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21,(1)
本文根据"开放伦理"理念,结合演绎法和决疑法的伦理推理逻辑,建构了智能技术伦理理论框架及智能技术伦理争议分析路径;利用内容分析法对2020年信息传播和社会治理领域中智能技术相关的十大舆情事件/话题的热门微博进行分析,通过对"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有哪些、存在何种偏向"以及"智能技术伦理理论框架和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及内容存在怎样的差距"三个问题的回答,本文发现: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不同舆情事件/话题中,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及偏向存在差异,"安全"和"责任"被关切的频次最高,"公平"受关注频次次之,再次是"人类尊严""人类自主""透明"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是"个人信息保护","真实"理念并未受到关切;应然层面的伦理维度及相应内涵在舆情讨论中并不能总是被微博用户完整地关注到,而实然层面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内容及偏向,确实可以为建构符合多元意志的智能技术"开放伦理"提供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2.
谢亚可 《传媒》2022,(3):89-92
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已然引发了诸多伦理争议.本文以今日头条用户对于"2020年全球十大人工智能事件"的评论为样本,使用共词分析法对用户关切的人工智能伦理向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本主义"是用户最为关切的核心伦理向度,"算法透明"为用户关切的伦理向度盲区,"审慎和节制"成为用户伦理关切的新向度.社交媒体用户对人工智能的关切向度在应然与实然层面上存在一定偏差,我国用户的人工智能伦理观需要从技术、社会治理、法律、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引领.  相似文献   

3.
ChatGPT问世掀起生成式AI研究热潮。本文从复杂性范式出发,依循“是什么-会怎样-应如何”的逻辑分析生成式AI的理解路径。生成式AI是实现传播理性与非理性要素交织的新媒介技术,将内容网络升维成更具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从社会影响来看,生成式AI作为智能主体和智能工具,可通过“替代”与“增强”人类脑力的方式,促进人类非理性逻辑与机器理性逻辑交织并深入社会表达之中,使普罗大众得以跨越传播“能力沟”并实现平均水平的智力增强,进一步打破精英宰制的社会并迈入“常人政治”的未来新社会。在治理方面,应摒弃机械控制论思路,以其道德伦理和算法伦理为原则,形成抓大放小的复杂性治理思路。面对未来发展,为避免陷入科林格里奇困境,应沿智能试错方案的思路,允许通过技术小规模试错来厘清发展路径,相关研究也应更关注生成式AI具体应用层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谢梅  王世龙 《新闻界》2023,(8):51-60
ChatGPT“火爆出圈”后,其快速性、同步性、多端性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受到广泛关注,过往结果取向的知识产权治理,越来越难以契合形势发展,过程型和结果型并重的风险治理正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在对已有成果述评和风险源研判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生态构成,经过对数据来源、算法嵌入、平台集成、用户反馈四个维度风险派生路径的分析,发现存在着披露未许可、虚假不真实、偏见放大、偏差隐藏、被恶意使用、不道德取利、理性致瘾、小概率惊恐八类风险;进一步对AI嵌入内容生成的产生原理及作用机理进行解构与深化,提取出风险治理的隐私保护、说明责任、公平无歧视性、透明可解释性、防第三方侵害、政府责任、人类控制、增进人类价值八项原则;并推演出了开展AI数据的镜像审查治理、促进算法和内容的同步治理、推动生成内容的对象治理转向智能平台的生态治理、实施内容生成和渠道推广的风险共担治理四方面的建议,建构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系统伦理框架。  相似文献   

5.
程明  孙嘉蔚 《青年记者》2023,(24):24-28
本报告围绕CNKI数据库中高级检索到的2023年刊发的107篇智能传播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对文献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概括出2023年中国智能传播研究的大方向: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研究的勃兴,人机深入交流与新人机共存空间的构建。但同时存在认知茧房的加剧、算法操控导致用户自主权的丧失、虚假信息的泛滥、个人隐私的泄露等相关伦理问题。未来,智能传播的研究离不开技术、人文、伦理三个维度,人机协同、传播主体、人机交互、人机伦理、人类如何重新理解和定义“自我”等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6.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引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广泛传播,但也催生版权侵权风险。技术支持者、服务提供者和AI使用者构成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的主要链条,是版权侵权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侵权治理围绕AI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展开,将技术支持者排除在外,呈现出局部治理特征,治理效果不佳。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侵权治理需要采取全周期治理思路,延长追责主体链条、坚持过错原则、实施分层分类治理,探索“技术支持者—服务提供者—AI使用者”价值链上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对于技术支持者,应着眼于算法和数据,优化算法模型避让版权作品,建立著作权人的“选择退出”机制;对于服务提供者,需区分不同商业模式界定其版权侵权治理的注意义务范围;对于AI使用者,涉及“接触+实质性相似”直接侵权认定规则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进化为通用型AI,文章探讨这一背景下舆论受到的冲击及舆论如何保持民意的纯粹性。【方法】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及思辨研究,通过对舆论主体、本体、客体等追问反思进行研究。【结果】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给舆论带来致命冲击:舆论主体“非人化”,舆论本体“虚假化”,舆论客体“无理化”,舆论传播路径与规律被颠覆。进而引发国际舆论场更加复杂,国家舆论风险加大,资本、技术操控舆论,虚假信息横行,用户深陷舆论茧房等舆论风险。【结论】文章认为应建立ChatGPT的使用边界,在舆论等领域内暂时限制其应用;政府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研发,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与引导权;用技术治理技术,开发AIGC检测技术;同时还应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升用户使用、批判AI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我国大数据应用中的数据伦理风险及其治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剖析。结果显示:数据伦理主要由数据隐私、数字鸿沟、数据安全、数据所有权、数字身份、数据质量、数据可及7个维度构成;大数据应用中的数据伦理风险主要集中在数据共享、数据挖掘、数据存储等环节,可通过加强数据技术应用与创新、健全完善数据伦理政策法规、坚持数据伦理原则、开展数据素养教育进行数据伦理治理。未来研究应夯实数据伦理概念体系、构建基于场景的大数据应用数据伦理风险模型、构建大数据应用的伦理风险治理体系,并改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AI到AIGC再到ChatGPT,人工智能将个体与技术紧密关联,“智能媒介化”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关于ChatGPT,众说纷纭,但对“生成式图像技术”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媒介学视角,以Midjourney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成式图像技术对图像生产及创作主体的影响与变革。研究发现,在生成式图像技术构建的虚拟图景中,“虚拟思维”促使人类观察逐步脱离经典的实体观察框架,转变为对计算机算法构建虚拟世界的高度抽象的构想,更深刻地反映了AIGC背景下实体与数据化的深度转化。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11月30日,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 AI上线了新一代对话式自然语言识别(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模型ChatGPT,该模型一经面世,首先引发了科技界的巨大关注,后迅速在社会层面形成广泛热议,在短短5天突破百万用户。毫无疑问,Chat GPT表现出对话生成式NLP模型在多场景、多行业、多领域的落地潜能与应用前景,然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AI Generated Content,缩写AIGC)乃至所有深度合成内容当前所隐含的经济、文化、社会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  相似文献   

11.
【目的】AI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带给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业巨大影响,自2022年年底以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高效强大的模仿创作能力刷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和参与深度的认识。文章旨在分析AI绘图技术为新闻业带来的机遇、风险与应对策略。【方法】通过梳理AI绘图技术的运行原理和特征,从“虚拟在场”和“深度伪造”两个不同视角考察AI绘图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并从技术革命、媒介伦理、传媒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角度分析其中的风险和问题。【结果】根据AI绘图技术的逻辑特点,提出AI绘图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并对其中的风险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结论】应当加强政策引导推动AIGC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同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治理手段规范AIGC技术的开发使用行为,从而规避和解决其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郑久良 《青年记者》2024,(1):98-102
本文在梳理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研究进路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变和方法论转型三个层面,对技术人工物的算法新闻伦理治理范式及其实现机制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在本体论上,算法新闻应当被视为“人—技混合体”;在认识论上,由技术批判主义走向技术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从外在主义进路走向实践进路。算法新闻伦理治理的实现机制是构建负责任的算法新闻,从技术、过程和影响三个维度建设多元行动者网络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肖鹏 《图书馆建设》2023,(4):25-28+45
基于“基础要素—服务方式—业务体系—伦理内核”的分析路径,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公共文化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构文化资源体系、拓宽个性服务边界、赋能专业支持体系、再塑专业伦理内涵。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条款的解读和国际图书馆界专业行动的分析,强调公共文化机构应当指导用户“批判性且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基于负责任创新的理念促进这一技术应用的落地,争取打造创新示范案例,为构建具有包容性的数字时代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目的】2021年被称作“元宇宙元年”,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大批质疑的声音。元宇宙所描绘的去中心化、个人沉浸式体验的图景,可能会带来媒介技术伦理风险。【方法】文章以伦理学者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提出的“生命的神圣性”作为伦理的元规范,即真实、人性尊严、非暴力三大伦理原则作为理论视角,探讨元宇宙可能会出现的全新的伦理问题。【结果】在“真实”原则中,元宇宙所形成的“拟现实社会”会影响人们对真实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在“人性尊严”原则中,元宇宙中的“数字劳动”对人的剥削会愈演愈烈,丧失个体的自由与平等;在“非暴力”原则中,隐私侵犯的现象愈加隐蔽,导致更严重的暴力和更深的伤害。【结论】为了更好地规范元宇宙的发展,应该从技术层面、法律政策、主体的媒介素养等方面多管齐下,并且需要学界、业界共同努力明晰伦理边界,达成具有普适性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5.
生成式AI在知识生产中地位的上升与AIGC版权保护缺失之间的矛盾推动对AI主体地位认识论的范式转变。在“人—机”协同创作中认定AI的主体地位与AIGC的可版权性,有助于对人类认知风险和复杂利益关系进行道德与利益调节。以“人—机”贡献比率为依据、以作品形式与内容为前提、以训练数据合法性为准绳三种方式界定版权,通过技术供给侧与技术使用侧的协商制界定版权分配,有利于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机”协同创作的兴起,进而就建立全链条版权保护体系、生成式AI身份等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开拓AIGC版权的监管与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图书馆研究中,往往使用“职业道德”概念,很少使用“职业伦理”概念。但是,近年来,“职业伦理”概念开始出现在图书馆研究中。为了规范图书馆研究,促进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建议使用“职业伦理”概念。最后,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应该用“职业伦理”概念代替“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数据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研究中重要的数据来源。但学者在采集、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过程中往往忽略其中存在的伦理风险。本研究从伦理视角剖析社交媒体数据类研究,提醒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此类研究面临的研究方法和伦理方面的挑战。[方法/过程]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四个角度对微博数据研究进行伦理反思,研究者缺乏伦理意识;公私数据界定不清;知情同意机制缺失;数据使用规范性有待加强。[结果/结论]伦理规范即通过有效的规制,保证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范空间内,微博蕴含丰富的个人数据,并且微博数据研究的发展演化也对伦理规范有强大需求。本研究认为,应建立数据教育体系,提升"数据伦理"意识;研究者不能假设用户同意;探索科学的知情同意机制;鼓励跨领域合作,平衡创新与风险。  相似文献   

18.
算法歧视现象构成个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挑战。通过访谈22位国内算法工程师,本研究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视角出发,探讨了他们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实践如何作用于有偏算法系统之产生、发展与应用。研究发现,算法歧视与工程师对真实和准确的理解、追求有关——他们试图打造“镜像世界”时,以数据、社会、统计因果等为“求真”的依归,最终导致了歧视的加固与强化;同时,面向算法公平和正义的算法“向善”,被“求真求准”的价值目标和特定业务目标不断挤压;工程师所受教育和所处组织环境,让他们认为“求善”并非他们的职责。加上公平等伦理概念本身难以量化,更为建设“数字花园”制造了技术难度。这些都让“求善”沦为工程师的一种弹性选择,影响了他们“去偏”和“消歧”的伦理实践方案。这一研究为理解算法歧视提供了来自工程师伦理层面的实证依据,为理解有偏算法的社会建构提供了基于中国语境的业内见解。  相似文献   

19.
陈阳  李宛真  张喆喆 《新闻记者》2023,(8):40-50+85
AI写作技术在数字新闻业中的运用,使得机器人新闻消费成为日常生活中人机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线实验探究了外部信息接触、用户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机器启发式”认知机制和新奇感水平对其阅读机器人新闻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器启发式”的存在和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可以解释个体用户对机器人新闻认知和评价的差异;在实验中采用外部信息刺激可显著改变读者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但无法改变“机器启发式”的触发水平。本研究发现,从提高公众对机器人新闻接受度的实践层面出发,强调机器人新闻具体技术带来的优势和便利,其说服效果优于强调AI技术的无个人情感和客观性;唤起公众的情感参与是提升公众对AI新闻接受度、喜爱度和互动行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论信息伦理的四维架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勇忠 《情报学报》2004,23(4):484-489
本文提出了由要素维、领域维、层次维和利害关系人维构成的信息伦理的四维架构理论。四个维度各有理论上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并从整体上标示出信息伦理领域的主要知识范畴。四维架构理论也为具体的信息伦理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