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地方报新闻评论有哪些特点,应该发挥哪些功能,才能更好配合地方发展?笔者以<长江日报>"长江评论"专版为个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8年10月<长江日报>、<长江商报>同名版面"长江评论"发稿的总体情况为样本,管窥了城市党报与商业化都市报评论专版的不同操作方式,就各自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思考,并就破解各自难题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评论著作的百草园中,又一丛郁郁芳草破土而出,这就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推出的<现代新闻评论(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这是一部颇有新意的理论著作.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书的作者赵振宇教授从事新闻评论的实践和教学有近30年的时间.他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  相似文献   

4.
在青年评论家曹林最近出版的评论集中,有一篇文章<从造谣到黑客:批判的价值次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能够有人提出"批判的价值次序"这样一个命题,反映了当代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反思"的层次,即深入地思考评论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分析了我国<经济日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评论后认为,两报评论在所讲述的对象事件的面貌、所提出的问题、所阐述的观点等方面差异很大,原因在于其不同的立场、写作方法及风格,具体表现在写作旨趣、基本视角、阐述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信息化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微博这个最初只是社交工具的平台,从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至今,微博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不仅成为信息发布平台,而且还成为网民交流互动平台,更成为社会观点和言论的领取平台,目前还发展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随着微博功能的不断拓展,新闻评论"微博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新闻评论"微博化"既有利也有弊,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新闻评论"微博化"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长江日报>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一个卓有成效的做法是: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创新正面宣传报道,努力挖掘正面宣传中的好新闻.比如,去年11月至12月在<长江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推出的"践行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就是在正面宣传中挖掘好新闻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出版之前,已经是美国公认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世界是平的>更奠定了他"趋势大师"的地位.他的影响力早已不限于美国.他在<纽约时报>每周三、五见报的国际事务专栏,透过其供稿系统,固定被全世界700多种报纸转载.转载之频之广,无人能出其右.他经常得奖,如今已是普利策奖的终身评审.他精通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有5所美国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新闻工作之余,他还是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下面就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评论特色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灾难事件中,新闻以其极强的时效性为受众提供及时的信息,满足在恐慌时期受众对"发生了什么"的基本认知.而评论则在已有的新闻报道的基础上,通过其观点和态度引导受众的情绪和思考方向.本文选取了<新京报>、<广州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和<燕赵都市报>6家媒体在5月13~15日3天发表的共计57篇评论,探究灾难事件初期的新闻评论所呈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广播评论<"田"字新解>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荣誉之前,沉静反思,这篇评论若说有一二可取之处,恐怕就是在一个"新"字上.从写作技巧到文章立意,精雕细琢,深挖细磨."新解"解出了一点新意.  相似文献   

11.
<温州日报>嫁接新媒体元素,于2007年9月推出党报新闻评论专栏"六好博客",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不吝以"繁荣"、"复兴"、"热潮"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下新闻评论实践的繁荣可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时评热",前两次则分别由1896年上海<时务报>和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所引发.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和"观点时代"来临的媒介生态格局下,都市报评论版成为彰显媒体个性的新领域.本文以<楚天都市报>评论版为例,分析了栏目特色,从坚持地域特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都市报评论版的建议,以期为当前都市报评论版更好地寻求个性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一版上的评论<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新闻评论精品,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嘉兴日报>实施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当时的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评论本地化的诉求.主张地方性报纸将本地新闻题材的评论做强、做足、做透,树立报纸在当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成为当地读者首选的有影响力的读物.另一个是工作机制创新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高卫华 《今传媒》2007,(3):26-27
2006年9月6日,<长江日报>推出新增栏目"长江视点".至2007年1月6日,4个月共发稿46篇.综观46篇报道,可以从中把握这一栏目的品牌意识和运作思路,及其"力求将事关国计民生的新闻做深做透,以集聚读者的注意力,增强舆论引导力"新闻理念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苏蕾  王萍 《新闻知识》2008,(5):72-73
<独立评论>存在于1932--1937年,是20世纪30年代最富影响力的政府性刊物.围绕着<独立评论>聚集了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任鸿隽、陈衡哲等一批被称作"独立评论派"的知识精英.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顾勇华 《今传媒》2008,(2):18-19
党报新闻评论的时效问题,并不是新话题. 如果"断章取义",仅以新中国各级党报的情形为例,新闻评论的时效成为"问题",是在上世纪十年内乱中"大批判"文章泛滥的年代.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提新闻评论必须重视时效,还有人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概念,说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是"当日",新闻评论是"半个月".现在的情况当然有了很大变化,像浙江<嘉兴日报>的"嘉兴时评"还提出要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要是没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是不会这样向读者宣示的.  相似文献   

20.
4月15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长篇评论<"媒治"应成为法治的一部分>,评论中提到,媒体通过新闻曝光,舆论监督给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对于推动问题解决,敦促有关方面采取究责措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形成了"媒治".同时评论认为,社会可以期待的正常状态是,"媒治"作为社会治理和"权利监督权力"的形式,本身就是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