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我国媒介融合发展概况媒介融合又称为"媒体融合",指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传播平台融合和接收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演化过程。i媒介融合一词最早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尼古拉·尼葛洛庞蒂利用绘图向学生演示,在新科技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服务型媒体意识的不断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互越来越受到媒体市场的喜爱,媒介融合成为今后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平台是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媒介融合改革趋势的不断扩大,各媒体应当积极实施媒介融合下的数字媒介平台改革,以紧跟时代发展,提升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下媒介平台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媒介融合下数字设计的媒介平台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媒介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了新闻报道模式的变化,也导致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介融合日益成为人们在媒介传播中的焦点实践,形成了媒介内容整合的信息消费、网络整合、媒介平台整合;此外,媒体的融合促进了媒体市场的结合,对传统电视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让我们对媒介新生态下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产生思考。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新世纪的蓬勃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多种媒体形态相互交融,全球进入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学报作为进行学术交流、传播最新研究成果的传统媒介,在传播策略上明显存在不足,传播影响力有限。高校学报加快体制改革,提升期刊品牌竞争力,整合资源、拓展与其他媒介的融合,强化编辑策划意识,打造数字传播平台,加强宣传和营销,是提升高校学报传播力的理想策略。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各界热议的重要话题,新闻传播也因此正在发生一场媒介技术革命。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电视媒介资源面临着新的重组,主要表现为:新闻信息源结构的重组、媒介组织结构融合、受众的数字化生存、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型。在一个全新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式的融合使得媒体必须采取新的发展创新策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诸如打造跨媒介综合传播平台、内容产品的结构性再造、加强媒介融合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媒介层出不穷,并迅速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融合,呈现出媒介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媒体技术与媒体内容的优化整合,形成了新的媒体形态,媒介融合由此产生。在此背景下,媒体的传播形式趋向多元化和碎片化,消费者接触的媒介内容和形式更为广泛化,这对广告行业而言,既是创新的机遇,更是一项挑战。媒介的融合,推动了自媒体、众媒体平台的发展,广告的投放平台、投放方式随之增多,必然对广告策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如何紧跟自媒体时代的步伐,有效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创新广告策划的内容和模式,成为广告产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探究在多种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广告策划创新的相关要点,以推动广告及广告链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体形态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目趋融合.最初凤凰卫视以电视为主业,之后不断开拓新领域,创建凤凰新媒体,融合互联网、无线通信和网络视频三大平台,整合多种媒介资源,打造一流的华语新媒体信息平台.本文拟从凤凰新媒体的发展之路,探究媒体融合提升媒体品牌的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刚 《新闻前哨》2010,(6):33-35
为了应对视频网站对受众的争夺,电视媒体开始了整合文字、声音与影像传播的媒介融合之路,并借助多媒体网络传播平台,以实现受众与媒体影响力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分析CNTV媒介融合策略,对CNTV未来发展作出积极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狭义地讲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13)
在新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其嫁接时总是简单地认为网络平台是传统传媒价值的延伸,而忽略了其重新解构的作用。本文指出传媒传播的"五维空间"是要激活热点,分析了媒介型平台的特点,并指出了传统媒介与其融合路径。在比较了传统媒体的低维度管理模式和媒介型平台的高维度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资源,开放管理,建构活性媒介生态圈的理念。同时,传统媒体应从受众本位的角度出发,整合产业,通过人际、品牌和渠道将碎片化的市场利用起来从而传播信息和做社会化的服务,重视媒体融合所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与盈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果  龙华 《新闻前哨》2008,(8):100-102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符号完全可以在一种新媒介上迅速而自由地传播。创造一种兼顾报纸、广播、电视等所有传统大众媒介优点的新型媒介形态,将不同类型媒介集中在一起——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媒介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在实质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因此,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深刻理解网络社会形态下信息传播技术和生态的本质变化,以网络逻辑重新建立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即从传统型媒体转向平台型媒体;从封闭式生产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众包模式;以超时空的人际关系网络重塑媒介内容分发渠道;以良好的用户关系网络为中心构建多元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作为当今大众传媒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其通过利用或整合混合、单一所有权下的各种媒体,例如,网络、期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以求获得信息和新闻平台数量的提升,进而实现稀缺媒体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这类媒介形式将具有更为强大的信息供应能力,进而获得行业的竞争优势。本文将对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旨在给相关研究人员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毛永晖 《青年记者》2009,(22):82-83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尽管目前对此尚无统一的定义,但趋于一致的观点是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即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其在传媒市场的形式结构表现为媒体的组织、资本、传播手段的整合,针对受众个体的接受方式则表现为超细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人们把相关的新型技术注入很多领域,协同发展,媒体领域就是其中之一。媒介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媒介融合现象指的是利用网络、移动平台通信等现代先进的网络与科学技术促进媒体传播融合发展的现象。本文将对媒介融合的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小红书APP为典型,部分媒介社区由于内容过度“滤镜化”备受争议。本文基于居伊·德波提出的“弥散的景观”,展现小红书媒介社区中的景观弥散,以行动者网络的构建为研究视角,通过探究行动者行为动机,剖析以平台为主导的转译过程,并整合行动者网络中滤镜问题的影响,进而提出媒介社区在滤镜困境中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国际传播整体生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当前,社交媒体平台日趋普及,媒体信息传播范式出现重要变革;网络视频平台快速发展,传统电视业受到冲击,同时媒体内容分发范式呈现新特征;媒介融合发展改变了产业链和价值链,媒体经营亟须推进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受众市场、受众需求、行为及传受关系的变化,实现了受众向用户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之下,用户作为重要的驱动力量对媒介融合提出新的要求:从内容向产品的转变、产品的多媒体网络化、生产与传播的社会化、信息与服务的一体化、大数据支撑运营。融合形态的媒介组织要能够以平台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多元服务,同时形成自己新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掀起了媒介私人化热潮,个人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生产以及传播信息,同性恋群体积极掌握与利用媒介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本文使用最新的数据,分析同性恋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得出同性恋群体对媒介话语权的掌握实现了从依赖网站和网页到大力使用社交媒体的转变,社交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成为社会少数群体与社会大多数人群进行沟通和传播的绝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信息的传递需要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媒介的种类,尤其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传播效果更佳。不同的媒介有自身的优势和缺点,不同的媒介彼此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所谓的融媒体就是一种融合了不同形态媒介的新形态媒介,融媒体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播放途径来收看电视节目,传统的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下进行创新与发展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