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皇太后、皇帝、皇后万寿、元旦、冬至清朝定为三大节。其制沿袭明朝礼制。自乾隆始,每年皇太后、皇帝、皇后生日期间,按例上演万寿节戏。万寿盛典戏主要演佛道等以某种形式向帝后祝寿之剧。在清朝大型的万寿庆典戏演出一共有五次: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十三日八旬万寿、乾隆十六年(1751)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一月二十五日崇庆皇太后(乾隆之母)六旬八旬慈寿;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六日六旬万寿;慈禧太后五旬六旬慈寿。  相似文献   

2.
梁宪华 《历史档案》2007,(1):128-130,135
清初,宫廷戏曲沿袭明朝旧制,演戏由教坊司承应.康熙年间设立南府,隶属于"内务府".乾隆时期南府设大总管一名,下设: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钱粮处、弦索学、档案房、大差处.其中大差处是专门负责管理皇太后、皇帝万寿庆典事务的机构.万寿庆典活动所上演《九九大庆》戏,它包括:皇太后万寿承应、皇帝万寿承应、皇后千秋承应、皇太妃寿辰、皇贵妃寿辰、皇子千秋承应、亲王寿辰承应.现仅对皇太后、皇帝万寿庆典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祝圣寿万国来朝》是现存八部明代万寿庆典承应戏中唯一的历史题材剧。依其所演之高丽贡海东青等外交事迹可考知,该剧的初次编演时间当在成化时期。作为一部在帝王万寿庆典这样的重大涉外场合演出的剧作,其礼乐特征尤其突出。杂剧敷演的四夷朝贡情节谨遵明代礼制,艺术化地呈现了当时的朝贡制度;内容亦与大宴飨的乐歌相近,极有可能是大宴仪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皇权制社会,实现对"皇家"与"国家"的稳定治理始终是最高统治者着力追求的终极目标。但这种"家国同治"的传统模式却因清末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权力关系和家庭角色而不得不改为"家国分治"。光绪帝作为"国主"在实现变法图强的过程中侵犯到了作为"家主"的慈禧太后的利益,为维护"家主"权威,在基于"家庭伦理"所产生的"政治伦理"的逻辑关系下,慈禧太后凭借出色的政治能力收归皇权,通过训政的方式又恢复了"家国同治"的统治模式。由此可见,"家国分治"和"家国同治"的转化既与清廷的政治传统有着密切关系,也与时局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透过戊戌政变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微妙关系,可管窥清末"国主"与"家主"异化与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咨文属于平行文,一般用于中央平行衙署之间来往文书。咨文文首以"某某衙署为咨行事"开始,接着以"案奉"二字引叙事由,然后叙述所咨事情。最后以"须至资者"结束。宋书"右咨某某官署"及具咨年月,加盖官印。辽宁省档案馆保存一份甲午战争结果后蓄林将军延茂致前任吉林将军长顺德咨文,为清廷奖赏叠攻海城、保金辽阳有功人员事此时长顺已因海城战败屡职,由延茂继任吉林将军。  相似文献   

6.
高文芳 《兰台世界》2012,(22):62-63
蔡元培不但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长期的知识探索和传播过程中,他既形成了博大精深、高瞻远瞩的翻译思想,又致力于亲身躬行、独具匠心的翻译实践,为我国文学翻译事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与成就。一、蔡元培的翻译思想甲午战败之后,面对落后腐败的清廷封建统治,中国又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西方的热潮,有识之士纷纷学习和掌握西方语言与文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相似文献   

7.
电影与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关联有多紧密?下面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较为切近的案例。在一次面向大陆访台代表团的讲话中,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谈到了去年热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他说,大陆同胞应该对台湾岛内民众的历史悲情多一些理解: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这段殖民伤痛在台湾人心中历久难消。试想《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明知女儿和儿子都被活生生地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却只能决定营救其中一个,放弃另一个,不也是给方登留下久久难平的心理创伤吗?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常熟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史学会合编的《甲午战争与翁同龢》,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是同治、光绪两帝之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并企图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法、中日战争中,都是主战派中坚人物。甲午战败后,主张变法,向光绪帝引荐维新人士,并代光绪帝拟定而颁发了变法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此举遭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忌恨,被罢官、禁锢,放逐回家乡。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历史档案》2000,(1):113-115
袁世凯在编练新军过程中,兴办了十余所军事学堂。其兴办军事学堂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析。一、基于对甲午、庚子战败的反思。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朝的海陆军面对日本竟不堪一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陆军又失败了。两次战败,中国“痛深创巨”,遭受了空前的屈辱和沉重的灾难。痛定思痛,战后各省督抚纷纷上奏条陈,寻找西方列强和日本强盛的原因,对中国战败进行反思。袁世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898年他在《新建陆军兵略录存》一书中,总结了甲午战败的原因:“照得此次军兴,不乏猛将,然战无不败,守…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之前和战争期间,清廷内部的清流派出于理念差异、权力争夺,持续地对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和北洋海陆军将领丁汝昌、叶志超等进行弹劾、参奏,对北洋海军、陆军军事行动进行掣肘。这种政治斗争的内耗对于中国一方甲午战事的进行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清末政局中有一支活跃的政治力量——清流派"。这派力量以清廷中枢的京官为主,大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传统科举出仕的官员,  相似文献   

11.
房永兴 《兰台世界》2006,(21):60-61
中国近代反侵略的民族战争虽迭遭挫败,但尤以1894年甲午战败带给中华民族的撞击最为剧烈和惨痛.正如张季鸾在<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序言中指出:"国家之可危可耻龢年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  相似文献   

12.
去年“七一”前夕,在举国上下喜迎香港回归之际,一份书写在93张4尺宣纸上、由1万个异体古篆“寿”字组成的、象征中华民族一统万万年的《中华万寿》图,被作为珍贵礼品,计划赠给香港特区政府。这透着凝重灵秀之气、令人赞羡不已的巨幅“寿”字吉祥图的作者,就是当代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解放军艺术学院退休教师李秉吉先生。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位自幼酷爱书法的军旅书法家。他是一位非常谦逊、和善平易近人的老先生,1936年出失资处古定才子的灵秀之地江西省临川县。那里寺庙多,他常常一个人站在庙前或或联前…  相似文献   

13.
台湾"生番"朝觐是清廷与台湾原住民在王朝仪轨层面上互动的突出例证。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军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事,在随后的筹办善后事宜中,陕甘总督福康安上奏朝廷,提议在平定事件中出力可嘉的台湾"生番""照四川屯练土司之例",进京朝觐。于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和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台湾"生番"先后两次赴北京和避暑山庄朝觐,并为乾隆皇帝贺八旬万寿。这两次朝觐是清朝皇帝与台湾原住民的直面接触,是清廷理番事务的特殊体现,具有巩固海疆一统的政治涵义。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乾隆朝台湾"生番"朝觐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邱涛著《同光年间湘淮分野与晚清权力格局变迁(1862—1895)》一书,2018年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分析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与人事嬗递,第二、三章论述清廷从"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的策略,最终确立了"湘淮分立"的调控路径,第四章讲述清廷的天津教案对策与曾国藩之死,第五章以经制水师为例,论述清廷重建经制军的努力,第六、七章分别论述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军队控制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晚清中国命运多舛,"甲申易枢"是其中的重要转折之一。至此,恭亲王下野。"倒恭用醇"之后,继以甲午战败,局面遂致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16.
光绪朝中期,围绕权臣孙毓汶,形成了由张荫桓等朝中要员构成的京师官员书画鉴藏群体.民国时期,《艺林月刊》所连载的孙毓汶与张荫桓"商榷书画"的五十通书信——《孙莱山遗札》,是研究孙毓汶书画鉴藏活动及观念的重要文献.通过考证系年可知,这批信札写于1895年11月至1896年4月间,因甲午战败而引咎致仕的孙毓汶,居于北京城南丞...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一部官雕大藏经"北宋开宝藏"于北宋开宝四年至太平兴国八年雕成后,对佛教界影响很大。由于官刻数量有限,一般寺院不易得到,于是出现寺院私雕大藏经的创举,福州东禅等觉院所雕"崇宁万寿大藏经"(原名东禅大藏经)和福州开元寺所雕"昆卢大藏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部私雕大藏经,也是传世的福建省最早的刻本,即使是残篇断简也被奉为珍宝。在国内有陕西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泉州开元寺、山西省图书  相似文献   

18.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失去海防几近意味着失去政权,于是清廷终于发出了“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仅建成北洋海军就耗银3000万两。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突然完全停止了呢?连慈禧皆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非寻常庶政可比”,几近将海军视为身家性命,却突然要将其经费挪去兴建颐和园呢?原来,慈禧正面对另一个烦恼。  相似文献   

19.
<正>溥伦贝子的世博"文明之旅"与以往相比,清政府上下对于参与美国1904年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一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朝廷不仅拨出巨款作为展会经费,慈禧太后还亲自任命贝  相似文献   

20.
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前期海军建设成效不大,清廷又发起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①,有学者称之为“乙酉年间海防筹议”②.一般的海军史著作都略有提及③,又以王宏斌先生的论述稍为具体. 经费是海防建设的基础,此次海防大讨论距甲午中日战争仅9年时间,其关于海防经费的筹议过程及其结果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至目前为止,尚无相关的研究成果.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