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第一次见到彭冲伯伯是1962年的10月。这年的9月26日下午,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在机场受到苏联对外友好和文化协会联合会副主席潘科夫、苏中友好协会理事会副主席杜伯洛维娜迎接。我的父亲李琪是代表团的副团长,团长是彭冲伯伯。他当时任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但是在《人民日报》公布的身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代表团是应苏联对外友好与文化协会联合会和苏中友好协会的邀请,参加苏联庆祝中国国庆活动并进行参观访问的。  相似文献   

2.
"光复大汉"纪念壶,高9厘米(含盖),直径11厘米(不含嘴和把)。壶体一侧画两交叉旗帜,一面是五色旗,一面是18星旗,两面旗的条纹和星点均凸出画面,交叉口上有"纪念"二字。壶体的另一侧写有"光复大汉"四个苍劲大字。壶盖上的图案和文字与壶体完全一致。盖纽为一只三条尾巴的小蝌蚪。 总体上看,做工精巧,洁白无暇,画工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五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了一次酒会,邀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我来出个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打我国古代一人名.”  相似文献   

4.
陆仲阳 《新闻记者》2008,(2):F0002-F0002
由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青年报5家报纸,以及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和酒"品牌和上海仲阳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和酒杯"和谐社会新闻摄影大赛,历时近三月,于2008年初落幕.这次摄影大赛的参与者,用相机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上海市民的风貌,生动地勾勒了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城市和谐的一幅幅"上海和谐图",共有200多张(组)照片在5家报纸上刊登,从中评出获奖作品20张,其中一等奖4张,二等奖8张,三等奖8张.  相似文献   

5.
美的化身     
高莽 《全国新书目》2010,(15):33-33
我初次见到沙漠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1年,在沈阳。她本姓张,名坤权,比我年长一岁,是阜新市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6.
近日,荆门市档案馆从民间征集到一张保存完好的民国"门牌"."门牌"呈正方形,高和宽各为24厘米,用机制黄纸做成.铅字排版印刷.上盖有"荆门县政府印"红章,印章为6×6厘米."门牌"用表格形式印制,最上面为"门牌",下面各栏目文字是:荆门县第三区烟墩乡第二十三保第五甲第十一户;户主周道国,三十一岁,居住金条庙;妻向氏,二十七岁;子马儿,九岁;女兰英,三岁;合计男二,女二.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张由原侵华日军京山警备队颁发的"安居证"在荆门首次被发现,并由荆门市档案馆征集进馆。该证纵16厘米,高12厘米,是发给京山县五福镇乡游家湾(现为曹武镇五福村)的58岁妇女游李氏的。证书的正面一侧印有"京山警备队,安居证,姓名:游李氏,年龄58岁,性别女",盖有京山警备队大印。另一侧印有:一、原籍:京山;二、住址:五福镇乡游家湾;三、第50保5甲;四、职业:农;五、世带主卜'续柄。姓名:游李氏;年龄58岁,女。还有相片粘贴处。安居证背面一侧印有1年12个月的食盐配给表;另一侧印  相似文献   

8.
"打杂",尤其是为文学青年"打杂",是鲁迅一生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主要工作之一.1926年11月,鲁迅在厦门大学致信许广平说:"我先前在北京为文学青年打杂,到这里,又有几个学生办了一种月刊<波艇>,我仍然去打杂."(<两地书·七三>)1929年7月,鲁迅在致章廷谦信中又说:"上海大热,我仍甚忙,终日为别人打杂,近来连眼睛也有些坏了."(<鲁迅书信集>上卷228页)据鲁迅自叙,光1925年至1931年,他为青年作者、译者编校的译著书目就有19种.  相似文献   

9.
<上海文学>月刊1964年曾改名为<收获>,这是借用了早在1960年就停刊的老<收获>刊名.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收获>又停刊了.后来,编辑部所有工作人员均随上海作家协会一起被"砸烂",离开了巨鹿路675号,有的下厂、下乡、到中学任教,有的留在干校继续修补地球等待安排.  相似文献   

10.
正细算起了,我与俄语的缘分不止半生。从第一次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看到苏联的缩写"CCCP"算起,超过一甲子;从高中学俄语算起,五十七年;从第一次到莫斯科当记者算起,已逾三分之一世纪。但是,想把俄语说得像俄罗斯人那样好,搭上我的余生也不够。清洁工、克格勃,三人行必有我师1978年,我首次到莫斯科分社当记者。当时中苏关系冷峻,中国驻苏总共只有新华社的4名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