国的报刊审读工作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路程。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的审读方式及其优势互补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颜志森 《编辑学报》2004,16(3):170-171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审读分为许多种类,但它们都可归结为印前审读、印后审读、内部人员审读和外部人员审读4大类.4类审读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为了优化科技期刊的审读效果,应注重审读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7.
咸增强 《今传媒》2014,(12):127-128
学术期刊事先审读活动是进入审稿程序前的帮扶式审读,内隐于编辑出版工作,对期刊质量和编辑出版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影响。事先审读一方面有利于优化编作关系,提高作者稿件质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因处理不当给审稿工作造成额外压力,甚至影响刊物质量和声誉。事先审读应坚持正确认识、从容应对、适时审读、主动反馈、圆满作结的法则,重点把握好角色意识、资源意识和规范意识。  相似文献   

8.
刊后集体审读有利于提高期刊质量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刊后审读是主管部门宏观管理期刊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期刊自身总结经验和自我完善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期刊编辑工作的总结反馈阶段.<护理学杂志>从1995年开始一直坚持刊后集体审读,使期刊编辑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近年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报刊审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8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关于加强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确立了审读工作的地位.之后,在面对我国报业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审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简单回顾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刊后审读的双重目的,指出刊后审读不仅是管理部门加强对刊物的检查、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措施,而且应该成为具体指导和帮助编辑出版单位认识不足,改进工作,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对科技文稿的极强的专业性给审读工作带去的难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不断改进审读的方式方法,加强审读方与被审读方的直接沟通的必要性,以及反馈具体审读意见,注重审读实际效果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慎重操作基于审读的评选活动的问题,认为评选应该建立在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规范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和公正,从而调动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避免挫伤部分人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书号规制体系由书号规制的标准体系和法规体系构成。书号规制的标准体系包括《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6)和《中国标准书号条码》(GBT12906-2008);法规体系包括《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出版管理规定》《书号实名申领管理办法》等。总体上看,书号规制的标准体系和法规体系之间还是保持了一致性。但书号规制的标准体系存在书号的书写格式不规范、书号的滥用等问题;法规体系存在法规之间规定不一致、法规之间援引不准确、法规条文过时等问题。为保证新闻出版标准体系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应及时更新新闻出版标准和法规,使我国的新闻出版标准和法规与时俱进;同时,制定法规和标准的各部门应充分沟通,保证规范同一领域的标准和法规的内容协调一致;加强书号标准和法规的宣传贯彻,对非法行为严惩不贷。  相似文献   

12.
赵丽莹  张宏  王小唯 《编辑学报》2011,23(6):494-495
分析影响高校科技期刊出版时滞的主要因素,通过实例计算探讨缩短出版时滞的最佳方案。建议:高校科技期刊灵活调控存稿量,当存稿量较大时,要快速调整到理想的存稿量和出版时滞,可在增加发稿量的同时减少录用量;当实现预期目标以后,确定一个临界录用率,维持相对稳定的出版时滞。  相似文献   

13.
网络出版与图书馆采访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图书馆论坛》2002,22(2):66-67,55
图书馆采访工作面对网络出版的勃兴需要采取的对策是不断关注网络出版的进展、变化,研究网络出版物的特点;采访人员必须熟悉信息系统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采访工作要使纸质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比例均衡,形成满足读者不同需求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4.
构建图书馆诚信服务体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图书馆构建诚信服务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职业道德、制度规范、服务质量、信息导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是构成该体系的要素。为保证该体系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必须在馆员教育、用户宣传、信息反馈、监督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的建设内容,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订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标准和著录标准,以利于各图书馆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利用电子出版物。  相似文献   

16.
编辑人才是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讨论了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本质属性,分析了科技期刊的工作模式和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相关建议,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的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是国内较早重视标准与法规体系协调发展的两个行业,并且已经在行业内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与法规体系协调配套机制。目前,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之间保持着良好互动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法规在制定中会在有关条文中体现相关环境保护标准;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会以现行的各种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而工程建设标准与法规也具有积极的互动关系,工程建设标准的发展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编制与修改,各类工程建设法规工作的有效开展,则保障了相关标准的实施。我们应该借鉴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行业的经验,建立符合新闻出版行业的、完善的新闻出版标准法规体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层次顺序自上而下形成配套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孔丽华  习妍  郎杨琴  汪洋 《编辑学报》2019,31(3):262-266
数据是科学假设、科学分析以及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证据,是同行科学家数据评估和检测科研结果的重要证据。数据出版是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数据出版的过程中,对数据的评审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文章通过对现有数据出版平台中数据评审要求进行调研,并基于FAIR数据共享原则,旨在提出一种数据期刊中科学数据的同行评议指标体系,从而提升数据质量审核,促进科学数据的可发现(findable)、可访问(accessible)、可理解(intelligible)、可重用(reusable),进而推进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引用。  相似文献   

19.
唐淑香  孙娟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3):121-122,128
对国内29所大学图书馆的内部刊物——馆刊——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从馆刊的类型、读者定位、版面结构和编辑出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交流型馆刊是现有馆刊存在的主要类型。为更好地提升馆刊的质量和图书馆服务水平.对图书馆馆刊编辑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倡导关注学习型馆刊和学科型馆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侯垚 《北京档案》2018,(3):22-25
档案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指标组成的相互关联的体系,是反映档案服务工作效益的工具.档案服务评价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作为在档案服务评价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其重中之重.本文在对我国档案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领域三十多年(1985-2017)的文献调研基础之上,从档案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内容设计、权重确定、研究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综述,提出了从目标定位、体系框架等方面的建议,以推动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