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超前思维也就是预测性思维.是人的思维能动性的表现,也是记者新闻敏感的重要体现。超前思维就是“根据对事物发展进行预见性的推理、进而对将要发生的事物作出科学预测,并调整对现在的事物认识的一种思维过程。换句话说.超前思维就是人们如何用目标、计划、要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形象就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等感知事物.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关于事物的整体印象即知觉.就是“形象”。形象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但它不是事物本身。形象受人们的意识影响.它不完全是感觉的。  相似文献   

3.
赵永新 《大观周刊》2011,(43):146-146
“整体感知”是人脑对某一类事物综合的反应过程.是对学生大脑直接刺激的重要手段之一。任何复杂的认识都离不开感知提供的材料.只有感知材料十分丰富时.才能形成事物的概念和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建立事物的最初印象.是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大自然的重要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同类事物的相互比较,应注重个性相比。山比高低,海比深浅,牛比力气,人比智慧……新闻事业最突出的个性在于发现与创新。发现无疑是新的,而不是“发现”别人已经发现过的事物。因此,新闻评比,无论是评选优秀新闻工作.还是评选优秀新闻作品.都应注重人的成就或作品的创新含量。  相似文献   

5.
侯忠之 《大观周刊》2011,(28):150-150
概念是人们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空间形式或者数量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新媒体的概念。但是.人们最关心的是它对我们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日常交流有多大的影响。“新”意味着不是原来就存在的事物.媒体却是有100多年历史.特别是大众媒体.把两者结合起来.是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还是新瓶装新酒?有时候是很难辨别的.  相似文献   

7.
凌华  杨汉祥 《军事记者》2005,(10):60-60
某部一个战士写了篇批评有关领导干部的稿件.尽管他在稿后署了笔名.但报纸采用时在其笔名前加上了部队代号.结果不少认识他的人包括有关领导看到后都知道此稿是他写的。为此,这位战士后来的处境一直非常艰难。  相似文献   

8.
王德武 《大观周刊》2011,(45):92-92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青少年一代思想和灵魂的工作,也是一个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对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确人来说.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当班主任的教师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师。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的培养。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9.
邱丽红 《新闻传播》2009,(12):100-100
本文从新闻传播中审美价值的方向和内容方面探讨了新闻传播应以美好的事物影响人、激励人和打动人,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新闻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也好,艺术摄影也好,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们都是靠画面上生动的形象,通过视觉的传递,引起人们大脑的兴奋,从而达到感染人的艺术效果.只有形象生动,才能真切感人,使人有亲临现场之感.而这些生动形象的产生,是依靠摄者的观察和选择,并抓好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事物发展高潮的"一瞬间"而加以完成的.这种对典型事物的"一瞬间"的抓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综合了摄者的观察能力、敏锐性、技术基础和艺术修养等各种因素.所以说,要能捕捉住稍纵即逝的、自然、生动而又富于典型特征的决定性的瞬间,永远是摄影创作中最艰难而又最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1.
束一 《新闻前哨》2008,(7):42-44
一般来说,对一件事物.都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论过程。 如果只听他怎么说的.而不看他怎么做的.是幼稚: 只听他平时说的、平时做的,而不看他关键时刻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是片面:  相似文献   

12.
王晶 《记者摇篮》2005,(5):34-35
心理咨询类谈话节目是主持人与受众借助电话、无线电波进行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思想情感交流的一档节目。这类节目有两大特点:一是涵盖领域十分广泛,对象面宽,有恋爱、婚姻、理想、事业、法律、社会、心理等等问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二是参与的听众多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不理解,迷茫、困惑。节目以为听众解疑释惑、提供心理咨询、化解内心冲突,弘扬主旋律为宗旨。因此,有人说这类节目是社会的减压阀,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火 《编辑之友》1997,(4):37-38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客观性和求实性,即人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不受非科学因素的干扰,完全以物为尺度,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法则对事物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离开了科学精神,人对事物的认识就不会是客观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常雪梅 《大观周刊》2012,(26):161-161
1. 从着重培养学生兴趣着手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那些对外语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外语看成自己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优先对一定事物发展注意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光阴如锉.细磨无声.回顾几十年前档案编研工作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可谓艰难之极.让人感慨万千。胡锦涛曾说:“档案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档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为了使档案记录在构建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顺其者昌,逆其者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违抗。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艰难进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探索出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由解放军报社主办、人民武警报社承办的第八届军事新闻论坛上.各位代表围绕“军队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媒体融合发展的良策,值得读者关注。本期《专题》选登论坛发言的下部分。  相似文献   

17.
人人都有直觉。人对某个事物所做出的判断,往往不是经过严格的推理进行的,而常常是凭一种直觉。直觉有着人不知以什么器官感受,受哪种认识、观念支配的不可名状的特性,人们通常称之为“第六感官”。它虽然在人的感觉器官中无形无态,无一锥之地,但在人对事物、对他人的判断中却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可以说它是人最多地使用的“感官”。直觉是人直观把握事物的理  相似文献   

18.
近一年来.在数字电视发展上走着艰难的创业之路的实践者们.都会与发展中的困惑.竞争中的思考.探索中的前进相伴相生。数字电视产业发展中复杂的背景.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了这项工作推进的艰难。种种问题表明.数字电视博弈的对象不仅仅是风险.而是广电行业自身。我想从以下几点进行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信息的推理     
王军 《图书馆建设》2001,(4):104-104
信息,是事物的普遍属性,是表现事物特征及其运动的一种形式,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在人类社会,信息是以文字、符号、图形、声波、光波、电磁波等形式传递的。 推理,就是根据信息的多层表征特点,采用分析与集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推理等方法,对已知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与处理.从而揭示出包含在其中的各种潜在价值过程。1 因果推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因果关系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典型反映. 例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军用卫星一天三次定点在伊拉克上空飞行…  相似文献   

20.
舆情监测与危机应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是人们对事物价值判断的表达。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舆情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如何运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有效化解舆情危机,对于保障企业、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一位大型企业高管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