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式记录濒危状态下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对抢救、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最好解读。抢救性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抢救、认知和传承。此文以满语传承族群为样本,通过对黑龙江省的满语传承族群文化遗存的影像记录,来探讨大传媒时代少数民族影像记录与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经典出版市场寻求一条能够同时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出版之路,实现对经典文化及其价值的传承,承担起出版人的责任,江西教育出版社对经典出版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深刻的分析。经典出版,自古有之,孔子、老子的著作都是传承而来的。孔子述而不作,其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们把孔子的话记在竹简上,是为《论语》,这叫"传承"。经典出版,其核心价值就是传承经典文化、实现经典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图书出版作为传统地域文化传承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图书出版造成冲击,图书出版必须从优秀地域文化中挖掘更多的可用资源,不断推动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硕良先生是出版家又是我的忘年交,因为新世纪即将到来,他要我这个较为年轻的出版人说几句话。这种盛情,实在难却,就像宾朋在餐桌上聚会不得不站起来祝酒一样,感慨良多,却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又该说些什么才好。时光匆匆,转眼已是不惑之年,从事出版也届二十余载,可对出版没有作过太深的研究,就连为“出版”二字下个确切的定义都不会,我也不可能为这变化纷繁的出版界提出任何有益的意见。对于出版人来说,出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积累和传承的过程,出版的职责,就是为黎民服务,为社稷服务,为千秋万代服务,这一点对古往今来做过出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出版,这几年听到讨论最多的,就是数字出版和纸书的前途,我对这两种讨论的回答是:数字出版定会愈加蓬勃高速地发展;纸书不仅不会死,而且经过了几年的过度,已经适应了与数字出版并存的状态,就像手机现在已经人手一部,可固定电话依然还有着相当规模的应用。纸书还在,作为一个传统的出版人,我们的使命也就还在。数字出版当然也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但是纸质图书依然有它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甚至纸质图书的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被传承的文化。从人类阅读和文化传播的历史表象上看,纸质图书取代古老的竹简只是因为纸张比帛、竹  相似文献   

6.
赵元斌 《出版广角》2017,(21):30-32
孙毓修先生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除编纂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外,还参与众多吉籍的编撰工作,并且编译了大量欧美文学专著.孙毓修丰富的出版活动蕴含着其引领风气之先、坚守职业操守、践行文化传承的出版精神.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我们见到汪家熔先生的<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后觉得,书中颇有些值得今天出版操作时思考的题目,故请他将近两年间的思考作一介绍,将甲午至今的出版与古代出版作一区别.作者以为,出版者不求丝毫自己的利益,就是甲午至今的出版.  相似文献   

8.
国家出版基金主要用于鼓励和支持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的出版,有利于开发一些社会效益好、对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有重要价值的优秀选题.本文从出版社的角度,从项目的申报、管理、年检和结项三个层面论述如何规范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管理.  相似文献   

9.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主题出版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意义重大。本文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时代要求、概念缘起、创新方法、根本旨归入手,讨论主题出版如何结合中华文明特性进行选题创新,厘清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要把握好的四个统一,进一步强化了主题出版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出版文化和出版宗旨上,传承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扎实的业务操作能力,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更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以及媒介素养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出版人要学习邹韬奋和他的出版情怀。邹韬奋先生是中国出版人中自觉履行文化职责和始终坚持文化追求的杰出代表,是出版人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肩负着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理论创新的使命,为推动中国学术发展创新、促进学术水平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文献出版社以专业学术出版的坚持与执着,着力构建国内高端先进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弘扬我国文化事业,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人文科学知识。这是一位兢兢业业,致力于文化出版研究的工作者,在出版行业工作30余年,策划编辑4000多种图书选题,责编书稿约5000万字,撰写论著数十篇(部)100多万字。他无怨无悔地将青春与才智奉献给中国出版业,岁月沉淀的智慧和饱满的工作热忱使他始终走在学术的前沿,被誉为“中国皮书出版第一人”。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此刻,让我们一起走近谢寿光社长,聆听他的学术出版工作情怀以及他与中国出版业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13.
没有读过经典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错过的是什么。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充满力量的人,一个给华文图书世界带来阅读理性、激情、共享与未来方向的人如是说——他就是郝明义先生,现任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他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素养让他有能力做好经典3.0活动,这是一次阅读的嘉年华。  相似文献   

14.
吴焕姣  林建 《出版广角》2023,(15):21-26
近年来,古籍出版社在贯彻落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立足主业,抓住机遇开拓文博考古板块,抓住优质文博资源,做好顶层策划思路和框架,创新出版的内容、形式,探索多层次、多角度考古文博图书出版,塑造了考古文博品牌,开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构建了新时代传统文化出版的新格局。对古籍出版的新驱动和出版新实践进行探讨,展望古籍出版社文博考古图书的出版发展方向,有助于古籍出版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杜都 《出版广角》2016,(12):11-13
出版作为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承、传播、交流等职责,出版"走出去"也就是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变大变强后出版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十三五"时期,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版"走出去"将会在此背景下拥有更为成熟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我国与外国的出版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今年5月13日,韩国首尔举行第十三届国际出版学术会议期间,中国编辑学会名誉会长、本刊顾问刘杲先生荣获韩国第三届南涯安春根出版文化奖。安春根教授是韩国出版学创始人,1969年倡导创立韩国出版学会,并任会长。他著有《出版概论》《出版社会学》《韩国出版文化论》《韩国出版文化史大纲》和《杂志出版论》(中译本1993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等。1993年安春根逝世后,为纪念这位出版学者,设立了南涯安春根出版文化奖。该项奖共颁发了三届,授予三位国际知名出版学者,第一、二届分别授予日本出版学会原会长清水英夫和日本出版学者箕轮成男。现将授予刘杲先生奖牌上的颁奖词和刘杲在授奖大会上的答谢词,一并在本刊发表。答谢词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谨向刘杲先生祝贺并致谢。此外,刘杲先生已把所得奖金韩元500万元,兑换成人民币3.12万元,作为善款全部捐给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用于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出版改革发展的目标. 中国出版是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行业,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没有出版业的记录、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成果,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发挥出版文化的优势,建设世界出版强国,是巩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于韬奋先生的赞誉和对韬奋精神的概括.出版界设立韬奋奖,宗旨也是在表彰出版、编辑领域为人作嫁、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刘杲编辑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在出版活动中,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文化是出版的灵魂"。刘杲先生的编辑出版观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出版的文化特色,彰显了他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出版的本质是文化,要促进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就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刘杲的编辑出版观为我们促进编辑出版事业发展提供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