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及其传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颖 《东南传播》2014,(6):121-123
微信是过去一年里最火热的社交应用软件。微信,已从最初的社交应用软件升级为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的渠道,并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它的兴起依托着当今的科学技术环境,此文在结合微信自身特征介绍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运用传播学理论来分析微信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微信兴起后,健康养生信息成为微信平台推送量、阅读量、转发量最大的信息类型之一,"养生党"已然成为微信平台一道特殊风景。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通过对微信平台健康养生信息的传播者、生产者和信息来源的分析发现:"养生贴"的泛滥实际上是微信公众号或各类商家企业在微信平台使用的内容营销手段;媒体公众号或权威的医疗机构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健康养生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甚微;未能标注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来源的健康养生信息导致养生谣言的泛滥。因此,微信平台健康养生信息的泛滥与健康知识的传播活动相去甚远,与其说健康传播在微信平台的兴起,毋宁说是包装为健康信息的内容营销方式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随着新媒体异军突起,手机阅读成为人们的"宠儿",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凭借传播优势,拉开了手机信息传播革命时代的序幕。本研究从分析微信的媒体属性的角度入手,即互动性与开放性、随意性与信任性、点对点和点对面的传播的高抵达率,说明了微信传播模式对其信息真实性带来的冲击,并根据微信传播特点,从官方信息推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引导、以平等身份参与交流三方面探讨正确引导微信公众信息舆论的方法,从而力求实现微信公众信息的客观性和最佳效果,优化其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在微信平台中大放异彩。其中,微信公益众筹成为微信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模式较之前的公益传播模式而言具备更多特点。本文将以"众筹网"为例,参考拉斯韦尔"5W"对其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中,微信平台的兴起与发展比较引人注目,而微信公众号又凭借微信平台的熟人社交优势,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到达率高、服务定位精准、用户交互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在此趋势下,成都市档案馆于2016年12月4日正式开通"成都档案"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似文献   

6.
微信新闻传播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作为手机移动通讯软件中的一匹"黑马",通过迅速迭代席卷了亚洲市场。微信同时也是一个媒体平台,其新闻主要通过公共平台雅送、朋友圈分享以及好友互通信息三种模式进行传播,笔者在文中着重对微信新闻的碎片化、准实名化和病毒式传播等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其新闻缺乏深度与思考、同质化和垃圾新闻泛滥等问题。只有不断完善对微信的监管制度、技术体系,提高传者和受众的素质,微信才能成为成为"大数据新闻"时代的先锋。  相似文献   

7.
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蕾 《东南传播》2012,(1):21-23
Web2.0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由于网络的聚合作用不断滋生出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以"微内容"的传播、线上线下联动的微营销模式因顺应新的媒介环境而备受推崇。腾讯开发的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迅速推广结合微营销理念,为微信广告的投放提供了契机。本文结合微信的传播方式和传播优势,对微信广告的发展价值和潜力进行深入分析,以推进微信广告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晏九珺  孙伟 《今传媒》2014,(6):84-85
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微信已成为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微信的主要功能,从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入手,并且试用传播效果理论对微信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传统媒体借力微信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蓉 《采.写.编》2024,(1):113-115
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与社会新闻的接触途径不断增多。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广泛应用,微信、微博等APP软件层出不穷,此类软件不仅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同时,在新闻传播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本文对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简单阐述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方法进行优化,旨在提升微信公众号的实用性,为公众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0.
网络化时代,微信的兴起与迅猛发展是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软件领域的一次变革,对传播模式尤其是人际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传播现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旨在分析微信的主要传播特征,探索微信传播的影响,试图揭示微信在网络传播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王颖 《出版广角》2016,(7):73-75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社交软件,在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为谣言的诞生提供了温床.本文通过分析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及微信辟谣的困境,进而探索遏制微信谣言传播的方法,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微信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陈雪薇 《今传媒》2016,(1):45-46
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受众涌入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微时代",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它们在更新生产机制的同时,也更新着各自所承载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中传递的话语体系更影响着我们日常的交往、生活.微信公众平台是"微时代"中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中重要的分支,一方面,不同类别的公众号都有各自独特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平台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话语形式.本文试图从多模式话语的角度来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运作模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探索微信公众平台的类别及其话语模态,阐明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话语体系来吸引受众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微信软件自身的信息服务,以及营销策略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其对于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利用价值。本文从微信传播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势出发,探讨其在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以及营销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化媒体的创新,促进了社会化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从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到成为集视频、朋友圈、游戏、公众号平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微信,日益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立,使用户从以往的"被迫"接受信息到"被推送"自主选择信息;从过去的消息阅读者"变身"为消息的发布者。平台不仅仅是一个"消息流通"的场所,而且是一个"阅我所爱"、可找到同趣向阅友的互动网络平台。这种转变是立足于新媒体信息传播基础之上的技术与思维创新,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新型社会化媒体成功的深层原因,对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本文将立足于新媒体工作的实际经验,通过对新媒体传播语境、"微信+"模式的传播模式进行剖析,分析市级媒体如何发掘"微信+"的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下最火的社交软件,微信已经拥有近七亿的用户,伴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升级转型,微信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对接点,可以说微信扮演的角色已经从社交软件转型成为生活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笔下,相比于传播的内容,媒介才是影响和改造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延伸了人的感官,微信也正因如此,才得以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7.
王艺颖 《新闻世界》2014,(7):241-243
作为一款兼具通信、社交功能的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凭借其低廉的运营成本,受到了大学生用户的青睐。随着微信用户的飞速增长和新功能的不断发布,其功能特点和传播模式愈发清晰。本文从微信的基本功能出发,通过对安徽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人际传播的视角对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当下,微信已成为向大众提供健康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微信健康教育信息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却不容乐观。为探讨微信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本研究以恐惧诉求的最新理论成果——延展平行过程模型为理论框架,对2015-2018年深圳卫计委微信公众号"健康教育"推文进行内容分析。从恐惧诉求的采用情况来看,深圳卫计委采取恐惧诉求传播策略的比例较高,并且综合使用了威胁和效能要素,同时在具体应用上较好地结合了恐惧诉求策略与微信传播模式。从恐惧诉求策略的应用对推文传播效果的影响方面来看,呈现疾病严重性信息能促进推文阅读量,运用视频形式呈现威胁信息同样能显著促进推文传播。本文对基于社交媒体开展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交软件,短短五年时间里用户量突破6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形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出现在微信中的微商传销却给微信的传播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传统传销、网络传销和微信传销活动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朋友圈传销活动的跟踪观察,深入体验等,探究微信传销在微信平台的传播模式、传播特点和它对微信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指导,聚焦大学生的微信家庭群使用情况,对20名大学生展开质性访谈,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三级编码,构建家庭微信群塑造线上代际传播的影响因素模型,包括信息、情感、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传播动机,从家庭内部剖析弥合"数字代沟"的协商式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