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当“被遗忘的权利”成为一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本关于"遗忘"的书.提到"遗忘",人们不自觉地会想起米兰·昆德拉的"遗忘与记忆"三部曲(《慢》《身份》和《无知》)和《笑忘书》,米兰·昆德拉找寻的是"被遗忘的存在",探讨的是"遗忘"与"记忆"的哲学关系.而这本《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Delete:The Virtue of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以下简称《删除》)也探讨"遗忘",不过它不是在文学中探讨,而是在现实中,在这个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是关于人的行为的一门学问,它除了科学追求之外,还有人文的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文学科相对式微。人文思想家从科学主义初露端倪的时候起,就开始"挖掘"人文学科的独特性,寻找人文学科不能被自然科学取代的地方。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朱成全教授所著《经济学方法论》一书认为,经济学不但具有科学的特质,更具有人文的特质,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并对此作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如果要认识和研究中国现代档案学 ,就不能不注意始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讨论。尽管这场讨论发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但正是因为这场讨论 ,才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 :“近40年来 ,遵循‘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档案工作者不变的信条”。因此 ,认识和研究这场讨论 ,及它对中国现代档案学形成的影响 ,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的被遗忘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遗忘权体现了"遗忘"及"重新开始"的精神,是大数据时代的公民及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所必须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在其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明确规定了被遗忘权,我国也应制定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遗忘"和"重新开始"为指导确定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些通用原则,明确公民享有被遗忘权,并对被遗忘权的主体、客体、权利的内容、适用的条件、例外的情形及侵犯该权利所应受的处罚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一场演讲与新时期学术转型——王宁、王逢振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期话题集中在1985年詹姆逊(或译杰姆逊、詹明信等)在北京大学的一场120天左右的演讲。我们无意去追问文这场演讲“讲了什么”,而是去关注这场演讲“为什么讲成这个样子”。事实上。在那样的时代,这场演讲,既是一次“理论误读”,又是一次历史性的“碰撞融合”。它不仅改变了詹姆逊的学术体验,也生成了中国此后二十多年的基本学术格局。  相似文献   

6.
社科     
《全国新书目》2008,(14):12-13
人文通识讲演录哲学卷(二)本书是由北京博学近思书院的策划的,首批推出了"哲学卷"、"历史卷"、"古代文学卷"、"现当代文学卷"、"美学卷"、"文化卷"、"人文教育卷"、"学术人生卷"等八种,涵盖了人文通识教育的各个领域。本书为其系列之一的"哲学卷2",书中具体收录了15篇当今国内外第一流的华人名家学者关于哲学研究的演讲。  相似文献   

7.
西方"科学的"和"人文的"两大图书馆学话语长期左右着中国图书馆学界."科学"以客观性见长,虽可直接"拿来",但它本身存在理性滥用问题."人文"强调图书馆(学)中的主体精神价值,直接"拿来"无异于东施效颦.本文在西方图书馆学的"他者镜像"中,分别以古代的知识组织和图书馆哲学为例,讨论了基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价值的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何以可能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2012年8月30日,英国国家档案馆于当地时间13:00到14:00举办了一场twitter(微博)直播讨论会。这场讨论会继续了国家档案馆6月份的讨论会的主题——"档案开放性和国家集体记忆""探索档案的社会遗产价值""维持国家集体记忆是位于第一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是一份立足广东覆盖全国的大型综合性周报.也是一份在中国读者心中深具媒体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同时也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周报,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40万份以上.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正义、良知、理性、人文关怀"是《南方周末》始终追求的目标.创刊28年以来,该报完整、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图景,以调查性报道为主,以责任和深度著称,被网友誉为最有良知的报刊.新年献词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文体蓬勃发展的一大产物.它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专家学者研究报纸特点的又一内容.虽然每年只有一期,但它的影响力绝不容忽视.《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独具匠心,每一期的新年献词都让读者充满期待,它所传递出的理想与希望往往能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和力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被遗忘权的讨论,从权利属性的角度分析了被遗忘权争论中的冲突矛盾关系。本文以法学中人格权和财产权二元体系权利思维为起点,理清作为民事法律权利的被遗忘权由于法律属性带来的权利冲突和司法困局,总结被遗忘权对新闻传播领域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档案馆是否应搞历史研究之讨论,至《档案学研究》1991年第1期宣布暂止才降下了帷幕.这场讨论,是80年代档案界颇有影响的讨论之一.一篇文章引出一场大讨论.早在1987年,《档案》杂志第5期就刊登了四川大学档案系教师刘文杰所撰写的《论我国档案馆搞历史研究与开放历史档案》一文(后简称《刘文》),该文对档案馆搞历史研究的作法表示否定,明确指出:“倡言档案馆搞历史研究的倾向是不科学的.”一语惊人,此文很快引起了反响,如《档案》杂志1988年第3期就有两篇与《刘文》商榷的文章,一篇是纪凤辉的《试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议程设置论"、"公共领域"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整合"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方法论上,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思维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众传播法制史上出现"媒介接近权"这一学说。媒介接近权,也被称为"接近使用媒体权"(Access to the press)。1967年,由美国法学学者巴隆(Jerome A.Barron)首次提出了这项有关公民的权力。70年代,巴隆亲身参与关于接近使用权的托尼罗案,有关于媒体接近权的讨论随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还原这一学说产生,以及巴隆参与该案的全过程,梳理这一学说产生及发展的整个脉络,为更深刻理解传播学中各思潮的学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邵华 《中国档案》2014,(3):71-73
从"学科"与"科学"的分辨开始从新中国档案学建立至今,我国档案学界关于"学科"和"科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20世纪80年代,吴宝康老先生提出"档案学是……科学",并且驳斥了"档案学无学论"的错误观念;[1]21世纪初,冯惠玲、张辑哲在《档案学概论》中认为"作为一门科学……它  相似文献   

15.
20年代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影响甚大的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它支配了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学科研究.由于"结构"在西方哲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它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所以,它在哲学上取得的成就远不如它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为大.大量的结构主义学者运用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其中法国的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在文化史研究中最著名的一位.  相似文献   

16.
<新闻周刊>关于亵渎<古兰经>的报道引发了美国新闻业关于使用匿名来源的大讨论.历史上最著名的匿名来源--"深喉"费尔特在这个时候公开自己的身份,为这场讨论增添了戏剧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根据省直机关工委《关于在省直机关广泛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群众性系列文化活动实施方案》,从2011年4月初至6月底,辽宁省档案局(馆)开展了纪念建党90周年"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和演讲活动. 开展主题征文和演讲活动,是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措施,也是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次有益尝试.辽宁省档案局(馆)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回顾党的丰功伟绩,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成长经历和岗位实际,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表达了档案工作者热爱党,热爱祖国,坚定不移跟党走,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再立新功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8.
刘澍涛 《今传媒》2006,(2):30-3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媒介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在争夺自己的那一份市场份额。不断刷新的“资讯榜”使得人们不再缺乏信息,与此同时,对“梳理信息、深化报道”的需求让另一种媒介形式浮出水面——新闻周刊。1995年1月14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创刊。十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既有与《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共同追求的新锐,又有自身独特的人文色彩,成为了一份新锐与人文平衡的知名期刊。我是谁?——“三联”的性格定位“三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邹韬奋的《生活》周刊。20年代韬奋先生的创刊目…  相似文献   

19.
偶然看到一期《新闻界》杂志(今年第2期),从一篇关于新闻商品性的综述文章里,我方知道去年新闻界有一场小小的关于马克思是否谈过新闻是商品的讨论。研究马克思著作多年了,尚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会有分歧,于是我又查看了去年参加这场讨论的两份杂志和一份小报纸。这里只就历史事实是否存在讲一点意见。马克思认为新闻是商品,这是历史事实。马克思生活在欧洲市场经济基本形成时期,这是他从事报刊工作的大环境。他最早为民主主义的《莱茵报》工作时,就谈到过报纸与读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写道:自由报刊“是国家精神,这种精神家家户…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7):74-82
数字化记忆是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个人信息的即时搜索、长久留存、关联分析已成现实,"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作为一种数据保护方式逐渐发展为关乎公共领域构建的热议话题。本研究将以2018年5月25日生效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为切入点,围绕"被遗忘权"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展开,探讨其如何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重点分析互联网环境下"被遗忘权"面临的多重价值分歧,进而为"被遗忘权"的本土化路径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