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按照原国家出版局《关于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的通知》规定,国家标准GB5795—86—《中国标准书号》已于1987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出版社实施。在1987年,“中国标准书号”与“全国统一书号”并存。而在1988年,“中国标准书号”将取代“全国统一书号”。为了使全国出版社、发行单位和图书统计管理部门在年内做好有关技术准备,以保证明年与书号有关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新闻出版署发出补充通知,重申《关于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并对原规定做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从1987年起,中国标准书号已在全国出版发行部门得以实施和贯彻,与此同时,原有的全国统一书号停止使用。中国标准书号的最大优点是将国际标准书号与全国统一书号中的分类号及种次号结合起来,也是中国标准书号的独特之处。原来,在全国统一书号中的分类号是按《人大法》分类,在《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6已于2006年10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颁布,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届时,我国出版业将正式使用13位中国标准书号。为协助各出版单位、发行机构以及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做好书号升位的准备工作,准确理解和掌握新版《中国标准书号》的内容,保证2007年1月1日新标准的正确实施,现就中国标准书号的应用作如下解答。问:新旧版本《中国标准书号》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答:最大的区别是中国标准书号(以下简称“标准书号”)的结构变化。2002版的10位数字标准书号由四部分组成:ISBN组号、出版者号、书名号…  相似文献   

4.
《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6)国家标准已于2006年10月18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将于2007年1月1日在我国正式实施。新版《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出版业的一件大事,同时,2007年1月1日全世界出版物所使用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将统一升至13位,这也是世  相似文献   

5.
GB/T5795—2006《中国标准书号》已于2006年10月18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从标准实施日期开始,中国标准书号将由10位升至13位。该标准此次修订内容变化较大,出版界对此标准也普遍比较关注。我作为该标准的责任编辑,通过分析该标准与上版标准GB/T5795—2002的不同,对新标准的内容作一下简单的介绍。以下就是我总结的两版国家标准的主要差异:(一)中国标准书号由10位升至13位新标准规定一个中国标准书号由标志符“IS-BN”和13位数字组成。其中13位数字由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  相似文献   

6.
我国加入国际ISBN中心后。国家标准局批准和颁布了(GB5795-86)《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这一标准是在采用国际标准ISO2108国际标准书号简称ISBN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补充有关内容后制订的,于1987年1月起,在全国实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6)国家标准已于2006年10月18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2007年1月1日在我国正式实施。新版《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出版业的一件大事,同时,2007年1月1日,全世界出版物所使用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将统一升至13位,这也是世界出版业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世界出版业和我国出版业在出版物数码识别和数据信息技术方面的重大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出版视野》2009,(6):40-41
中国标准书号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出版物编号系统.是中国ISBN中心在国际标准书号(ISBN是英语Internationl Standard Book Number的缩写)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项标准.于1987年1月1日在全国正式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的实施.能有效促进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事业和文献情报工作的现代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标准书号》(GB5795—86)规定,从1987年起,我国出版的图书,在其版权页和封底(或护封)上,都必须印有“中国标准书号”。它由如下七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795—2002《中国标准书号》于2002年1月4日发布,从2002年8月1日起实施。取代此前使用的,1986年1月16日发布,1987年1月1日实施的GB/T5795—1986《中国标准书号》。下面列举新旧国标的主要不同点,便于出版单位的编校人员对比掌握国家标准的变化,按时正确地贯彻执行新国标。表1出版者号的分段范围设置表一、“中国标准书号”的使用范围新国标中规定:中国标准书号为每一出版物、每一版本提供惟一确定的、国际通用的编号标识方法。新国标将原来“图书”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标准书号的“标准”□王郁明中国的标准书号是1986年1月由国家标准局批准颁布的一项国家标准(GB5795—86),1987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由“国际标准书号”(ISBN)和“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每一个“国际标准书号”...  相似文献   

12.
一书号与书号管理 书号,指中国标准书号(China Standard Book Number),是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SBN)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我国于1982年加入国际ISBN组织,1986年1月16日颁布<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198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并于2002年1月和2006年10月分别进行两次修订.  相似文献   

13.
国家出版局规定:“1988年1月1日全国所有出版社,从征订目录到版本记录一律采用《中国标准书号》(ISBN),原来的全国统一书号停用。这是我国图书编号体系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重大的改革。这项基础性工作,必将对我国出版、发行、图书、情报各方面的业务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书号升位正式开始实行2007年1月1日,现有的书号将通过增加“978”前缀从10位升至13位。2007年1月1日后出版(包括再版、重印)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从征订目录到版本记录将一律使用13位中国标准书号。之前使用10位中国标准书号、版本记录中出版日期为2007年1月1日以后并已进入装印流  相似文献   

15.
自1987年1月起我国出版的普通图书开始在图书的版权页和封底、或护封上刊印“中国标准书号”,以逐步替代以往刊印在图书版权页上的“统一书号”。这一措施是使在我国注册的各出版社所出版的每种图书(包括各种版本)都具有一个世界性的唯一标识代码,从而提高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现代化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书号制度始于50年代中期。1956年,我国出版物实施了由文化部颁布的全国统一书号。1987年,开始正式实施根据国际标准书号改编的中国标准书号,实现了出版物标识和国际的接轨。1994年以前,书号是敞开发放、不受限制的。因此,一度出现了图书品种的盲目增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906———2001《中国标准书号条码》2001年4月9日发布,已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取代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1年5月17日批准,199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旧国标。一、《中国标准书号条码》修订的主要内容对比新、旧两个国标,《中国标准书号条码》主要作出如下内容的修订:(1)原标准的使用范围是“在中国注册出版的图书”,修订后的标准扩大为“使用中国标准书号的出版物”。换言之,也就是新标准也适用于除图书外的其他类型的出版物。(2)原标准的代码结构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图书在版编目存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探讨在我国实施图书在版编目问题。1990年7月31日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 12451-90)发布,要求自1991年3月1日起实施;1993年5月20日新闻出版署决定从1994年起首先在北京地区各出版社实施。经过5年的实践和准备,1999年3月,新闻出版署颁发了《关于在全国各出版社实施图书在版编目(CIP)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自1999年4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图书在版编目,并对CIP数据内容和CIP数据标准实施范围等提出具体要求。通知还明确指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月3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实施〈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国家标准的通知》(新出技[2000]1号),推荐使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新标准(即GB/T788—1999代替GB/T788—1987)。“通知”规定该标准自当年5月1日起实施。如原16开本图书(180mm×260mm)更改为标准A4幅面(210mm×297mm),原32开本图书  相似文献   

20.
国家出版局规定1988年1月1日以后发稿的图书,从征订目录到版本记录,一律采用中国标准书号,原有书号即废止。以中国标准书号为统一书号、不仅对出版发行部门,同时也会对图书情报部门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因此,要重视中国标准书号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利用。一、用于查重、记到中国标准书号中的出版者号由中国ISBN中心分配,具有唯一性。同一出版者的书名号对每一种图书具有一一对应性。因此,采购查重时查出版者号和书名号即可。为了使这项工作简便、准确、迅速,我们可以制作《中国标准书号登记查重卡》,式样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