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校园原创书评数据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应挖掘“书评”训练人思维、写作能力的功能,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应参与高校教育核心体系,开发高校自身人才资源,以多种方式发动师生、馆员积极撰写各类书评,建设“校园原创书评数据库”,实现图书馆、师生、学校教育共赢.  相似文献   

2.
对图书馆书评工作的现代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立  古田 《图书馆杂志》2002,21(5):41-42
本文分析了图书馆书评的现状,提出建立图书馆书评数据库,在网上传输书评信息,为更广泛的读者服务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书评即图书评论,它是对图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围绕书评进行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称为书评工作,其核心是书评。书评工作决不是一项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工作,而是与出版发行工作、图书情报工作相并列的重要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受上述两项工作的干扰,它具有自己的客观价值,在文献信息交流中起媒介作用。书评既是读者接受文献信息的消化器官,又是出版信息的反馈渠道。在学术交流中起催化作用。一、书评工作的社会功能书评的社会功能与图书的作用既紧密相联、又各有千秋。大体说来,书评工作有以下几大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鸣 《图书馆杂志》1993,12(2):44-47,59
随着我国书评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书评学已逐渐趋于成熟,书评的影响亦逐渐扩大,并且很快影响到了图书馆这一主要的图书“集散地”。自1985年辽宁《图书馆学刊》发表编辑部文章《图书馆要大力加强书评工作》至今,已过去7年时间。在7年里,全国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勿庸讳言,目前图书馆界的书评工作仍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直接向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是知识的传递者、开发者,高校图书馆开展书评导向工作非常重要。书评导向存在它特有的信息性、指导性、大众性、争鸣性、学术性、时代性、普及性、综合性等特性。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特性,才能更有效的挖掘馆藏文献,才能更有效的引导读者阅读。  相似文献   

6.
何星 《今传媒》2013,(4):47-48
在“大媒体”环境下,“全民阅读”更加引起人们的思考.我国的全民阅读率(除去教材、教辅)仅为20%,这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而媒介在推动全民阅读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笔者以《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为研究对象,以书评为着眼点,分析和评价了该报在书评工作方面的特色、优点和不足之处,为做好图书评介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书评应成为图书控制的一种有效形式。书评的生命在于随变而适,根据图书生产和图书传播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书评品种和类型有针对性地实现对图书的控制。在图书生产领域提出了“版前书评”概念,讨论了其实施生产控制的具体步骤。在图书流通领域,提出了针对图书的纵向流通和横向流通的不同书评类型,并提出通过浓缩性书评以颠覆“选者”的先入之见,直接面向个体读者,真正实现书评的图书控制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2008-2012年期间书评学研究的84篇期刊文章,按照书评理论、书评文化、书评与图书馆工作、书评与编辑出版工作四个类别分别综述.  相似文献   

9.
当代书评研究的意义吴平书评经过20、30年代兴盛和80年代的发展,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不仅拥有了丰富的书评实践,而且也涉及到理论领域,对有关书评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各抒己见。有的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书评、分析书评,有的也试图构架书评学的框架。尽管...  相似文献   

10.
陈源蒸 《图书馆杂志》2005,24(12):68-70
国际上一些著名报刊,对书评的“公信力”非常关注。今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威金斯的一篇书评,称欧文的一本书“松松垮垮、未加修饰的文字堆集……仿佛作者刚从又一场噩梦中醒来,开始难以自禁地唠叨起来”。一个月后,该报为这篇书评公开道歉。道歉的理由,并非评者对欧文恶语相向,而是书评者与作者相识并有过节,而威金斯没有事前说明。《邮报》说,“如果我们知道,欧文和威金斯过去有过交往,我们便不会约这篇稿子了。”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家著名的报刊,是何等地重视书评者的挑选,以求制度上保证书评的公信力。 非常羡慕《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著名报刊对书评者身份的严格挑选制度,但中国图书馆界圈子不大,要找到与作者全然不识的书评者已经很难,更不要说通过制度性措施来实现此目的了。我们在这个栏目中一心所盼的,只能是名家评非名家、长者评晚辈、师长评学生,等等,这一类型的书评。我想,也许只有这样的书评,才能使评者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最真实的写出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及对学问的理解。 本期所选用书评者之一的陈源蒸成名很早,10多年前他的《宏观图书馆学》横空出世,给我们的惊喜不亚于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虽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陈源蒸先生主攻图书馆自动化.但对基础理论的热情不减。不久前与陈源蒸先生通过一个电话,得知他退休后重新关注基础理论,正在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梳理着基础理论问题。这篇书评中,陈源蒸先生对《图书馆学导论》评价极高,用上了“学术享受”这样的评语,一位学术前辈对后来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陈先生对《导论》的喜爱,却不影响他有一说一地说出了对《导论》的不同看法。不论人们是否认同陈先生的这些不同看法,但应该可以看得出它们是作者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无疑保证了书评的公信力。也许,这就是我们期盼“名家”多些书评的原由。 本期所选用另一篇书评同样来自名家,是于鸣镝先生评夏候炳的《参考咨询新论》。于鸣镝先生是一位异常勤奋与高产的作者,也是一位个性十足的作者。他的文风朴质,语言直白,绝无半点学究式深沉而对于不同学术见解,无论对方名气大小,都能不留情面地批评。于先生的这种写作风格,在我看来更适合于写杂文而不太适合于写书评。因为杂文需要犀利而书评却宜优雅一今天刊出的这篇书评中,于先生一如以往的语言风格,一口气道出了《参考咨询新论》的六大优点明快的言语彰显出于先生有一说一的评论特点,只是最后谈及不足时一笔带过,有些未能尽兴发挥之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书评定义研究在工具书收录程度,研究深度、广度,中外对比研究以及新兴网络书评内涵研究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但“书评”作为书评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分析,综述我国学者对书评界定义的各种观点,并进行比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调查了图书馆网站中的书评栏目内容及设置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图书馆书评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图书馆书评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周金林 《图书馆》1994,(1):67-68
论图书馆书评导向工作中的几个关系和特性周金林本文就书评导向的几个关系,试图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冀引起同仁广泛讨论,使图书馆的书评导向工作得到顺利地开展。一、书评导向的几个关系图书馆的书评导向要处理好几个关系:1、显性导向与隐性导向图书馆的书评导向可分...  相似文献   

14.
试论图书馆书评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文论述了图书馆书评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了图书馆书评工作的现状,指出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如何搞好图书馆书评工作提出自己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张锋 《图书馆学刊》1996,18(4):61-62
论高校图书馆的书评工作张锋(伊犁师范学院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开展书评工作的潜能,并在理论上与实践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当前应予重视的一个课题。l高校图书馆开展书评的作用从世界文化比较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其国人之教育手段先进,文...  相似文献   

16.
伍杰 《出版科学》2002,(3):23-27
20年来,中国书评事业经历了复苏、发展和初见繁荣三个阶段,从有评无论发展到形成独立的书评学。1985年是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各级领导更加重视书评,队伍和阵地逐渐扩大,书评数量增多,书评和读书活动相互结合,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报纸书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兴盛一时。1935年7月萧乾接手《大公报》副刊,特辟书评专栏,得到当时众多书评家的支持,这成为《大公报》副刊的特色栏目,也成为书评栏目中的“翘楚”。新中国成立后,书评常常是报纸副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很少能够“一以贯之”;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书评只是政治的传声筒、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当代,《南方周末》的《阅读》、《汇报》的《书缘》、《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都拥有了定期的专栏,总结其经验、探讨其不足,对于繁荣书评,营造“书香”社会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阅读社会,从书评开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颐 《图书馆论坛》2006,26(1):35-37
结合当前读者阅读倾向和出版特征,阐述了书评的导读功能,并介绍当前图书馆书评工作的新进展,指出建阅读社会,应从书评开始。  相似文献   

19.
伍杰,1930年生,湖南常德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主编。现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山路崎岖》、中篇小说《金色的种子》,散文集《点翠集》、《芦苇集》、《溪流》、《花为媒》、《追寻》等。论文随笔著作有《作嫁琐议》、《我的书评观与书评》、《严复书评》、《精神阅读》等;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中国古代编辑家小传》、《中国出版社概论》、《全国书评索引》、《中国百年书评选》、《中国书评精选评析》、《书评三十家》等。自2003年8月起,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上发表“书评家与书评”研究系列论文至今。[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影响力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书评也是其中的一种。在国内报纸此起彼伏的“加版竞赛”中,名目各异的书评类副刊也轮番亮相,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很多类似的尝试并没能产生应有的功效,原因在于,这些书评版大多只是流于集纳式复制和推介式转述。更为糟糕的是,形形色色的“伪书评”充斥版面,使很多所谓书评版变成了失信于读者的“垃圾信息场”。问题的症结在于操作者没有弄清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报纸书评也是一种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