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一件成功的新闻作品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既说明了记者必须具备两大基本功,一是文字功底,二是采访技巧;同时又体现了采访在新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4.
任玲 《视听纵横》2006,(6):114-115
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有经验的记者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哪来的“原料”,没有“原料”,又何以“加工”,因此,采访是报道的基础。而任何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记者而言的重要性。提问犹如采访的敲门砖,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使对方开口。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所想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5.
地市报人手少,记者更少,必须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弱胜强。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应该是“高产记者”、“全能记者”、“全天候记者”、“读者信任记者”。当记者难,当地市报记者更难,当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尤其难。  相似文献   

6.
要把一张地市县报办好,最伤脑筋的恐怕是处理“向上”和“向下”的问题。50年代,我在湘潭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当记者、编辑,嗣后到湘潭市委的《湘潭日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听人议论颇多的一条“经验”,就是两眼必须“向上”;上边说什么,你写什么,上边没说的,你千万别动那个心思。当记者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跟市长、市委书记和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照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这两大分类对“网瘾之戒”中的镜头进行实例分析,研究人物话语所代表的语言符号以及人物表情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意义,并且通过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探讨电视新闻文本是如何将其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来与大众沟通的. 本文实例分析“网瘾之戒”中“被访者镜头+空镜”“被访者镜头+记者镜头”“被访者镜头+被访者镜头”这三种镜头组合方式的运用,从镜头内部以及镜头之间的联系剖析其产生的效果和传递的符号意义,从而发现不同组合方式在传递符号意义时的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9.
穆青认为.“记者必须是政治家”,“必须大局在怀990“记者写每一条新闻都要考虑:这条新闻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效果,对党的事业有利还是不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11.
媒体传型期的记者应该追求点什么?首先追求能力素质的转型。新闻工作者朝花夕拾去采集,一直扮演着狩猎者的角色,搜集读者有兴趣了解和欣赏的“奇花异卉”或“珍禽异兽”.但记者的眼光决定了新闻的品位,记者必须练就独有的能力和素养。因此,记者应该在借鉴其它媒体优长、提高策划能力和张扬写作个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视在农村大众传媒中的优势据一份对农民的调查显示,当问及被访者“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主要通过哪一个渠道时,85.5%的被访者选择了“电视”。过去,广播一直是我国农村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进入90年代后,电视机在农村的拥有量呈快速上升之势。而报纸、杂志,有调查表明  相似文献   

13.
知识林     
“名记者”、“好记者”、“红记者”指什么? 徐熊谈到——范长江赞成大家立志争取当一个“名记者”,但他更希望大家当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一个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思想作风和才能都强的“好记者”。他说“作为人民记者,要有革命责任感,要为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而自豪,不要辜负党的信  相似文献   

14.
广播投诉类节目中录音报道不但可以增加节目的可听性。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还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尽早解决。在广播投诉类节目中使用录音也是记者免于纠纷.实施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在一些批评性报道中,会出现被访者在采访过后“翻脸不认账”的情况.甚至要与记者和媒体“对簿公堂”。在这种情况下.当时采访过程的录音是记者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5.
在国外当记者,工作环境远不如国内,经常受到驻在国各种复杂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为了采写一条看来是普普通通的新闻,有时却要你使尽浑身解数、急出一身大汗,才能完成任务。在国内当记者,一般来说,采访对象都是“自己人”,凡事好商量,一次采访不行,可以两次三次。要到什么地方去,要看什么企业、设施,找什么人谈话,相当自由,如果遇到政府发表重要文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一般可以提前拿到文件和讲话稿,采写新闻比较从容。但在国外采访就不同了,作为一名常驻“外国记者”,处处“享受”的是外国人的待遇。记者活动要服从驻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 我时时思索着、品味着这个问题。 有人把“无冕之王”的桂冠戴到记者的头上,有人称记者是“社会活动家”,也有人把记者喻为穿行于花丛之间采集花粉的蜜蜂。 当这些耀眼的光环在记者面前闪现时,有人洋洋得意,有人心安理得。 然而,我却不敢苟同。 记者究竟是什么?我说——  相似文献   

17.
报社招聘记者一批又一批,经试用,有的能留下,有的则被淘汰;而留下的,有的能在短时期内崭露头角,有的则不能。仔细分析原因,有基本水平上的差异,但更大的因素还在于记者是否用心。过去有一种观点,说当记者,要“七分动腿,三分动心”,或叫“七分跑,三分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如果是有意强调记者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生活,当然  相似文献   

18.
在传媒界,记者首先是一个信息的采集、加工和生产者。当记者的都知道这么一句行话:“七分采访三分写”,说的是采访在整个采编流程中的重要性。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当好记者,除了学好理论外,还需要大量实际操作来强化训练。有的记者跑了一天回来说没什么  相似文献   

19.
郭梅尼 《新闻实践》2002,(12):33-38
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这一句话,是我走了许多弯路碰了许多钉子才体会到的。我1953年6月份调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整个武汉市就我一个人,这么大一个地方到底写什么?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记者有什么了不起? 记者有什么了不起! 大凡当过记者或正在当记者的人,或许都听到过类似的话。诘问也罢,感叹也罢,终归是不大中听的逆耳之言。不过今天又提起来,总想稍动些脑筋分析分析其中的道理。 记者,采访调查,操笔杆爬格子,的的确确算不得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偏偏总招人这般那般地高声低声问咱斥咱“有什么了不起”呢?细想起来,发这“有什么了不起”之言的,一般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